分享

老照片(23) 三十年代广州

 闹市孤猴 2024-05-15 发布于湖南


  






广州,是著名的沿海港口型城市,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开始的。探寻广州繁华背后的积淀与历史,让人意犹未尽。

长提码头旧照

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笔者收集到了上世纪30年代关于广州的一些模糊的黑白老照片,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

回看近百年前的广州城市和人文风貌,让人眼前一亮。史海浩瀚,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30年代,位于珠江岸边的一条街道。街边建筑几乎都是欧式风格,楼上悬挂的各类广告牌十分醒目,街道上车水马龙。从照片中看,当时的广州是何等繁华!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广州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缘优势,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一直保持长久不衰和繁华的重要因素之一。

1930年,广州珠江两岸风貌。位于江心的小岛,就是海珠岛。当时的海珠岛,是一座小巧的公园。小岛距离江岸只有30米,有一座小桥连接。江边高楼林立,街道十分宽阔。

到了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时,炸平了露出地面的岩石,并将海珠岛填埋与北岸连成一片。后来,又在上面修路和建设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

这是30年代广州城内一条老街。街道很窄,地上铺着青石板。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前悬挂的广告牌,很有年代感。街上人来人往,充满了市井气息。

广州建城有2000多年历史,广州城市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如今,在广州仍能看到像这样的老街和小巷,承载了很多老广州人的回忆。最值得去的有西华路、南华西街等。

炎炎夏日,珠江边一棵生长在水边的榕树下,停泊着一艘舢板。舢板一般都比较小,用桨划水前进。舢板上面搭着棚子,侧面挂着竹帘。一个孩子正在玩水。

当时的广州,珠江和各大河涌中,有数不清的小船。疍家人是珠江流域的一个特别群体,由于长年以舟楫为家,打渔为业,后被称为水上居民。

1938年,珠江对岸一个码头上的景象。码头边上停靠着大小船只,可见当时的航运业是何等的发达。江岸上,是一栋栋欧式建筑,在高耸的塔楼上飘扬着旗帜。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2000多年来,大江大城共生共荣。当时船舶是广州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宽阔的江面,烟波浩渺。近处,几个人划着一艘小船在从江面上驶过。

30年代,广州一所女子高中的两名女学生,正在操场上打网球。她们身穿统一的白色校服,一人手上拿着网球,一人拿着网球拍,脸上露出青春灿烂的笑容。

1930年,广州太平路上的景象。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的正在建设的欧式建筑,墙体外面布满了脚手架。很多行人和黄包车从大街上经过。

太平路一直为广州重要的商街。民国九年(1920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太平路,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人民路的大部分路段,原是广州的西部城墙。

30年代,位于广州河南岛的岭南大学礼堂。礼堂建筑为欧式风格,礼堂前有大片的草坪。河南岛,是指广州珠江南岸地区,即现在的海珠区。

岭南大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88年。1904年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改名岭南学堂。1918年定名岭南大学,主要设立文理科。

30年代,广州除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陆地,还有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船上。位于广州沙面附近的河道上,停泊着很多舢板。人们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疍民没有土地,饮食起居、婚庆丧礼都在船上进行,一条小小的渔船,是疍民的所有,也是他们的一生。

这是30年代广州的一个蔬菜市场上的景象。在一座小桥下面,很多小贩在摆摊,撑着遮阳伞。摊位上的蔬菜琳琅满目,绿油油的青菜、生姜、豆角、小葱等,应有尽有。一些当地人在摊位前挑选需要的蔬菜。

1930年,站在广州的高楼上俯瞰城区。各种建筑一栋挨着一栋,有楼房、有别墅,还有一些瓦房,显得很密集。各种广告牌十分醒目。当时的广州,处处洋溢着南方大都市的风貌和特色。

30年代,有几名小姑娘站在广州街边。她们身上穿着有当地特色的服装,扎着长长的辫子。在小街的对面,有一座大院,门口悬挂着旗帜。一名男子站在大门口,看竖牌上的文字。

这是广州著名的古塔——赤岗塔。赤岗,因塔下的岩土呈现红色而得名。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赤岗塔矗立于珠江河畔,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0多米,塔身9层。在过去,赤岗塔是“羊城八景”之一,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千古诗篇。

30年代,停泊在广州珠江岸边的花船,也叫花舫。广州的花舫,始自何时,已无处考证。虽没有秦淮之盛,出现也可能没有秦淮之早,曾一度成为珠江上一道风独特的景线。

这是30年代广州的一名卫兵。他身穿制服,带着独特的帽子。身上背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腰间挂着两个子弹包,眼神中透露着威严。

30年代,端午节这天,广州珠江上,彩旗迎风飘扬,一艘艘狭长的龙舟,坐满了划船高手,龙舟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劈风斩浪,勇往直前。广州赛龙舟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已形成一整套起龙、采青、赛龙、藏龙、散龙的仪式。

这也是当时广州城内的一条小街。街道边上,有一南园酒家。街道上铺着石板,人来人往。路边有小摊贩在卖甘蔗。一名扛着扁担的男子,光着脚从街上走过。狭窄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忙碌的人们,画面很有市井生活气息。

这张照片,拍摄者当时是站在珠江边上一家旅馆的楼上,远眺广州城。珠江江面,烟波浩渺,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珠江两岸,高楼林立,呈现出的是一座现代城市的面貌。很难想象,这是八九十年前的广州,太繁华了!

珠江岸边,停靠着很多大型帆船,这些都是运输食盐的货船。仔细看,船头都绘制着精美的凤凰图案。高大的船头,看上去十分霸气。

在过去,西汇关码头,是盐船开行验收关口。据《广州城坊志》记载,盐船经过必须查验旗程、船照后才能放行。

30年代,广州街头一个竹升面作坊里,两名男子正在忙碌。一名男子骑在一根粗竹竿上,一上一下,不断碾压面板上的面团。

这样既省力,制作效率又高,而且碾压出的竹升面既劲道又好吃。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了。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照片上的文字注释说,这是站在水塔东面看到的景象。大片的田地,绿油油的。远处的珠江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尽头。

史料记载,广州过去有四座有名的水塔。其中位于越秀山上的球形水塔,建造于1931年,当时越秀山叫观音山,水塔因此得名“观音山水塔”。

30年代,广州郊外一处繁忙的景象。原来照片上标注的文字注释,说这是一个制砖厂,人们正在制作砖。大家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

30年代,位于广州郊区农村的景象。在村口一棵大榕树下,卧着几头牛。大树旁边有一户人家的房屋,这几头牛就是他们家的。在过去的农村,牛是农民们最重要的资产和帮手。耕耘土地,拉货运输,处处离不开牛。

30年代,广州街头,在一个山货行门前,一名男子光着脚站在一块摊开的藤编制品上。他喝了一口水,又迅速喷出来。他这么做,是在打湿和护理藤编制品上,真是太专业了。在他身后的地上,码放着成堆的藤编制品。

站在江边远眺,珠江江口停泊着密集的渡船,江面上大小船只来往穿梭。远处,高楼林立,勾勒出了广州独特的天际线。30年代广州,就已经如此的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