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材料)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许多动物都具有群居习性》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许多动物都具有群居习性,鸟、昆虫、鱼、鲸鱼乃至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它们活动时总是集结而出,觅食时一般成群结队。动物聚居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鬣狗成群猎食时能够捕捉到比它们单独活动时大得多的野兽,尽管要分食,但对每一个自私的个体来说还是划算的。两条鱼一起在水中游时,如果一条游在另一条的后面,同时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那么后面的那条鱼就可以从前面的那条鱼所激起的湍流中获得流体动力方面的好处。鸟类在飞翔时组成Ⅴ字形的原因可能也在于此。由于飞在最前头的那只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可能是它们在轮流担任这个不是出于自愿的领航员。这是一种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

群居生活带来的好处可能有很多与避免被捕食者吃掉有关。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模式”讲起。模式尽管是抽象的,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设想有一群某一物种的动物正受到一只捕食者的追捕,最靠近捕食者的那只动物往往最先受到攻击。对于捕食者来说,这种策略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精力。但对被捕食的动物而言,这种策略却使这群争相逃命的动物都力图避免处于最靠近捕食者的位置。这群动物如果老远就发现了捕食者,只要逃走就行了。即使捕食者突然出现,每只动物还是能够见机行事,尽量避免处于最接近捕食者的位置。我们可以想象,每一只被追捕的动物周围都有一个危险区,从这个危险区里的任何一点到这只动物的距离都短于从该点到其他任何一只动物的距离。如果一群被追逐的动物在移动时形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那么每一只动物(除非它正好处在边缘上)的危险区大体上是个六边形。如果捕食者正好潜伏在个体A的六边形危险区内,个体A就有被吃掉的可能。处于兽群边缘上的个体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的危险区不是一个小小的六边形,而是有一个开口端,开口端外的广阔地域都是它的危险地带。    

一个头脑清醒的个体显然会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它会尽力避免处于兽群的边缘位置。如果发觉自己已处于边缘位置,它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向中心地区移动。不幸的是,边缘上总得有“人”,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个“人”最好不是它!因此,一群动物在前进时,处于边缘的个体会不停地往中心移动。如果这群动物原来是松散的,那么这种向群体中心移动的倾向很快就会使它们挤成一团。这样,集群迅速形成,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稠密。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聚拢倾向显然受到各种阻力的限制,不然的话,这些动物免不了要乱成一团。但这个模式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说明了即使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假说也可以得出动物倾向于聚拢的结论。“自私的兽群”这个模式本身并不容许存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利他行为,有的只是每个个体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个体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体似乎积极地为保护群体里的伙伴免遭捕食者的袭击而做出努力。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鸟类的警叫声。这种警叫声使其他个体闻声而逃,确实起到了警告的作用。乍看起来,这种行为似乎是利他性的,因为它的效果是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报警者身上。鸟类的这种警叫声似乎具有某种理想的物理特性:捕食者往往难以发现叫声来自何方。在自然界里,这种警叫声的形成肯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很多个体因为它们的警叫声而丢掉性命。因此,发出警叫声似乎总是有危险的。自私基因的理论必须证明,发出警叫声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优点,足以抵消随之而来的危险。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凯维理论。凯维的意思是“当心”。这个理论适用于采取伪装策略的鸟类,这种鸟在面临危险时会一动不动地伏在矮树丛里。假设有一群这样的鸟在田野里觅食,这时一只老鹰从远处飞来。老鹰因为还没有瞥见鸟群,所以没有径直飞过来,但以它锐利的目光可能会随时发现鸟群。如果鸟群中的一只小鸟首先发现了老鹰,而其他的鸟都还没有发现,那么这只小鸟可以马上躲在草丛中,但这样做对它并无好处,因为它的伙伴还在周围活动,既醒目,又喧闹。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都可能会引起老鹰的注意,那时整个鸟群都要陷入危险的境地。从自私的动机出发,这只发现老鹰的小鸟会立即对它的伙伴发出警叫声,让它们马上安静下来,以减少它们无意中把老鹰引到它自己附近的可能。对这只小鸟而言,这是最好的策略。

我的另一个想法是“绝对不要脱离队伍”理论。这个理论适用于某些鸟类,它们看见捕食者靠近时会马上飞走,也许飞到树上。假设一群正在觅食的鸟中有一只鸟首先发现了捕食者,它可以自己飞走,并不警告它的伙伴。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它这种脱离队伍的行为可能就是一种自杀性的策略。第一个飞离地面的个体免不了暂时地扩大了自己的危险区。生活在鸟群这一集体中总会有一些重要的有利条件,不论这些有利条件是什么,第一个飞出乌群的小鸟至少要部分地丧失这些有利条件。这只小鸟如果不擅离队伍,或许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进行活动。但这样做的风险毕竟太大,因为无遮无拦,它很容易遭受袭击。在树上到底安全得多。飞到树上确实是上策,但务必要使伙伴们采取一致的行动。只有这样,它才不致成为一只脱离鸟群的孤单的小鸟,从而丧失集体为它提供的有利条件。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基因影响,许多动物选择聚居在一起,但基因的自私性让每个个体都出于私利行事,不能给群体带来有利的影响。

B.捕食者在追捕一群动物时大多会先攻击最靠近自己的那一只,这样做可以节省精力,所以靠近边缘的动物比较危险。

C.动物的聚拢倾向来自它们自私的动机,即每一个个体都试图把自己挤到群体中间,以达到缩小自身危险区的目的。    

D.凯维理论适用于采取伪装策略的鸟类,它们当中先发现老鹰的鸟不会先躲起来,而是发出警叫声以让鸟群保持安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谈到动物有群居习性时,列举了天上、地上、水中等不同领域的动物,这说明动物群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B.作者运用一个抽象的“模式”来解释动物具有自私的基因,有假设的成分,所以在阐述时用“可能”“往往”等加以限制。

C.被捕食者发现捕食者后,为了不被捕捉,会想办法远离捕食者,会采用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或挤入群体中两种策略。

D.鸟类发现捕食者后,有的采取伪装策略,有的让同伴和自己一起飞到树上,虽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自己。

3.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动物可以从群居生活中得到更多好处的一项是(3分)

A.在繁殖季节,黄翅飞蝗泥蜂会寻找黄翅飞蝗,并在其身上产卵。

B.生活在南极洲上的帝企鹅会在恶劣天气里紧紧地挤在一起。

C.母狮子在产崽之前会离开狮群,找一处远离狮群的安全地方生产。

D.藤壶寄生在鲸鱼身上,以获取充足的食物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捕食者1处于动物a的危险区内,捕食者2处于动物b的危险区外。

B.动物a被吃掉的可能性要大于动物b,因为动物a的危险区内有捕食者。

C.若捕食者位于两只动物危险区的交界处,那它们都有可能最先受到攻击。

D.动物a和动物b所在的群体受到追捕时,它们的危险区会一直保持着类似六边形的样子。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6分)    



1.A(“不能给群体带来有利的影响”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这是一种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可知,动物有时出于私利而做出的举动也有可能给其他个体带来有利的影响。)

2.C(“会采用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或挤入群体中两种策略”分析错误。“挤入群体中”是“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的做法,不能说是“两种策略”。)

3.B(帝企鹅在恶劣天气里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样暴露在外的身体表面比独处时小,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这说明了帝企鹅可以从群居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4.D(“它们的危险区会一直保持着类似六边形的样子”分析错误。根据文中的“处于兽群边缘上的个体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的危险区不是一个小小的六边形,而是有一个开口端,开口端外的广阔地域都是它的危险地带”可知,当一个动物处在兽群边缘时,它的危险区就不再是一个六边形。另外,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动物为了避免处于兽群的边缘位置,会不停地向中心地区移动,因此动物a和动物b也有可能被挤到兽群的边缘处,这时,它们的危险区就不能保持类似六边形的样子了。)

5.①动物有自私的基因,它们的行为受之影响,这启示我们看问题时要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理解并尊重生物多样的生存方式。②动物出于基因的自私性而聚居,能在群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启示我们要团结合作,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③一只鸟出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的目的而发出警叫声,这一举动使它从群体中获得好处,而整个群体也由此获得了好处,这启示我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集体利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