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三国偶感之三:年少不识刘玄德,读懂已是不惑年

 老庄友华 2024-05-15 发布于海南
(一)刘备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小时候觉得刘备是三国里面最令人没有兴趣的人物,动辄哭啼,毫无特色,既不如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没有张飞赵云马超的威猛。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刘备是最让人佩服的人物。

三国里面大军阀绝大多数都是有根基的,刘备算是唯一白手起家的,当然孙氏也算白手起家,不过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而刘备是大军阀中的唯一“创一代”。他于184年参加讨黄巾的战争,到194年(时年33岁),用了不足十年就获得刺史之位,198年又获得左将军这个东汉军事系统中仅次于太尉的官职(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中央军委四总部首长),想必在乱世厮杀中有超乎寻常的杀伐决断之能。

(很多人以为刘备早年一事无成,其实刘备早年晋升颇为快速,达到了一般中小军阀所没有达到的水平,只不过他终究想获得自己一番基业,不愿意寄人篱下,以至于后来又主动放弃了这些早年的所获。)

刘备又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早年创业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时候,现在看就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先后投身于卢植、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手下,这些人都一等一的大佬,但是每个人都很敬佩他,说他是盖世枭雄。尤其是刘备赢得了曹操超乎寻常的重视,曹操先后做过镇东将军、左将军,他和刘备相识后,就相继把这两个官号以汉献帝名义赐予刘备,曹操还对刘备特别亲热,“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如若刘备初得诸葛亮时的情形,还曾发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感叹,这是信史,《三国志》里面有记载。

并且刘备依附的那些军阀枭雄,明知刘备跟他们不一心,但是都不忍加害于他,都最终任其来去,选择放虎归山,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本事。也就是说,刘备既能表现出卓绝的才能,而又不那么锋芒毕露,让人不嫉妒厌恶,现代政治人物中只有周恩来才有这种本事。

汉末军阀中,刘备集团的创业经历是最坎坷的,前二十多年一直在颠沛流离中,但是他能获得这个时期最优秀将领和谋士的不离不弃。东汉末年政治流动性极高,很多文臣武将都是侍奉过很多主人,动辄就跳槽,但是刘氏集团的主要人员基本是自从加盟,就认定忠于刘备,即使在事业最低谷期也毫不动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刘备非凡的魅力。

并且刘备又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屡遭失败但是毫不气馁,其实按理说,到赤壁之战前,他已经47岁,在那个年代成年人寿命也就是50岁左右,在黄土埋了大半截的时候,就该认命、安心去养老了,但是刘备依然保持创业的梦想。

刘备的创业征伐史一直持续到62岁的时候,前后累计38年,这种拼搏努力的长度也是三国中独一无二的。曹操的创业主要集中在190年至208年,赤壁之战后基本无所作为,孙权则承袭父兄基业,虽然有所拓展,至荆州之战后就基本消停,而刘备与诸葛亮一样都是不像命运低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物。

所以,刘备的缺点虽然很明显,但是他有高情商、强人格魅力、坚韧意志,又有极高的道德操守,从妇孺平民到政敌,没有不夸赞他的,他在为人做事方面,拥有众多让人羡慕的的能力品质。

(二)关于刘备与荆襄集团。刘备于201年去荆州,这次与往常一样,他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极其热情迎接,史载“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刘备来荆州后,虽然被刘表有意安置在北境新野,但逐渐影响了荆州政治生态,逐渐成为荆州隐性的一个中心,诚如《三国志》记载的“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这还要回归到前文讲的军阀与土著士族豪门的关系。因为对于荆襄门阀来说,刘表和刘备都是外来者,刘表重用蔡氏、蒯氏两大豪族,而疏远其他世族大家,引起了他们不满。以司马氏(司马徽)、徐氏(徐庶)、庞氏(庞统)、黄氏(女婿为诸葛亮)、马氏(马良)为代表在野豪强,逐渐与刘备结成一个隐性同盟关系。

因为一个很现实问题是,刘表当时已经60多岁,行将就木,而曹操又对荆州虎视眈眈,必然未来几年会出现大变局,大家都在焦虑以后得出路,而未来真正能够影响荆州命运的唯有刘备。所以,越是到后面几年,荆襄士族与刘备互动越密切,大家互相探底,达成共识,隆中对实质又可以被看做是荆襄士族集团与刘备对“后刘表时代”的一个预案。

从政治学上看,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实质是刘备与荆襄豪强联盟的一个举措之一。大家受《出师表》或三国文学影响太深,认为诸葛亮出身卑微,在南阳种地的一介书生,其实诸葛亮家族绝非等闲之流,其祖上连续几代都做过郡守以上中高级官员,客居南阳后又与荆州多个主要豪门结成姻亲关系。现实中的诸葛亮是在高层政治浸润下长大的,因此那么年轻就深谙各军阀之间的虚实,躬耕南阳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营销包装术而已,刘备三顾茅庐在现实意义上讲,是客居军阀与荆襄名士集团的一个联合。

综合看,刘备虽然在荆州前几年看似无所作为,发出髀肉复生的感叹,但他与荆襄豪强积累了很深的关系,并且获得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谋略管理之才,这是刘备集团之前的短项,使得他可以在赤壁之战后短时间内接管荆州,成为荆州上下都认可的共主,并且以此为基础获得益州,因此,这段时间是刘备最关键的积累期。

(三)关于隆中对战略。隆中对战略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核心篇章之一,后人甚至逐渐把“隆中对”当做高水平战略的代名词。不过,笔者并不认为隆中对战略多么独到,因为当时天下基本被瓜分殆尽,北方属于曹操,长江属于孙氏已经是无力改变的定局。以刘备多年在政治上的摸爬滚打,他想必也很清楚看到,未来争雄只能依靠荆益两州,别无其他出路。

所以,笔者认为刘备一开始重视诸葛亮,并不是因为隆中对帮他指明了战略方向,未曾经事阅世的26岁青年诸葛亮认识的未必比刘备更透彻,只不过他说出刘备心里话而已。或者说刘备一开始重视诸葛亮,是看中了诸葛家族在荆襄的人脉资源,是他与荆襄世家联盟的一个桥梁。

再回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荆益战略,这个战略看似美妙,但是本身就有很大漏洞。因为荆益两州之间有大巴山、巫山这两大天然巨大阻碍,到21世纪的今天,都是一个很大的地理障碍,何况古代。如果大家坐一次郑渝高铁,就知道襄阳到四川盆地之间地形多么复杂,都说蜀道难(关中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其实荆州与益州之间的交通更不方便。

所以,荆益两州属于不同地理单元,很难首尾相顾,进行战略配合。不像荆州和扬州同处于一个地理单元,或者整个黄河中下游都是一个地理单元。曹操可以很容易整合黄河流域的资源,孙权可以很容易经营荆扬交三州,但是刘备很难同时经营荆益两州,两千多年的帝国史上也从来没有成功经验。

到刘备取得汉中后,确确实实占据了天下领土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三分之一被巨大地理障碍,分割为成都平原、汉中和荆州三块,具有极大脆弱性。刘备既要拿出一部分力量在汉中防备曹操,又要在荆州防备孙权,陷入两面孤立作战,失荆州并不是因为关羽骄傲大意,而是战略先天有缺陷。

所以,隆中战略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刘备集团在获得益州和汉中之后的上策应该是尽量团结好孙权,巩固荆州,而不是怠慢孙权,同时又急于北上,致使两面受敌。荆州失守后,刘备和诸葛亮也都应该接受现实,认清横夸荆益、北图中原战略的不可实现性,不再去搞夺回荆州、北出祁山这些动作,对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尚可能多延续一二十年。

(四)再谈诸葛亮的角色。受文学和诗歌影响,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角色被严重夸大了,似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成功的关键核心要素,刘备集团的每一步都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结果,离开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六神无主,寸步难行。

其实通观《三国志》,诸葛亮更是一个理政奇才,对用兵打仗并不是太出色,几出祁山劳而无功便是一例,陈寿给其的评价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之类的人物,而不是孙武、韩信之类的人物,但是后来的演义文学只谈诸葛亮的治军作战才能,并且吹嘘的如仙似巫,而对他治国才能着墨很少,诸葛亮真实的历史形象被后人严重扭曲了。

我们再看《三国志》中的《先主传》和《诸葛亮传》,从隆中对到刘备称汉中王,也就是刘备集团主要发展壮大过程中,诸葛亮所参与的军事作战要务并不多。大致看诸葛亮主要参与了两件事情,一是出使东吴,劝说孙权抗曹,承担了外交说客的角色;二是在建安十七年,与张飞一起率兵溯江而上,合围刘璋。

正史并无这段时期诸葛亮治军打仗的记载,也无献策定谋的记载,即便是夺取汉中这种大集团战役,也刘备独自身居第一线,而诸葛亮承担了后方支援的作用,即《三国志》史书这么评价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所以,诸葛亮更重要是承担了一个很值得信赖,又很有能力的民政财政CEO,在军事参与度很低,军前效力方面庞统、法正起的作用更大。

并且,在刘备平定益州初期,为了安抚本地士族集团,启用李严、许靖、庞羲为代表的本土派,所以,诸葛亮在文臣一班的主要性也有所下降,虽然他仍是刘备头号心腹,但是在上汉帝推举刘备为汉中王表里,只是名列第五位。至于诸葛亮获得一言九鼎地位,并且开始到一线统兵打仗,是白帝城托孤之后的事情了,这才与后来诗歌文学中所刻画的诸葛亮的形象比较相近。

(五)刘备为何最后没有能成功。上文既然把刘备说的这么厉害,又有诸葛亮关张赵这些人的辅佐,怎么没有能实现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梦想呢?蜀汉实力为何在三国中垫底呢?笔者觉得是以下因素导致的。

其一,刘备出身卑微,年纪又最小,具有先天劣势。刘备曾祖父尚为列侯,祖父刘雄为东郡范县县令,这个官职级别就不太高了,刘备的父亲刘洪如果能够有所作为,那么他的起点也不至于太低,关键是刘弘早亡,这下子刘家一下子在社会地位上就泯然众人了。所以,刘备是白手起家,不像袁绍家里四世三公,出门创业就有一帮大佬主动加持,也不像曹操在20岁上下就可以举孝廉,直接担任顿丘县令,站在一个高起点。

刘备最大的劣势是,在参与汉末群雄角逐的军阀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汉末群雄中,最早一批是生于130年代或140年代的,后面的几位主角曹操、袁绍和孙坚等都是150年代出生的,而刘备是160年代出生的。也就是说,在180年代天下大乱的时候,抛开出身不算,即便是曹操、袁绍这些人,也已经具有相当社会积累的大青年了,而刘备还是一个刚成年的小青年,从年龄阅历上讲就有先天劣势。

(其实汉末的几个皇族军阀,如刘表、刘焉等,都是遥远的西汉景帝时代,甚至是更早的皇子的后代,与刘备一样都是皇族边缘支脉,尤其是刘表可能跟刘备一样同处于寒门,但是刘表有年龄优势,他比刘备年长21岁,此前获取了充分政治积累,所以起步就是荆州刺史)

在汉末政治资源分化重组中,189年至195年是最关键时期,也就是汉灵帝去世到曹操迎取汉献帝这几年。这时期由于刘备太年轻,很难自立门户,而只能依附于大军阀。等到他的年龄阅历资源积累已经达到的时候,最优质的政治资源——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被曹氏、袁氏和孙氏瓜分完毕,刘备已经没有机会了。

所以,人生与时代机遇的timing问题非常重要,有时候事不成,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与时代机遇错位。这时候刘备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到资源相对劣质的长江中上游寻求发展空间,他南下投奔刘表其实就是第一步。

其二,刘备这个人尚武,“不甚乐读书”,“好交结豪侠”,所以刘备不善于养士,他虽然很善于做礼贤下士的表面动作,但是很难与他们又深交。他纵然可以得到一个才干卓群的诸葛亮,但不能像曹操那样拥有一大群文臣谋士集团,这是刘备的软肋。刘备入川时,又把仅有的谋士集团都带到益州,而驻守荆州的关羽又是一个对士兵很仗义,对士大夫很傲慢的人,所以,荆襄人才不能为其所用,到头来荆州丢失。如果关羽有一群得力的文臣集团辅佐,想必荆州不会丢的这么快。

同样的毛病其实也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虽然善于治国,但是不善于发掘提携人才,刘禅时代早期的干练之才,如蒋琬、向朗、伊籍、董和等都是刘备提携的。所以,等到诸葛亮去世,蜀汉人才慢慢枯竭,邓艾钟会南下,根本无御兵之才,魏军基本没有遇到抵抗,仅仅几个月就灭国。

其三,刘备无兄弟又少子,没有家族势力来协助自己创业,以及延续基业。在古代政治中,自己的血缘直系亲属至关重要,努尔哈赤之所以可以从几千人小部落,发展成为一个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跟他有一批人数众多,而又能干的子孙有关。孙吴的创业也遭受过很多挫折,但是好在孙坚早生优生,有两个好儿子孙策和孙权,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

刘备在社会竞争中是个胜利者,在生物学竞争中又非常失败。他到46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入蜀后与吴氏又生两子,刘永和刘理。刘备的这三个儿子,一是年龄太小,对他的事业起不到协助,二是能力又太差。如果刘备能有五六个儿子,并且能力在中人以上,一个协助驻守荆州,一个驻汉中,一个随自己四处征战,可能结局是另一个样子。

所以,从现代普通人角度讲,不生育当然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但是从经济、政治竞争来讲,机遇往往是留给后代多的人的。因为在社会竞争中,血亲是最可靠的,资源和声誉的传递,只有在直系亲属之间,才能做到最有效的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