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腹中寒气——附子粳米汤

 铁毛l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腹满八: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其脉数而兼紧,此乃弦脉,其状如弓弦硬直,按之不能移动,是中气虚寒,木邪克土之诊。脉数弦者,寒气凝结,当以温药下其积寒。

脉紧大而迟者,浊阴上逆,必心下痞坚。以大为阳明之脉,胃气上逆,壅碍胆经降路,甲木逼迫,胃口结滞,故心下坚硬,紧大而迟,则心下之坚,全是阴邪结聚。缘阳位一虚,则阴邪乘虚而上凑,非冲塞于胸膈,则痞结于心下也。

凡脉大而紧者,是为阳中有阴,可以温药下之。《伤寒·脉法》:紧则为寒,内外之寒,皆令脉紧。外紧而内大者,阴盛而外束也。阳为阴束,鼓宕不能外发,故内大而外紧。内紧而外大者,阴盛而内格也。阳为阴格,浮动不能内交,故外大而内紧。积阴内凝,非下不去,是以可下。下宜温药,大黄附子汤,是其法也。

1 脉数而紧,此紧乃为弦脉。其状如弓弦硬直,按之不能移动,是中气虚寒,木邪克土之诊。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还是重复上一句。寒气凝结,当以温药下其积寒。

    脉紧大而迟者,浊阴上逆,必心下痞坚。大为阳明之脉,胃逆上逆,壅碍胆经降路,甲木经气痞结,故心下坚痞。迟为在脏,大为阳明,此是阳明之阳虚,胃虚不降,阴邪上凑,不发冲气,则必心下痞硬。(上条提纲: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大为阳明之脉,紧则为寒,阴寒凝滞也。紧则为寒,则阳明之大,必是阳明之阳虚。大为阳脉,紧为阴脉,大紧并见,则脉大也为阳虚。阳中有阴,此阳是指胃肠之腑,此阴是指宿食内停也。紧则为寒,寒性收缩,寒性凝滞,积阴内凝,故阴为宿食也。

 2紧乃为弦,紧弦者,俱是阳虚阴寒之脉。

脉数而弦,是弦数之义,紧弦为阴寒,数为中虚之脉,胃中寒也,不能降藏相火之客热也。(如呕吐一: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弦与紧者,手感是粗细之别,粗者为紧,纯是寒义,细者为弦,寒加木陷(血少也细)。木气不升,故脉如弓弦,按之不移。

论:本条弦数者,区别于疟病一:弦数。痰饮十: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虽同为弦数,病却不同,实际手感,也必有细微之不同。

3   紧则为寒,浮紧则为外寒,此当表解,沉紧则为内寒,此当温里。

外紧而内大者,是表寒外束,经阳闭束,经气不能外泄之大(也是胃腑内郁之大) 

内紧而外大阳,是内寒阴盛,胃腑阳虚,谷气不行,停为宿食也。阳为阴格(宿食积阴内结),浮动于外,不能内交也。

4   内外之寒,皆令脉紧,少阴沉紧之内寒,太阳浮紧之外寒,伤内外之寒,而生杂病,故先师之书名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即是杂病论部分,故全名为《伤寒杂病论》。

论:阳明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大为实,大而有力。

    腹满八: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此是宿食积阴内结之大。

    虚劳与下血:寸口脉弦而大。此大为芤,亡血失精之诊。

391页,太阳百十五,结胸证,浮大无沉义,不可下,下之速其死也。

442页,厥阴三十八,脉大者,利为未止,利亡肝脾之阳。

结论:脉大者,有实有虚,有阴有阳,当留心研究。

腹满九: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病者腹中胀满,按之不痛为虚,虚满而未至滞塞也,痛者为实,实满而已至壅阻也。陈宿凝瘀,是可下之。舌黄者,湿气乘心,故舌起黄胎。以心窍于舌,土性湿而色黄也。痛满因于气滞,气滞必缘土湿,舌胎黄色,湿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湿气内泻,则黄色外退矣。

1 病腹满者,按之不痛为虚,只是虚胀虚满,痛者为实,谷行不行,已至壅阻也。陈宿凝瘀,是可下之。舌黄未下者,是湿气乘心,故舌起黄苔。下之则胃气下行,湿气内泻,黄苔自去。

2  心窍于舌,舌苔者,心液之凝瘀也。而湿为土气,黄为土色,舌苔黄者,胃气不降,湿气乘心也。湿气乘心,不好理解的话,就从黄疸篇提纲理解。湿盛胃逆,则心火不降,郁于胃土之中,故舌苔发黄。

黄疸十二: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舌痿黄者,土湿胀满,阳明上逆,君火不得下降,郁于戊土之中,火土合邪,湿热熏蒸,故舌痿而发黄,黄为土色而舌为心窍也。....

3  总结本条提纲,是腹满证,区别虚满与实满者,就是教辨证论治也,虚则温之,实而泻之,上条言腹满之脉证,本条言腹满虚实与舌象也。

腹满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者,水寒木郁,肝气梗涩。而怫怒冲突,必欲强行,气转肠鸣,声如雷引,排触击撞,是以痛切,胸胁逆满。呕吐者,胆胃上逆,经络壅塞,浊气熏冲,则生呕吐。附子粳米汤,粳米、甘、枣,补土而缓中,半夏、附子,降逆而驱寒也。

1 腹中下焦阴寒,则腹中雷鸣切痛也。水寒木郁,风气动荡,是为寒邪冲击,气转肠鸣,声如雷引,寒则肠缩挛结,故腹中切痛,胸胁逆满也。胆胃上逆,则生呕吐。附子,温下寒而降逆也。

2   本条是典型的虚寒之腹痛。腹“中”寒气,也是四声。

3   重点:附子配半夏,此乃先师之方。也不知是谁胡诌,言附子反半夏,直到今天,附子与半夏,仍被误会,中医传承,对错不分,皆传下来,此实乃不读《金匮》之过。

4   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附子粳米汤——呕而腹痛,胸满呕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