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为何弱小的南宋可以坚持45年之久?宋蒙战争(上)

 where5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蒙金战争前期,成吉思汗顺手打服了高丽。

不过,高丽人貌似并不服蒙古人。

之后的十几年,高丽时叛时附。每当蒙古大军撤走,高丽人就会背叛。每当蒙古大军卷土重来,高丽人就会举旗投降。

由于当时蒙古要专心灭金,没有过多精力对付高丽,因而蒙古和高丽之间也就大致维持了一种明面上的藩属关系。

1232年,窝阔台亲率大军南征,发动灭金战役。高丽的贵族们瞅准时机,杀了蒙古派来的七十多个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再次背叛蒙古。

得知消息后,窝阔台非常生气。他再次派兵征讨,结果领兵大将撒礼塔阴沟里翻船,在征讨期间被流矢射杀。这一下,高丽人的心气大增,居然冲出朝鲜半岛,杀进了蒙古人的地盘。

这件事发生在1233年,也就是蒙古联宋灭金的关键时刻。

小小的高丽人在背后舞刀弄枪,窝阔台简直要气疯了。

与之同时,由于术赤死得太早,由其建立的钦察汗国在西边的压力巨大,大有被罗斯联军赶出第聂伯河流域的趋势。

图片

身在异域,不进则退。当年成吉思汗辛苦打下的地盘,如果在自己手上搞丢了,那未免太丢人现眼了。于是,窝阔台便在灭金的空隙,召开了全族大会,商量怎样解决问题。

后来经过商议,窝阔台决定灭金之后,将蒙古军主力调回本部,用于发动第二次西征,彻底征服东欧。

同时,再派出一部分兵力征讨高丽,彻底打服这个“变色龙”。

1234年正月,在蒙宋联军的夹击下,金国灭亡。

之后,按照此前制定的计划,蒙古军主力撤至黄河以北,为接下来的西征和东征做准备。至于新攻取的河南地区,窝阔台只留下了很少的部队驻防。

作为北宋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开封)所在,河南历来为南宋所重视。

得知蒙古军主力北撤,当时亲政不久的宋理宗赵昀立即就想发兵打过去。

见皇帝有意北伐,宰相郑清之很快就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端平入洛,规复中原。

出兵收复河南,这是大事,宋理宗不敢纲乾独断,便召开朝议,让大臣都谈谈看法。

在朝议时,沿江制置副使赵范力挺宋理宗,并将郑清之的方案进一步细化,提出“据关守河”主张。也就是吞下此前金国的“关河防线”,把南宋的国境防线从淮河、大散关一线,向北推进至黄河、潼关一线。

这样一来,宋朝不仅可以收复开封、洛阳等重镇,提振民心士气。还能将战线向北推几百里,扩大战略腹地。

图片

这个计划太诱人了,宋理宗当即就想批准。

当然,按照宋朝的惯例,有人附和宋理宗,自然就有人反对。

当时一个叫吴渊的官员就对北伐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长年的战争让河南地区哀鸿遍野,饥民相食,无法给大军提供足够的军需支持。即使宋军可以趁虚收复三京,最终也很难守住。

除了吴渊外,参知政事乔行简和京湖置制使史嵩之也明确反对北伐。他们的理由和吴渊差不多,即认为宋朝的军力、财力不足以北伐。兵派少了,即便能够收复三京,最终也守不住。多派点兵,不仅兵力和财力无法支持,而且既有的两淮防线也会受影响。

另外,吴渊、乔行简还都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贸然北伐,必然会遭致蒙古军的报复。而以宋军现在的战备状况,还无法应付与蒙古的全面战争。

实事求是地说,反对北伐的官员,说得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由于乔行简与郑清之向来有矛盾,两人经常相互拆台,为了反对而反对。

加之史嵩之与赵范也有矛盾,这两人一个坐镇荆湖,一个坐镇淮西,平起平坐,很多人认为史嵩之反对北伐,是因为'端平入洛'是郑清之和赵范等人提出来的,他作为配角,就算这次军事行动成功了,头功也落不到他的身上。他不愿意给人做嫁衣。

因而,宋理宗也就只把乔行简、史嵩之的谏言当成是党争行为,最后还是批准了赵范的方案。

图片

1234年五月,宋理宗首先下诏罢免了史嵩之等主守派官员,给这些人放长假,免得北伐期间这些反对派在后方搞小动作。

随后,宋理宗又任命赵范之弟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统率五万宋军北伐。

六月间,宋军正式开始北进。打头阵的是原淮西置制使全子才,他率领万余名淮西兵自庐州出发,目的地是原北宋旧都开封。

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军进入开封,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

当宋理宗听说开封光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随即任命赵范为东京(开封)留守,赵葵为南京(商丘应天府)留守,全子才为西京(洛阳)留守,并在临安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然而,宋军此时收复的开封,已经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繁华都市了。

这座曾经超过百万的巨型都市,在经历了多次战乱后,城内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家。整个城市破烂不堪,只有大相国寺和原先北宋的宫殿变化不大

开封只是一座空城,这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是的,城中没有粮草!

宋朝的奇葩军制,注定了北伐军不会携带很多粮草。现在开封城内又无粮,这还打个屁呀!

无奈之下,全子才只好命令部队就地驻留,等着后方的粮草运至开封后,再继续进军,直抵黄河南岸,完成既定目标。

可是就在这个宋军与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刻,怕什么来什么。

图片

史嵩之

宋理宗先前罢免史嵩之,就是怕他在北伐期间扯后腿。

然而,史嵩之虽然被停职了,可他仍然有搞风搅雨的能力。

全子才率部北伐期间,在史嵩之的教唆下,京湖制置司在运粮这件事上,阳奉阴违,故意在路上磨磨蹭蹭。

到了七月中旬,主帅赵葵率主力抵达开封。

见襄阳的粮草始终不至,赵葵只得一面催促自己麾下的淮西制置司向前线运粮。一面搜尽开封城内的物资,并命令徐敏子和杨义各率一支人马,带着临时筹集的粮草,尽快进取洛阳。

七月二十六日晚,徐敏子率部抵达洛阳,城内没有守军,只有几千老百姓。

第二天天亮,在确认安全后,徐敏子率一万三千宋军进入洛阳城。

至此,宋军拼尽全力,总算是大体完成了既定目标。接下来只要再拿下潼关,那么据潼关守黄河的战略规划就能实现。

可是,徐敏子在洛阳等了三天,始终不见运粮大队踪影。无奈之下,徐敏子也只好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坐等粮草运至之后再继续西取潼关。

得知徐敏子没有按计划攻占潼关,赵葵大发雷霆,因为有情报显示,关中的蒙古军正在通过潼关,往洛阳方向运动。

但是,此时赵葵再怎么发脾气,也是一点用也没有。

襄阳是史嵩之的势力范围,他管不着。

淮西虽然是他的地盘,可是此前蒙古人撤离时,掘开了黄河大堤,导致淮北洪水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健壮的士兵带着军械行军都万分艰难,更何况是牛马人力所拉的运粮车呢?

这种客观条件导致的困难,不是长官靠一两句命令就能让大家克服的。

图片

到了八月初一,运粮的部队还在路上折腾,而前线的宋军已经断粮了。

几万大军面临着饿肚子,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而就在此时,蒙古军的先锋抵达了洛阳城下。在与宋军一番激战后,蒙古军首先重创了杨义的部队,随后又包围了驻守洛阳城内的徐敏子部。

洛阳城外是蒙古军,城内空无一粟,并且开封的宋军也断粮了,无法增援。此时此刻的徐敏子感受到了绝望。

无奈之下,徐敏子只好下令突围,带着部队往东南方向的光州(河南潢川)撤退。

后来在突围期间,徐敏子所部边战、边退、边找吃的,一万三千人,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徐敏子带着的三百名步兵,一路吃着树皮草根,侥幸撤到了光州。

宋军入洛又失洛的消息传到了开封,赵葵大惊失色。他和全子才商量了半天,始终拿不出好主意,最终只得下令撤退。

临走之前,赵葵回头凝望开封,心如刀绞。

五万大军,假如有一个月的粮草,肯定能跟蒙古军较量一番。如果打赢了,完成据关守河的伟业,自己必然能名留青史!

可是现在由于粮草不济,竟然功败垂成,这种失败让赵葵很难接受。

图片

八月初五,赵葵率部撤离开封,向南撤退。

由于在撤退之前,赵葵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很多士兵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撤退。

于是,宋军的这次撤退便从一开始就是混乱不堪,人心涣散。这导致宋军携带的辎重在撤退途中,全部被遗弃在了中原。

而让人更郁闷的是,后方的粮食此时终于运进了河南境内。

但前线宋军此时已经溃退了下来,粮草运来了又有何用呢?

后来在蒙古军的追杀后,负责运粮的兵士和民夫也随着前线宋军一起溃逃,结果这又导致宋廷辛苦筹集的百万石粮草被蒙古军缴获。

事后盘点一下,端平入洛直接导致了四个恶劣影响:

第一是物质损失。南宋的国防力量因北伐失利而急剧削弱,不仅军民死伤十余万人,还有近百万石粮草和大量战械辎重遗留在了敌境。

第二是加深了宋廷的混乱。北伐失败后,南宋官员不是总结经验教训,精诚团结,一致对敌,而是再一次互相攻讦,造成了朝政的进一步混乱。

第三是心理伤害。端平入洛的失败给宋理宗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北伐之前,宋理宗热情高涨。北伐失败后,宋理宗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先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是颓丧不振的消极态度。如果说宋理宗的这种消极表现只是一时的,那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宋理宗的消极贯穿于他之后三十年的执政期。

可以说,宋理宗自从这件事后,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南宋后期的很多冤假错案,很多短视行为,几乎都是因为宋理宗的颓丧不振而埋下的恶果。

第四点,自然就是激化了蒙宋矛盾。

北伐失利后,为了缓和矛盾,宋朝第一时间派人到蒙古谈判,但谈判失利。

1234年年底,窝阔台遣使赴临安,谴责宋廷“败盟”。

此时窝阔台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准备出兵伐宋。只不过准备工作还没完成,暂时还无法开战。

到了1235年春,蒙古军的战备工作完成。随即,窝阔台下令蒙古大军三线出击,发动世界战争:

其中的东线战场,由大将唐古统领蒙古、糺军、汉军,讨伐高丽。

西线战场,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次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发动第二次西征。

南线战场,窝阔台以宋背盟为由,遣军三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阔出率领,进攻宋朝的荆襄地区一路由皇子阔端率领,进攻宋朝的四川;一路由大将阿术鲁率领,进攻两淮。

由此,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图片

1235年十二月,在三路蒙古大军的猛攻下,宋朝丧地连连。

其中的四川战场,蒙古军在巩昌(甘肃陇西)迫降金国旧将汪世显后,以汪世显为先锋,连克宋军多个军事要塞。而南宋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刚褊自用,御敌无方,蒙古军大有拿下汉中之势。

关键时刻,屯驻石门(今陕西略阳西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与其弟曹友万挺身而出,连战连胜,收复仙人关等要隘,将蒙古军赶出了宋境。

然而再厉害的高手,终究也敌不过猪队友的扯后腿。

1236年七月,蒙古军由陈仓道进入秦岭,再次对宋朝发动进攻。

当时,曹友闻扼守仙人关,将蒙古军挡在仙人关外寸步难行。但赵彦呐在得知蒙古军攻破武休关,即将要攻打阳平关后,却让曹友闻放弃仙人关,回援阳平关。

曹友闻认为阳平关一带地势平坦,有利于蒙古骑兵进攻,而不利于我方步兵防守,便强烈建议继续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军后方。结果赵彦呐不听,一天七道令牌迫使曹友闻回防。

九月九日,曹友闻顶不住赵彦呐的压力,被迫放弃仙人关,率部退至阳平关附近的擂鼓台。

按理说,阳平关也是险隘,如果赵彦呐和曹友闻能携手抗敌,也有很大概率将蒙古军阻止于此。

然而,当曹友闻移防阳平关后,赵彦呐却带着本部三万大军跑到了剑门关。这简直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坑货。

之后的战斗,曹友闻与弟弟曹友万面对十几倍的敌人,拼死杀敌。但无奈兵力过于悬殊,最终兄弟二人双双战死沙场。而坑货赵彦呐自始至终没有往阳平关方向派去过一兵一卒增援。

最让人感到愤怒的是,曹氏兄弟战死,阳平关失守后,赵彦呐闻讯,不是慷慨迎战,弥补自己的过错。而是继续率军远遁。先逃到了成都,后又逃至夔州(重庆奉节)。

上梁不正下梁歪,身为长官的赵彦呐如此贪生怕死,四川各地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纷纷仿效赵彦呐,弃城逃亡。

由此,蒙古军长驱直入,连破利州、阆州、顺庆、潼川,如入无人之境,轻取成都

拿下成都后,阔端下令,蒙古军分兵四处劫掠。原本富庶的天府之国遭此浩劫,瞬间变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事后,由于人心不附,阔端下令撤军,宋军又陆续收复失地。

南宋朝廷朝廷在得知了曹友闻的事情下,特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毅节”。

至于赵彦呐,则被罢官,贬至衡州。

不过,这种处罚对于赵彦呐而言,几乎等于没有处分。

因为蒙古军虽然走了。可蒙古军在撤退的途中,顺手摧毁了大散关、武休关、仙人关、七方关等要塞,令巴蜀的门户洞开,四川自此成为不设防之地。

之后的几十年,蒙古军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宋军根本无法依靠秦岭、大巴山御敌。

图片

造成如此恶劣的后果,赵彦呐就算是被凌迟处死也不为过。但宋廷对的他处分仅仅只是流放而已。这可不就是几乎等于没惩罚。

就在蒙古西路军劫掠四川的同时。蒙古的中路军也长驱直入,连克唐州、邓州等地,并拿下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襄阳。

蒙古中路军拿下襄阳后,主帅阔出突然病死。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蒙古军接下来的南征。

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下,在随后的战斗中,随州、荆门、枣阳、郢州等地陆续失陷,蒙古军将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打得千疮百孔。

成都陷落,京湖崩溃,襄阳沦陷,蒙古铁骑兵临长江,随时准备攻打江陵(湖北荆州)!

一旦江陵也沦陷,蒙古中路军便可兵分两路,一路逆江而上,西攻川蜀,与蒙古西路军联手包抄川东宋军;一路则可顺江南下,直捣江南。

全文约5000字,感谢您耐心看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