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颐源书屋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1924年冬昭通城万人空巷送别英国女士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

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无私的人道主义女性

夏吟

偏远小城发现中英文双语碑刻

我带学生去参观昭通市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展览,其中有五件碑文的拓片是中英文的,其中一件上书: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博士(1896年11月25日-----1924年12月5日)Dr Lilian Mary Grandin (BORN NOV.25 1896--------DIED DEC.5 1924)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昭阳区凤凰山后山格兰丁医生之墓碑

这些拓片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询问我这些碑文图片的来源和意义。这些英文的碑文后面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慢慢向学生们道来:
  这些碑文的主人被埋葬了近一个世纪,他们静静地躺在昭通市凤凰山上的青松掩映的基督教徒墓地里,她们是一个世纪前来昭通的英国女医生女护士,他们把贫瘠落后的昭通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曾经把一生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当时缺医少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昭通人民。

1924年12月5日,云南昭通城万人空巷,城中无论官商绅士的富贵之家,还是衣衫简陋的穷苦人,还有无数从山区远道赶来的苗族基督教民,都来为一位西方女性送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南嬢嬢”和“南密斯”,送葬的队伍不止十里,大家缓步前行,护送她的灵柩。

肃穆哀荣的队伍到达凤凰山上的基督教徒墓地时,含泪送别的人群悲恸起来,哭声感天动地。分别用中、英和苗文主持仪式的牧师的祈祷,几次被自己悲痛的哭泣打断。

人们送别的这位女性就是基督教圣徒莉莲·玛丽·格兰丁(Lilian Mary Grandin)医生,中文名葛南丁。

格兰丁1876年11月25诞生于英属的泽西岛一户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她共有6个姊妹,两个哥哥夭亡。

她深受父母人道、博爱的思想熏陶,先后十年考入泽西女子大学、金巴拉大学等处学医,学习多种医学,在多种医学专业上分别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格兰丁医生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医学,还学习了汉语,为在到中国内陆开展医疗救济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不远万里来到乌蒙山区行医

1906年1月11日,格兰丁从南安普敦乘“爱丽丝公主号”轮船,以川医学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上海。

当她了解到云南是中国的偏远省份,特别是云南交通条件很差的昭通非常需要医生,很快,她就决定把昭通作为她的医疗中心。

于是,她从上海乘船到重庆。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1976年11月,泽西岛邮政局发行的4枚纪念格兰丁邮票之一,年轻美丽的格兰丁女士与一行人航行在长江上。

因交通不便,她从重庆到昭通是骑马顺陆路来的,历时3个多月。一路上山重水复,风雨交加,她骑的马多次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泽西岛邮政局发行的4枚纪念格兰丁,格兰丁女士攀山越岭的身影,她正骑着马行走在乌蒙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路上的客栈狭小,有的地方苍蝇跳蚤横行,饮食也非常简陋和不卫生,崎岖的山路上常有匪盗出没。他们沿途多次遭遇强盗、山贼,身上的盘缠被抢得精光。格兰丁医生一路上历尽艰险、排除万难,决不走回头路。

三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昭通。这时,一行人已经是衣衫褴褛,满面尘灰,形同乞丐。
  他们受到了先期到达的沙文医生的欢迎,从此,格兰丁作为昭通唯一的一位受过近代医学教育的高级医生,在中国最偏远落后的昭通地区,为缺医少药的老百姓们治病服务,在辛勤的救死扶伤中度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岁月,与昭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泽西岛邮政局发行的4枚纪念格兰丁邮票,格兰丁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听诊器怀抱婴儿,身后很多病人在排队。

当时的昭通,交通不便,民众中吸食鸦片的非常多,麻风病人数量较多,战乱频繁,饥荒严重,更严重的是瘟疫和流行病泛滥。

格兰丁医生到了昭通后,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在现昭通、威宁、凉山、曲靖和宜宾等地设立了多处民众诊所,她当时的活动范围,相当于法国那么大。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泽西岛邮政局发行的4枚纪念格兰丁,格兰丁正在微笑,背景是她从上海到云南昭通的路线图。

当时的麻风病人受到整个社会的歧视,一些村庄发现了麻风病人就驱逐他们,把他们赶到无人的山林,而且隔离他们的家人。

甚至于一些村庄发现了麻风病人,就烧毁他们的房屋,用活埋、沉江、棒打、火烧等灭绝人性的方式从肉体上杀死麻风病人和他们的家属。

格兰丁医生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开设了中国最早的麻风收容所,收留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

她深入到麻风病人的家或者他们被驱逐的山林,给他们带去药物。由于受到当时医疗技术的限制,虽然不能根治麻风病人的病,但是却给饱受摧残的麻风病患者以人道主义关怀,这对那些歧视麻风病人的人的人性也是一种唤醒。
  当时,天花也是当地民众非常恐惧的流行病,天花在乌蒙山区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医生和伯格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在乌蒙山区推广接种牛痘疫苗,他们从英国引进接种疫苗技术,在民众中广泛免费接种,最终控制了乌蒙山区的天花。
  格兰丁医生每到一地,她一面给民众看病,一面培训医疗护理人员,为妇女们讲解卫生基础知识,教授各种实用的护理技术,给当地的土医生传授医学知识,分发急救药片。格兰丁医生特别擅长对女性患者的治疗。
  格兰丁常年深入少数民族山寨为贫苦百姓医病,她设立了多处居民诊疗所,并开了麻风病医疗所,向当地妇女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讲解防病知识及一些常见病的护理方法。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贵州威宁石门坎儿童

格兰丁和萨温医生每个月都会去贵州威宁石门坎看望那里的教民,为当地老百姓服务,治病和接生,同时带去一些急需的药品。

生活虽然艰苦而枯燥,但是,格兰丁医生有着坚定的信念,她在为人们提供周到而细致的医疗服务中找到了生命的乐趣,为人温和、自制,她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位极佳的聆听者,她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执著而敬业地对待病人,格兰丁医生的蓝眼睛温柔地注视病人。

格兰丁充满爱意的眼神,给病人带去了无穷的安慰和勇气,被教徒们认为就是天使的眼神。她勇敢地面对昭通当时流行的瘟疫,克服种种困难治愈病人。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石门坎

格兰丁医生深入至今依然是最贫穷落后的苗族和彝族生活地区,不辞辛苦地冒着山体滑坡、泥石流、雪雹、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匪徒横行等危险,深入到少数民族山寨给苗族彝族人民治病。

特别是生存在环境最为恶劣的山顶的苗族,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生活极度贫困,在今天依然很少有医疗工作者光顾的苗族和彝族居住高寒地区,至今还传颂着无数格兰丁医生无私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他们传说着美丽的格兰丁医生如何不怕艰辛,如何勇敢善良,医术如何高超。

不少当地医生还被格兰丁医生培训过,格兰丁医生分发的急救药片被这些地方的人民视为药到病除的圣药。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石门坎

她到了苗民家中,就和苗民们一样吃洋芋和荞麦饭,喝生水,晚上和苗民们同宿麦草堆,苗民们把这位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金黄头发的“嬢嬢”当作天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想象格兰丁医生是从地球上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的。在他们的想象中,格兰丁医生就是上帝为救他们的苦难为他们派来的信使。

格兰丁医生的人格魅力比任何宗教信条都更加感染人,人们从她天使般的爱心行为中理解了基督教的教义,格兰丁医生以她自己圣徒般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当地的苗族和彝族人民,正是在格兰丁医生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而信奉基督教,直到现在,这些地方依然还是基督教徒最集中的地区。格兰丁医生受到人民的崇敬,而她也深深地爱上了昭通的山水、朴实的人民。

格兰丁与埃德温·约翰·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的传奇婚姻

正是在昭通,莉莲·玛丽·格兰丁遇到了她的丈夫埃德温·约翰·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丁格尔(1881年4月6日—1972年1月27日)是英国的一名新闻记者,从小就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来到中国后,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丁乐梅。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埃德温·约翰·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

丁乐梅于1909年3月4日首次进入中国旅行,他的这次旅行的详细经历在他的著作《徒步穿越中国》一书进行叙述,其中第七至第十一章记述途经昭通的历程及昭通的风土人情,是目前研究昭通这一段时间的地理和人文状况最为重要的资料。

丁乐梅在昭通旅行的这一段时间,格兰丁和其他人一道陪同他到过石门坎,我在丁格尔《徒步穿越中国》目前的中译版中没有找到对格兰丁的文字记录,但丁格尔在昭通期间拍摄的照片中,格兰丁有较高的出镜率,本书中有大量丁格尔拍摄的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珍贵图片。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徒步穿越中国》

丁乐梅离开昭通到曲靖、昆明、楚雄、大理、腾冲等地继续旅行,丁格尔这趟行程长达1600多公里,他深入了滇省内许多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带,走了许多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边陲小镇,甚至勇敢前往瘴气弥漫的萨尔温江江畔,直到1910年2月才离开中国进入英属缅甸。

他克服了语言障碍、道路艰难、食宿低劣、伤病侵袭、暴动袭击等多种困难,几乎死在云南,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朋友的帮助和中国人的友善走完这段旅程。

在他徒步期间用打字机撰写的游记《丁格尔步行中国游记》,洋洋洒洒二十六章,从生态、民俗、社会思潮等多个角度介绍了他徒步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本书当年在西方出版,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本书的中译本就是《徒步穿越中国》,是以西方视角看清末云南的重要书籍。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和徒步旅行中的丁格尔通过大量的书信来往,继续向丁格尔介绍昭通的情况,这些书信,格兰丁和丁格尔后人和家乡处依然还有少量保存。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图片源于《徒步穿越中国》

丁格尔通过格兰丁在昭通教乱的在场的书信介绍,再综合和他通信的其他人的介绍,向西方报纸介绍昭通当时情况,特别是教会的情况,丁格尔的这些刊登在当时西方报纸上的报道,成为了丁格尔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收获,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查阅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昭通情况的重要史料。

当然,格兰丁和丁格尔不仅仅在通信中进行地方风情考查的交流,而且建立了恋爱关系,由于二人的书信,我们还没有收集到,我们不能想象和描叙二人的恋爱细节。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1912年,格兰丁从昭通出发,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到上海和丁格尔结婚,当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教会婚礼,由于当时的英国结婚证的颁发,需要双方出生地和当时的居住地进行函件往来,邮件往来需要的时间又较长,他们的结婚证书由英国泽西岛的圣赫里埃推迟于1914年颁发。

1912年后,格兰丁一直跟随丁格尔在中国南方的多个城市从事新闻工作,主要居住地是武汉,武昌起义的炮声响起之际, 丁格尔感到突然与震惊,随后丁格尔就开始了他对这次革命的采访。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丁乐梅与黎元洪交好,1911年11月20日,他采访了在战地前线新上任都督职务的黎元洪,他将这一非常时期采访用电报及时的发给西方媒体作为新闻登在报纸上。

丁乐梅对黎元洪的独家采访,影响甚大,被世界各国重要报纸转载,名动一时,那一天的采访,成为丁格尔从事新闻事业中的辉煌时刻,丁乐梅颇为得意,因为他是第一个在革命爆发后,对中国革命领袖黎元洪进行单独交谈的外国人。

之后,他将在武昌起义期间的采访和照片,加上对中国当时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一书《辛亥革命目击记》,配上八十多张照片,1912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在西方多家出版社出版,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因为书出版及时,这基本上成为西方人获知这场中国革命的大众阅读资料。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在丁格尔这本最为著名的著作中,提及的中国人对他的家眷十分感兴趣,这里的家眷就是格兰丁,他们是否有孩子,我暂时还没有考查清楚。

格兰丁除了帮助丈夫完成了《辛亥革命目击记》《中国地图及地理词典》的编纂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 格兰丁曾在杭州、温州和上海等地临时作医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格兰丁返回祖国服务,做战地医生。

格兰丁再次回到乌蒙山区

战后,格兰丁由于牵挂昭通乌蒙山间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人民,也为自己在舒适的生活中虚度光阴而沮丧,她深深地认为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舒适安稳的生活让她焦虑。

从中国不断传来的消息:伯格里、哈滋佩斯等依然坚守在昭通的传教士,因为感染伤寒已经故去。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伯格理(Samuel Pollard)1915年9月15日于石门坎死于伤寒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在昭通负责唯一的西医医院的沙文博士辞世,更是让她忧心忡忡,她深深地为缺少医药的乌蒙山人民忧虑,她毅然再次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又远涉重洋万里跋涉踏上了到昭通的路途。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的同事在昭通东城门

格兰丁在1920年再次到达中国,经过了千辛万苦,1923年她又重返到昭通乌蒙山间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人民之中。格兰丁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她久别的第二故乡昭通。

然而,当她刚一踏上昭通这片让她思念牵挂的热土时,正赶上昭通流行传染病斑疹伤寒,束手无策的昭通老百姓终于把他们的救星格兰丁医生盼来了,格兰丁医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人们争相传说:上帝又派来圣女解救大家来了。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的同事们在苗族地区接种疫苗

 格兰丁医生来不及洗去旅途的风尘,马上向昭通难民伸出她那救死扶伤的手,她和民众一道打响了抗击伤寒的战斗。

她开始在民众中注射预防伤寒和瘟疫的针剂,耐心地教民众护理家里的伤寒病人,到处分发药片,使民众解除了对伤寒的恐惧,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哪里出现了格兰丁医生镇定的笑容,哪里的恐慌就开始平息,伤寒疫情一度被控制了下去。

1924年秋天,伤寒病再度流行,这一次疫情来势汹汹,一些家庭一家一家的病死,有的村子一村一村的死人,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民众对伤寒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有的家庭里发现了病人,其他的人就丢下发烧中的病人,开始向外逃亡。

有的病人不是死于伤寒,而是死于无人护理,到处逃亡的疫情地区来的难民,在非疫情地区遭到了驱逐,无人收留他们,最后,这些逃命的人死于饥寒。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的同事们在苗族地区接种疫苗

格兰丁医生一边免费向民众发放预防药片,一边带领她的同事们去看望染病的教民,对她们采取治疗措施,给病人的家属注射预防针,说服他们留下来照顾病人,并教给他们护理的方法。

一些病人在格兰丁医生及同事的救助下康复了,格兰丁医生又组织已经康复的病人来护理救治病人,这样,越来越多的病人受到照顾。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格兰丁献身乌蒙山区

 1924年10月,护士长玛丽安·海克斯夫人因为长期护理伤寒病人而感染了伤寒,医治无效故去了。海克斯夫人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英国后裔,1898年4月,她到达云南。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海克斯夫妇在教区的几个传教站工作,无论他们去哪里,海克斯夫人总是专职为教区内外的妇女和儿童们服务,她安静、温和、善良,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她的朋友。玛丽安·海克斯夫人本来是注射了预防针的,但是还是被伤寒击倒了。
  对伤寒的恐惧继续在昭通扩大着,格兰丁医生给自己的家人写信,说到了玛丽安·海克斯夫人因为感染伤寒而故去的事情,她知道乌蒙山中的伤寒病菌发生了异变,过去有效的防疫针开始失去效果。

她说到,这里现在非常需要她,她作为一个医生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虽然已经知道危险很大,格兰丁毅然和病人们站在一起,她积极地激励病人树立信心,越来越多的被治愈的病人从了教,而且自愿为格兰丁医生做护理,照顾病人,更多的病人康复了。
  正在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的时候,格兰丁医生因和病人大量接触,不幸被传播感染上了斑疹伤寒。

由于多日的劳累和环境恶劣,格兰丁医生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严重地损坏身体健康,她的身体抵抗力下降。

多年以后,一位教民的后代说起格兰丁医生,说当年她在昭通时,长期穿着一件土布织的教袍,和教民生活一样,如果她的碗里是干的,教民的碗里也是干的,如果她的碗里有油腥,教民的碗里也有油腥。她治疗守护患病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舍不得把带来的有限的有效的西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来救治她的病人。冬天,到达乌蒙昭通的路被冰雪覆盖,教会用马帮运送的药物迟迟不到,病人们康复了,而她自己却因为缺少医药而无法救治。留下了“心爱中国,此魂何堪归故里”的献身传奇。
  1924年12月5日,格兰丁医生在当地人民的一片惋惜声中,走完了年仅48岁的生命历程,遗憾地带着为大众救死扶伤的遗愿,离开了贫病中视她为救星的昭通老百姓。

人们受到格兰丁医生的献身精神的感召,放弃了对待伤寒病人的不人道的行为,当大批的药物到达后,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了治疗,人们最终战胜了这场疫情。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乌蒙山区人民永远的怀念国际友人格兰丁医生

格兰丁等人的遗体被埋葬在昭通凤凰山上的基督教徒墓地里,墓碑上镌刻着:“人民爱戴的医生”。

现在,每逢复活节,昭通的牧师都要带领基督教徒们来这里祈祷:愿国际友人格兰丁医生地下安宁,昭通人民永远怀念着她。
  在格兰丁诞辰百年的1976年11月,她的出生地泽西岛邮政局为赞扬她的功绩,发行了4枚纪念邮票。英国也有一张纪念格兰丁的邮票,文字是“她是高尚者”,上面是一张亚欧地图,地图上在英国和云南昭通之间连接了一条线,中间是格兰丁的肖像,描述的也是格兰丁献身医学事业的事迹。
  1999年发行的《世界医学邮票大观》中,详细地将这段动人的故事记录其间,表达了中英人民对格兰丁医生的怀念。在当年世界邮展上该书荣获金奖,目前已是全世界广大医务工作者参阅和充实专业知识的文献和参考用书,作为全世界的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课外读物和选修课教材。

格兰丁医生感人至深的故事,必将深深地影响着后来人。

昭通的山水地图地名,也因为这位伟大的女性而载入了世界邮票史和世界医学史。她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第二故乡缺医少药的民众,死后安息在云南高原的黄土地上。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凤凰山上那片基督教徒的墓地,四座土坟并排而立,右边第四座坟,即为格兰丁医生的坟墓,墓碑已荡然无存。

1999年9月格兰丁的碑在偶然的一次建设施工中,由市博物馆的馆长杨馨女士发现,先后共找到零碎的九块,经过整理拼接,就有了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英文碑文拓片。这些碑石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莉莲·玛丽·格兰丁救护伤寒病人被感染在昭通去世

而格兰丁医生当年为中国群众看病的诊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福滇医院的前身,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当年旧址痕迹皆无。

在原来格兰丁医生诊所的旧址上,如今是正在翻修的昭通市人民医院,这是昭通市人民医院的荣耀,也是昭通人民的一笔宝贵历史文化和人道主义医学精神的财富。

格兰丁医生这种为人类献身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各个行业的人都需要学习的,她伟大的人道主义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格兰丁医生虔诚地为民众服务的精神与真情,昭通人民永远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

格兰丁(1876.11.02-----1924.12.05),女,原名莉莲·玛丽·格兰丁(LilianMary Crandin),亦译作葛兰汀、格南丁,就读于泽西女子大学,她又先后研修了牙科、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科等临床医学。1906年年初,格兰丁到达云南昭通。在昭通,格兰丁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为贫苦百姓医病,向当地妇女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讲解防病知识及一些常见病的护理方法。她于1924年12月5日因传染斑疹伤寒在昭通病逝,格兰丁的遗体被埋葬在昭通凤凰山上,墓碑上镌刻着“人们爱戴的医生”几个大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