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羞耻感惩罚教育,正在压垮孩子的精神世界

 开心华之里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最近,在南京地铁一号线上,有男性家长频繁掌掴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男孩连连求饶,哭得泣不成声,家长却毫不犹豫地继续落巴掌。
在地铁到站的间隙,家长还把孩子强行拖拽出车厢,对车厢外的孩子摆摆手,说了句“拜拜了你”。幸运的是,孩子赶在列车关门之前,自己哭着跑了回来。
图片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无独有偶,一位博主近期发视频说,自己在淮海路的人行道上,看到一对父母当街打孩子屁股,被打的是一个小女孩,裤子被父母强行脱到了膝盖以下。
更可怕的是,父母并不是在盛怒之下做出这样的事。相反,他们表现得十分冷静,脸上是既得意又轻蔑的表情,仿佛在说:“看吧,不听话就让大家看着你被罚。”
人们常说,父母应该学习情绪管理,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却忽略了理性状态下的错误惩罚方式,才会对孩子造成最大的伤害。
上述两起事件中的父母,都把当众羞辱孩子作为惩罚的手段,还为此自鸣得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惩罚方式?这些父母又是如何利用羞耻感来惩罚孩子的?
首先,激发羞耻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营造一种被围观的氛围。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少年的你》
比如说,有位母亲让犯错的孩子脱掉衣服,只穿着内裤,在自家小区的楼道口罚站。过往路人无不投来疑惑的目光,孩子妈妈却无动于衷地在一旁“监督”。
还有网友看到,一个女孩跪在一家小超市的门口,两只手撑着膝盖,头低得快贴到地上去。不知道她犯了多大的过错,会被这样羞辱和惩罚。
在羞耻感惩罚的过程中,父母既是表演者,也是旁观者,他们搭建起一个舞台,把孩子放在了聚光灯下供人围观,同时也带着好奇观赏孩子的反应。
即使孩子知错认错,这样的父母也不会轻易放过孩子:“现在知道丢人了,你早干嘛去了?这次就让你长个记性。”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他们为了让羞辱快点结束,或者不再被反复置于这样的境地,都会屈从于父母的威严,迅速承认自己的错误。
于是,孩子表面上变乖了,父母觉得自己没费多少力气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简直是无师自通的教育专家!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所以说,很多父母喜欢用羞耻感来惩罚孩子,就是因为简单、有用。
然而,孩子记住的可能不是自己因为什么错误被惩罚,而是在旁人的围观下无地自容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他们每次回想起来都如同深陷噩梦。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恰恰是孩子羞耻感的制造者,因此孩子因为羞耻而痛苦的时候,还会把这种痛苦转化成对父母的厌恶。
曾经看到过一段聊天记录,女孩高考过了一本线,开心又激动地跟父亲报喜,父亲却回复说:“现在还恨不恨你高二的时候谈恋爱,我扇你的那两巴掌?”
看完这句话,女孩仿佛又回到了当着同学的面被扇耳光的时候,激动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后悔不该和父亲分享喜讯。
从那以后,女孩的生活中每每出现了开心的事,她都不会想要告诉父亲。
这就是为什么,羞耻感惩罚虽然有用,其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纠错效果。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腾空的日子》
其次,羞耻感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对人不对事”。
它试图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不配获得,是孩子让自己、让父母丢人了,所以才会犯错、被惩罚、被羞辱。
而正常的惩罚教育,核心观点却在于,“你只是做错了一件事,但你依然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前者在孩子心里深深地种下了自卑地的种子,后者却给了孩子改正错误、重新被爱的机会。
在《看见孩子》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把目标从纠正行为转变为让孩子看到他的本心是好的,让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种惩罚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羞耻,就意味着父母该停止这么做了。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极限17:羽你同行》
这类事件发生后,总有一类评论非常刺耳:“等你有了孩子,也会这么做的。”
有的网友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苦衷,还详细描述了孩子如何不愿意写作业,如何调皮不听话,每天晚上为了学习的事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那么,不写作业就可以被当众扇耳光、打屁股吗?这又是什么逻辑?
对于“不能大庭广众之下打孩子”这件事,至少也算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为什么会因为生了个娃就产生不同的见解呢?
理论上讲,有了娃之后应该更想要用爱保护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但是,很多人却为这样的行为拍手称快,甚至代入到自家孩子身上,觉得自己的孩子要是被这么治一回就好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不把孩子当人的家长大有人在,乐于围观当众惩罚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非是把孩子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的目的放在第一位,为了惩罚而惩罚,不考虑羞耻感惩罚对孩子的影响。
这样的父母,不在乎自己的尊严,也剥夺了孩子的自尊。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狗十三》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讲的是有学生偷了班费,老师却没有当众揭穿他,而是让每位同学上交一张白纸,里面放着最想给老师的东西。
果不其然,偷钱的孩子借此机会,把班费如数上交。这位老师也用巧妙的做法,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维系了孩子与班上同学的关系。
自尊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基石,被羞耻感包裹的孩子,一生将生活在阴影里。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才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只有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才会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