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发明家黄绍竑:研制枪榴弹、改良地雷、研究密电码

 夏浩华 2024-05-15 发布于安徽
将军发明家黄绍竑:研制枪榴弹、改良地雷、研究密电码

  黄绍竑(1895-1966),广西容县人,字季宽,著名爱国将领。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十五军军长,广西、湖北、浙江省主席,内政部长等要职。黄绍竑自幼起就聪明好学,爱科学,肯钻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49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常委,第四届中央委员。

  在抗战期间,黄绍竑利用军政之余搞科技发明,研发改进了多种武器装置,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研制枪榴弹

  正因为黄绍竑喜欢研究武器,所以他抗战时期任浙江省府主席时,恰逢浙江临时省会及附属机关迁移,先后辗转至金华、永康方岩、丽水、云和等地。黄绍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在丽水山区搞起了兵工厂——浙江省铁工厂,把抢运到后方的机器集中起来,让流落各地的技工技师汇聚在一起,研制生产各种枪支弹药。他们给枪支也命名为“七七式”,说明黄绍竑心里永远都记住那个国耻日。到1939年冬,他还新建了三个专门造步枪、轻机枪、手榴弹及各种爆炸物的分厂,同时又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从事兵器研究与实验。大量出产的“浙版武器”,甚至远销到黄绍竑的老家广西。这里也成了黄绍竑亲自研发生产兵器的基地。

  1938年上半年,黄绍竑前往广西柳州参观四十厂的枪榴弹筒制造,厂长赖瑞麟是黄绍竑的熟人,当年黄绍竑在广西领军时期,一同造过土枪土炸弹,他们十分熟悉。见到黄绍竑来厂参观,赖瑞麟热情地接待,并介绍了一种意大利的枪榴弹,他看了这种枪榴弹筒并不是十分理想。黄绍竑来了研究枪榴弹的兴趣,便向赖瑞麟要了一副样品,带回来自己研究仿造。黄绍竑把技术要点考虑成熟后,就安排下属省铁工厂技术员照他这个意思去做。技术员们都暗笑黄绍竑是个外行,不会有好效果,但是省主席要他们这样做,他们也只好照样去做。等到按照黄绍竑的设计做好了,拿去试验,结果射程最远的只有一百多公尺。技术员们都哈哈大笑,黄绍竑说:“笑什么?我的初步已经成功了,你们想:以这样粗糙的筒,这样笨的弹子,弹的封闭又不严密,尚且得到这样的成绩,若将这些因素再加研究改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就这样,黄绍竑继续研究改良弹筒,由短而长,由长而短,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最后敲定它的长度为九英寸,弹筒的形状由尖而改为略圆。为减少在筒内的摩阻力,而加了一条弹带,同时在弹尾上加了四片翼子,来确定飞行的方向。弹体的形状,一共改了十三次,最后决定采用第十二次的形状。发射弹的堵塞物,最费脑筋:用硬的东西,会撞击弹尾,以致飞行不规则,甚至有损伤弹翼的危险。用软的东西,则膛压力不够,火药燃烧不完全,以致药力不足,射程减少。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黄绍竑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技术员们去研究,他说:“发射弹的堵塞物,在膛内时,要有与真正子弹头一样的膛压力,但是一到枪口,这个堵塞物就要变成灰烬,不能有一些撞击榴弹尾的作用。”这个问题很有难度,黄绍竑当时认为未必能做到,但是技术员们却做到了,让黄绍竑喜出望外,这是最后的难关,终于攻克了;其余的瞄准器,射距离,调节器装簧上的美观等,也都费了很多劲,进行研究与改良。这个枪榴弹筒最后终于研制成功了,黄绍竑亲自给它起名为“七七”枪榴弹筒,凡是用过的人都觉得相当满意。

  改良地雷

  大家都知道,地雷是防御和阻止敌人进攻的利器,尤其是坦克车的克星。然而,在中国的防守战中,敌人受中国军队地雷的损害却很少。黄绍竑时常听到部队上的人说:“埋在公路上或铁路上的地雷,不是被敌人发掘,便是没有触发。”黄绍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他觉得地雷本身,并无须很大的改良,而地雷发火的装置,必须加以改进。

  起初,黄绍竑设计一种拉发式的,但并不是用人力拉,而是用汽车自然拉发。办法是,在路面上放置很多锐利的钢钩,每钩都有一条绳子,连到地雷的发火器上面,汽车从路面上经过,车轮的橡胶被钢钩扣着,因而向前拉动,来发火爆炸。但这设计需要很多的钢钩,而且不一定能将胶轮扣着,仍旧认为不满意,就改用电发式――不是制发式而是自动的电发。黄绍竑设想,可以将电池和地雷上的两条导线,接连起来,这在平常是不接触的,电流并不接通,但在汽车过去时,自然使电流接通而爆发,设计虽如此,结构却非常困难,总是不能满意,但这种方法,确实安全,又不易为敌人发觉。黄绍竑同一班技术人员研究了很久,都未得到理想的结果。

  有一天,黄绍竑在机枪厂内,将一条机枪弹簧,用手随意弄弯,当时并没有什么目的,但在动作时,忽然觉得弹簧本身,除非用大力压迫,随你怎样弄弯,每一环节内,都不致接触,黄绍竑喜欢得跳了起来。于是召集那些技术员,说要做一条钢线缠成的弹簧――即双弹簧,问他们能做到吗?他们说可以做到,并反问做什么用?黄绍竑说你们不要管,做好了,再告诉你们。等他们做好了,黄绍竑把道理解释出来,他们才恍然大悟。随后,不断改良,可以分为好多节,一节一节接起来,可以有二三十尺长,或一二百尺长,拿它放在公路面上,好像一条绳子,将它伪装起来,就好像一条小蛇,那边连上电池及地雷,如果车辆压在上面,通过任何一点,弹簧被压,电流接触地雷,立刻爆炸,屡经试验,百发百中,黄绍竑把它命名为“火蛇”。

  此外,黄绍竑还觉得如果一个地雷在防御阵地上,为敌人一个散兵触发,能够杀伤的,仅是少数人,甚至仅是一个人,代价未免太大。于是设计一种小雷爆炸,威力圈虽然仅有十多公尺,即使一个人触发,若十多个人密集在一起,也同样可以杀伤,但所消耗的仅是一个很小的雷,比之用一个大雷仅杀伤少数敌人,要经济的多。而一个大雷可制造许多小雷,可以布置在一个很大的区域,被敌人触发的机会就会增多。

  黄绍竑又思考到,埋在地下的雷,爆炸时,地面成为一个漏斗孔,因而对周围的杀伤圈,并不很大,若将雷触发后,能自动升高一公尺半一一约等于一人高度,再行爆炸,则杀伤圈可比埋在地下爆炸,大到三四倍,经过试验获得成功,黄绍竑命名为“空炸地雷”。

  研究密电码

  黄绍竑还曾经用很大的投入去研制无线电密码机,之所以要研究密码机,他认为密码机经过一些很小的技术改进,就可以关系国家政策的推行与军事的胜败,实在是太大的事了。

  那时中国的密电码多用普通的明码本,只是在每页的角上,编列角码,在每页的横直方向,编列横码直码,就算是一本密码。比较进步一些的,也只另印电本,将明码本里的字,另行排列过,而角码及横直码的编列次序,也较不规则。这种秘密程度,是有限的,很容易推算得出来。造成泄密是显然的。

  起初,黄绍竑是想如何将现在所用的密码本,变成一副机器。第一个设想,就是想将电码本内的页,变成活动的;第二个设想,是想将每页上的码—角码、横直码—也变成活动的。在机器的结构上,装置这些活动的页,及活动的码,使用时,双方约定变动的方法,而时常变动的使用,也就是要避免长用一种密码的弊端。机器只是一部,变化却是万端,因此,黄绍竑叫其为“万变密码机”。从1940年开始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到1941年完成,当时他觉着沾沾自喜,到重庆去开会,还特地带着去,想同那里的专家一起加以研讨。在重庆黄绍竑会见了对密码机极有研究的专家魏大铭,他出示自己所设计的用电示法的密码机,就比黄绍竑的好。魏大铭提出了“同码不同字、同字不同码”的密码机设计原则。这些都给黄绍竑许多启示,让他增加了不少认识,他不但没有灰心,而且更增加了勇气。

  尽管黄绍竑的密码机还不完善,但是他的刻苦攻关精神,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当年浙江科学奖金委员会,奖给他六千元奖金。但是他觉着很惭愧,因为这部密码机还没有到实用的地步,必须加以改良,于是黄绍竑把这笔奖金用作了研究经费,继续改进他的密码机。

  1944年,黄绍竑又想出了一种直译式的电码机。因为,以前的无论哪一种,都要将电文变成明码,然后再变成密码,如果无须将电文变明码,译电的时间,一定会节省很多。黄绍竑又想将炼式加码法与变位替代法两种连在一起,则应用更广。这些设计都已经完成,进入制造阶段。对密码的设计制造,浙江省铁工厂的黄渭川工程师帮助的最多,成为黄绍竑研制密码机不可少的助手。

  黄绍竑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和将军,他能够业余时间进行兵器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确令人钦佩!为了表彰黄绍竑对兵器研制生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军委会还授予他一等金质奖章,这也是对他搞军事科学研究发明的充分肯定。(刘永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