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志敏:大蒜之乡话大蒜

 杏坛归客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每年五月中下旬,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大蒜、辣椒、土豆、小麦等一批蔬菜和农作物就陆续进入到了收获期。农谚云:“小满起新蒜,不起就散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和大蒜有缘吧?撇开日常生活中的蒜泥、蒜水、糖蒜、腌蒜薹不说,单单宜阳三乡大蒜就能说上一阵子了。宜阳县是豫西地区主要的大蒜产地,三乡镇又是大蒜的核心产区。

三乡之名最早见诸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后以三小村合为一村,得名三乡。三乡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逐步成为宜阳西半县有较大影响的乡镇,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资料显示,大蒜系半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虽然种植面积不能与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大路菜相提并论,但是大蒜的价值却不能小觑。大蒜浑身都是宝,不仅能生食,而且还能加工成蒜茸、蒜片、蒜粉、蒜油、蒜素等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用化工、化妆品、保健医药等领域。

三乡镇有两张叫得响的名片:一张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另一张是大蒜。三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以汉唐、宋金文化特色鲜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故里,境内的连昌宫、三乡驿、光武庙、五花寺塔见证了三乡辉煌的历史。

三乡境内有杜阳河、连昌河、黄溪河等洛河支流,加上地层为湖相沉积处以及温润的季风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大蒜种植叩开了“芝麻之门”。

两张名片交集在一起,自然衍生出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大蒜起源于西亚和中亚,印度和埃及都有关于大蒜的历史记录。我国的大蒜种植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后,把大蒜、石榴、核桃、芝麻、苜蓿等引入“两京古道”沿线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并逐步在各地铺开。由于地理条件适配的原因,大蒜很快在三乡一带扎下根来,成为比肩小麦、谷子、大豆的主要农作物。

三乡镇有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歇后语,水沟庙桥头——蒜市儿(算事儿)。每年大蒜收获时人们常在水沟庙村的桥头进行大蒜交易,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而流传下来。至于这个说法源于何时已经很难查证了,现在常作为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用于商业活动中,成为买卖双方践守承诺的代名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三乡大蒜的高光时期,大蒜面积达到万余亩,年产量突破百万斤,不仅销往河北、福建、新疆等地,以及港澳地区,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时移世易,物是人非。如今,登临汉山之巅,漫步黄溪河畔,水沟庙桥旧址还在,黄溪河流淌的水声还在,纳履桥上谋圣张良的传说还在。然而,当年藉着一条河、数座庙而远近闻名的水沟庙村已经风光不再,只能尘封在记忆中,让人空留一声叹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水沟庙拆分成了现在的上沟、南村和东阳三个村,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延续了水沟庙村种植大蒜的根脉,使这一产业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记得上中学时,我们老家也种蒜,而且每家还有一块菜地,除传统的萝卜、白菜、大葱外,还种植有土豆、大蒜、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是小有名气的蔬菜集散地。然而都是零敲碎打,无序种植,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份产业。三乡镇的大蒜何以长盛不衰?蒜农心里最清楚。十多年来,种植区的机井、水泥路、灌溉网从无到有,同时薄膜覆盖、优质品种以及先进的无人机技术的运用,仿佛为三乡大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翱翔在这片土地上。

三乡大蒜皮薄如纸,蒜形饱满,头大瓣齐,粘辣清香,汁液不沉淀、不变味。2020年,三乡大蒜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尽管在面积、品质上和山东金乡、江苏邳州等著名的大蒜之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能获得国字号荣誉实属不易。

怀着一份好奇,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我们一行数人驱车来到了三乡镇的上沟、南村,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修葺一新的黄溪河、机声隆隆的铅笔厂,使大家充分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了南村、桑子沟、吉家庙等大蒜连片种植区。这里紧邻洛河大坝,阡陌纵横,坦荡如砥,绿油油的蒜苗一眼望不到边,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蒜香,让人禁不住想多吸几口。蒜农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采摘着甩弯的“薹尖”,一根根蒜薹上青下白,匀称饱满,晶莹的露珠附着在长长的蒜薹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亮光。每隔一会儿,蒜农就抱着成扎成捆的蒜薹来到路边进行分拣,然后交由客商称重、结算。有细心的人算过,按照每亩蒜薹500斤,大蒜和蒜薹预计每亩地有6000—7000元的收入。

蒜农马云波是种植大户,他的蒜地加上承包地超过了100亩,忙不过来时总是雇人帮助采摘。

“老石,今天蒜薹多钱一斤?”

“今天六块一斤,这是上午价,下午价钱还说不成,抽完了赶紧卖吧。”

“好嘞,那我赶紧把地里的蒜薹都弄出来。”老马回答道。

有道是,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每年蒜薹、大蒜收获的时候,洛阳、三门峡、西安、兰州等地的客商就像赶大集一样纷至沓来,以至于排成长溜的蒜薹车辆一眼望不到边。许多短视频媒体和电商平台也来到田间地头,在现场进行直播带货、下单交易。

三乡大蒜由最初单一的白蒜变成了紫皮蒜和白蒜并驾齐驱的格局,源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三乡大蒜的品种主要有大青棵、顶红早、菏泽一号,还有航天育种的太空一号、太空二号等。他们有的以蒜苗、蒜薹为主,有的以蒜头为主。遇到“蒜你狠”的年份,不少蒜农依托当地的“绿康”等种植合作社把蒜薹、蒜头分别腌制成独具风味的蒜薹、糖蒜,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抵消农产品价格走低造成的损失。

今年南村种植大蒜600多亩,毗邻的桑子沟、吉家庙、滩子等村也由200亩到300亩不等,全镇27个村共有4000多亩。“过去种蒜时,几乎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上阵,搞人海战术,现在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种植、管理,成本不高也省事多了。”随行的村干部兴奋地说。

今年大蒜再有半个月左右就要成熟了,三乡大蒜将晒出自己的成绩单,这是蒜区人民的殷殷期盼,也是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四月份的蒜薹已然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相信五月的大蒜也一定不会让人失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