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 | 积雪的六种效应,含例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15 发布于甘肃

积雪的六种效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题演练】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图片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 -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9.B  10.C  11.D

【分析】某地理要素(如气温、气压、降水量等)随时间(空间)变化的曲线统计图是地理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重点反映地理要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直观明了。对此类图像的阅读方法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地理技能之一。阅读此类图像单条曲线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横坐标所示的时间(空间)范围和间隔;第二,关注纵坐标的量和单位,把握量值的范围;第三,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量值和出现的时间(空间);第四,按极值归纳波动的周期和量值范围;第五,如果存在多周期,判断周期间隔和波动范围。如果此类图像中有多条曲线,那么,这些曲线一般具有内在的比较关系,以说明不同特征情况下的分布差异,如同幅图中表示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于这类图像,则要理解不同曲线的地理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本串题提供的曲线图依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是农业生产活动改造气温较低不利自然条件的常用方式。对于大面积种植的果树,上述方式都不具有可行性,但是,根据此原理,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一些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方,为保证葡萄安全越冬,则要采取人工防护措施。传统的做法是用土掩埋压倒匍匐的葡萄枝蔓。2003~2005年,新疆吐鲁番某农场采用两层毛毡和一层塑料布覆盖,葡萄安全越冬,之后逐渐推广,技术也逐渐成熟。这种方法比土埋法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成本低约60%。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位于天山以北,冬季气温远低于吐鲁番,葡萄难以自然越冬。某研究单位于2012年至2016年连续4个冬季在阜康市开展葡萄越冬双膜覆盖技术实验,其中2个冬季是丰雪年,2个冬季是枯雪年。试验地葡萄园是1998年栽植的红提葡萄果园。试验方法:利用双层保温原理,在11月上旬最低温度稳定在0℃时,在压倒匍匐的葡萄枝蔓上覆盖一层草帘,在草帘上覆盖第一层白色塑料薄膜,后埋边,在塑料薄膜上每间隔30~40厘米,用干草团架空,再覆盖第二层白色塑料薄膜,用碎土压土埋边。在春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揭膜,揭膜后不撤除草帘,在4月中旬选择晴好天气,完全撤除草帘。

按“以能力立意”的考查宗旨,本串题重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地理曲线图的能力,只引用了上述研究的成果之一(见上图),并且题目设计摆脱该图的实验背景,而将考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图示内容中。可见,本串题只是借用了这样一幅反映某实际情况的曲线图,至于其实际背景,如什么地方、何种果树、双层覆膜的技术方法、研究的方法和时间等,题目设计尽可能回避,教学也不必关注。

材料第一句描述只是为情境设计所需。接着是重点,即对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相当于图名)的描述。考生对该图的审读需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时间段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其二,是每日逐时温度变化;其三,每个时刻的温度是寒冷期时刻的平均温度;其四,有4条曲线,分别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枯雪年平均气温、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其五,4条曲线表示的极大值、极小值的量值及出现的时刻;其六,关注4条曲线的日变化。考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些方面的读图内容,可以根据每题的设问和选项设计,逐渐完成这些读图内容。

第9题首先引导考生对4条曲线的判读,这也是完成该串题解答的基础。判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气温比膜内温度低,或双膜具有保温作用,由此判断,①、②表示膜内平均温度,③、④表示平均气温。第二,有积雪时的气温较低,所以,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第三,积雪覆盖下的温度变化较小,即积雪具有保温作用,所以①表示丰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②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由此,可得出正确选项为B。如果只解读本题,只需判读上述第一和第三两方面即可,但第二方面对下述两题的答题有意义,也是全面理解本图的基础。

在对图示4条曲线做出明确判读的基础上,第10题通过选项设计,考查考生对图示内容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图示4条曲线中,最低值(丰雪年平均气温最低值)高于-16℃,但是,当考生注意此气温值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则能确定A选项不符合题意。两条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反映的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而选项B表述“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与图示内容不符,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两条膜内平均温度曲线,其中一条(枯雪年)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日较差也差不多,但另一条(丰雪年)没有呈现明显的日变化,选项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符合图示内容,故该选项为正确项。由于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较小,所以,D选项“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是错误选项。本题如果考生对每个选项的判读比较困难,可以采用快捷的答题途径直接选出正确选项C:积雪具有保温作用→雪被下的温度日变化较小→膜内温度的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第11题借用图示信息,考查考生对地球运动部分不同经度地区时间差异的掌握,设问是对所述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判读。由于材料提供和前两题设计没有涉及此方面的信息,考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曲线反映的内容上,因此,解答此题需跳出前两题关于气温和膜内温度关系讨论的范畴,从图示内容中另外找出关键信息。如果仅从寒冷期、最低气温角度思考,似乎缺少了许多条件,如葡萄越冬的最低温度、各省冬季的最低温度等,可见沿这条思路不能选出正确选项。但是,注意图示气温日变化极值出现的时刻——最低温出现在10时左右,最高温出现在16时左右,由此能得出该地寒冷期日出时间大约在10时左右,正午大约在14时左右,因为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那么,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大约晚2个小时。经过这样的思考,则能很顺利得出正确选项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答此题的最关键信息是日最高温出现在16时左右,考生如果仅考虑日最低温的时间并受气温值的干扰,可能会误选A(吉林省),因为吉林省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且昼长小于北京,但是如果从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即可排除该选项。

END图片

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

成为更优秀的人 请务必加油(·̤̀ᵕ·̤́๑)ᵒᵏᵎᵎ

01
高考地理 | 超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超高清)
02
高考地理 | 高清地理动图,秒懂地理原理!
03
高考地理 | 几十张高清地理教学图,直接保存!






//

▐ 来源:匠心地理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