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艺人别兆兰

 思乡远梦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民间艺人别兆兰,是个盲人,是个算命、排八字的先生,除算命时拉四胡唱小曲外,也经常为茶馆、酒楼艺人的演唱去伴奏。
  古人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我的江汉平原农村的家乡,凡文化人之类,人们则以“先生”来称呼他们。比如:教书先生、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他们干的不是犁、耙、耖的粗活,而是凭一技所长养家糊口,成家立业。“先生”二字的称谓,是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
  算命属道教,即是指推测人命运休咎之行为,其学术属易学八卦范畴。算命先生身着道服、戴道冠,手持灵杖和响器,身背雨伞、胡琴、签盒。走路时低头佝腰,膀子伸得直直的,灵杖棍不住的在地上探路,迈着外八字步,游走于乡村度日生。
  在昔时的农村,人们都讲迷信,一些地方算命业日趋兴旺,以致成为昔时乡下一道特殊风俗风景线。如排八字、取名。算命先生八字是根据命主的生辰八字,排出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年、月、日、时加起来共四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四柱干支”,每柱两字,一个天干一个地支,共八个字,所以叫做“八字”。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取名,八字中缺什么,名字就补什么,如命里缺木叫木生、缺土叫守城;再如命里缺金、又缺木的,叫金松、银树等。
  别兆兰先生(1946—2022),原属天门县南二里,现仙桃毛嘴镇珠玑梁城村人。自幼白内障眼疾,不惑之年双目失明。年少时,在当地天沔花鼓戏戏班学唱戏,他一脸正气帅气,擅长演正面人物。别兆兰先生十五岁时,先后拜雷老八、陈少明学拉二胡。他聪颖,有悟性,记忆力强,在胡琴的的定调方面,他一听就知道是什么调式。自双目失明后,一根灵杖便是他的眼睛。他生不逢时,唱戏、拉琴不成,只好去习算命。几年后,他熟练掌握了一套算命的本领,在沔阳西片毛嘴、郑场一带小有名气。别兆兰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喊他算命、抽签问卦、唱小曲,正所谓“天生人,必养人”。
  别兆兰先生算命灵验,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家农户的牛不见了,请他帮忙卜个卦。他掐指一算,说出了四句话:“黄牯黄沙牛,牛在灰埠头(天门);牛在云中走,我没有看清牛的屁股头。”主人急忙赶到灰埠头,果然找到了丢失的牛。从此,别兆兰先生算命的声誉大振。
  四胡,拉弦乐器,形状与二胡相同,又称四弦,其声音低沉圆润,娓娓动听,是民间唱小曲伴奏的首选。汉江沿岸一带的小曲,早期多为沿门卖唱,常为一人敲碟子演唱,后来一些艺人逐步转向到茶馆、酒楼进行演唱。
  别兆兰先生出道后,多是在茶馆、酒楼为艺人伴奏,兜里总有了几个零花钱。如常在毛嘴上街茶馆为“小曲王”邓好安演唱伴奏等。
  邓好安,女盲艺人,监利新沟嘴人,娘家天门黄潭镇。纯乡土民间艺人,擅长唱民间小曲。在她年青时,受唱天沔花鼓戏父辈的熏陶,从此走上艺术之路,一直在江汉平原古镇有名气的茶馆里即兴演出。她靠手艺吃饭,一人演出万人欢。虽说她是个盲人,却聪颖过人,具有非凡、惊人的记忆力。她嗓音条件好,一生中,她演唱过许多曲目。尤其是“哭灵”,让听者动容,声泪俱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
  “小奴的命不好,爹妈死得早啊,我十二、三岁就往婆家跑,我一餐都没有吃饱哎哟。小奴年纪轻,我名叫陈玉珍啊,各位的姐妹都翻的了身,我还是个旧社会的人哎哟。旧社会不平等,父母又包办的狠啊,包办我找个鬼逼小男人,我们两个没感情哎哟......”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一首反映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改编而成的新民歌《陈玉珍打脱离》就在民间广为传唱,有力地推动了《婚姻法》的宣传工作的开展。
  《陈玉珍打脱离》由潜江高石碑盲艺人洪锡玉先生创作。叙述陈玉珍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走上离婚之路的艰苦斗争过程。此小曲后由邓好安演唱,别兆兰先生伴奏,便以其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整个江汉平原。
  盲人祖师是东方朔,世代口传秘诀,决不外传,六亲不认,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儿孙。每代只传一至三名徒弟,三年方能单挑自立门户。徒弟全是盲人,每辈必传,不传或多传都犯规矩。择徒儿选品学兼优一人为嫡传掌门,视如父子关系。
  盲人不识字,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只能耳听心记,盲人的“掐算法”,即“阴阳顺逆妙无穷,天地都在一掌中”。
  别兆兰先生也曾带出徒弟,如文庙的吕孝平就是他最得意的门生。有时,师徒同场唱小曲,为观众增添了不少情趣。
  破四旧、立四新那时,算命是封资修的东西。别兆兰先生在生产队田间地头,摸着做些农活,挣点工分,但他总是个乐观的人,这也许是他的宿命。
  改革开放后,别兆兰先生以赶酒度日。赶酒,也叫“叫化子赶酒”,属“东行”。为什么叫他们东行呢?是针对地方上有称拍渔鼓筒的为“西行”而言的。按照江湖规矩,东行比西行身份要高,如果他们聚会坐席,叫花子坐桌子东首,拍渔鼓的坐西首,也称大、小首,又以东首为上席,西首为下席。叫花子为大,是因为他们聚伙为帮,势力大,也不是纯粹以乞讨为业,多以济贫行善、打报不平。他们可以杀人放火,坑蒙拐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提起叫花子,即使是那些有权势的人,也惧怕三分。相反,拍渔鼓的则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艺人,多因家庭贫困,以演唱来乞讨生活。
  遇有红白喜事,赶酒艺人不请自到,先是在主家台坡前燃放一架小鞭炮,现编一些"送恭贺"的唱词,以博主人赏赐。再去拜访支宾、礼房、厨师,以讨得酒席和“打发”的安排。赶酒是一种群众文化、地方文化,是活跃在城乡的一道风景。
  别兆兰先生赶酒,他一不拉四胡,二不拍渔鼓,而是吹唢呐伴唱。唢呐,在当地叫“吹鼓手”,其调子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场合气氛吹奏不同的曲牌来。吹奏中的指法,换气与调式,都有严格区分,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吹鼓手多使用传统“工尺谱”演奏。别兆兰先生赶酒,他边吹边唱,其多样化的演奏风格,把唢呐吹得如泣如诉。如《一枝花》《抬花轿》《孟姜女》《大开门》《秦雪梅吊孝》《薛刚反唐》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老百姓喜欢的曲目。别兆兰先生自编的唱词有“开场”、“叹朝”等,如开场词:手拿唢呐一声请,我陪大家唱书文。要听文的包文拯,要听武的杨家军。唱词脚本多得很,不知哪本动人心……“叹朝”词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有道的君王安下天,无道的君王害黎民。不唱前朝并后代,单唱隋朝一段情……这些唱词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也讲究合辙押韵。别兆兰先生每唱完一段,便往桌上放个小碗,客人纷纷往小碗内丢钱,他边言谢过、边把小碗取走。
  别兆兰先生走进赶酒这个行当,其实也是生活的迫不得已。他娶妻生子后,日子更是艰难。他衣衫褴褛,牵着略有点智障的老婆,靠赶酒来填饱肚子。不得不说,沔阳上路渔鼓皮影宗师别道洋对别兆兰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别道洋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腔沿门赶酒,以后才唱茶馆皮影。
  别兆兰先生的晚年是幸福的。他靠着自己的技艺赚钱养大了两个儿子,孩子们在外打工,盖起来楼房,衣食无忧,并且两个儿子特别有孝心,让他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不要到处奔波,在闲暇之余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吹拉弹唱,品味人生。
  迟暮之年,别兆兰先生赶上了好时候。政府每出一项新政策,他都要编出几段去演唱,去宣传,过过嘴瘾。
  听到别兆南兰先生逝世的消息,是他生前儿时朋友,毛嘴音乐爱好者邱兰廷先生告诉我的。我为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深感悲痛!思念之余,我似乎看到了别兆兰先生用他那干枯的手,一下一下地拉着四胡,唱着小曲。他那抑扬顿挫略的声音,从乡村深处飘来,丝丝缕缕,洒向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