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质文化生产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力量

 翠竹明月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时代特定世情国情背景下,实现的对传统生产力在代际能级上的更新超越。它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它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简单追求速度效率,向崇尚质量和效能至上的转变,它涉及发展理念、发展动能、发展方式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新质生产力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力,也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有效传播文化、促进文化认同的一种能力。它在本质上属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快速演进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在当代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国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一、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具有物质精神双重属性的力量。生产力范畴是主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也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或文化生产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方面,可以从物质生产力的含义来理解,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创造的产品增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力量,工业文明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所蕴含的是物质属性;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是指进行精神资料生产、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精神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所蕴含的是精神属性。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新形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一段论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今天,文化在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因素蕴含在物质产品中,通过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文化不再是物质载体的附加属物,而是作为整个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生产活动的生产对象由其他物质载体转化为文化本身,从而实现部分物质的文化化和部分文化的商品化。文化生产力必然会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并在相当高度科技化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二、新质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劳动材料、劳动资料和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三要素,而新质文化生产力正是以文化劳动者、文化劳动资料、文化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突出表征。

更高素质的文化劳动者。为发展新质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急需更高素质的文化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在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理论视角下,精神生产的主体应该是每一个现实的人。我国有14亿多人口,7亿多劳动力,2.4亿多技能人才,每年1200万高校毕业生,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人力资源。新质文化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的要求更高。马克思高度重视文化教育问题,他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显然,发展新质文化生产力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产业与文化人文教育融合,让那些既懂文化艺术又有人文涵养、既熟稔文化事业产业运作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发展新质文化生产力的排头兵。

更高技术含量的文化劳动资料。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仅在于生产什么,更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今天的地球,世情国情和技术条件不断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并成为影响我国未来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尽管如此,我国新时代的文化事业产业在劳动工具及劳动技术方面,却始终保持与互联网技术、数码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融合并进的优势。除此之外,我国在文化事业方面已经建构起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产业方面建构起了功能齐备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同时我国还具备海量的文化资源数据优势。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大,文化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下一步最需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建设的主动权,下好新一轮文化科技革命和文化事业产业变革的“先手棋”。

更广范围的文化劳动对象。更广范围的文化劳动对象是新质文化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对象,在马克思那里科学技术扩大劳动对象的表现,一是将以往难以加工的物体变得可以加工。二是增加新的劳动对象。科技通过发明机器和利用自然因素可能创立新的生产领域,或者扩大旧的生产领域,扩大它们的生产规模。三是科学技术进步使对象有了新的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论述扩大劳动对象时指出的:“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文化事业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多个层面。例如,文旅融合、数字出版、网络文学、在线影视等新兴业态,它们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了文化内容的跨界融合、快速传播和个性化定制,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下一步,应加大文化领域新型文化生产力的培育,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化、高科技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利用新兴科技深度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科技实现高质量、深层次、广领域有机融合,为拓展文化事业产业新业态和新天地提供不竭动力。

三、新质文化生产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股推进力量

文化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借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这一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实践之上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里的生产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也包括精神生产实践,因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仅依靠物质生产的进步,也有赖于精神生产的发展,后者是促进和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生产力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因和必要条件。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发展实际取决于人的主体意识能达到的水平和主体能力强弱。精神生产的发展就给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这样一种内在动因,它通过提升人的科学眼光、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人类的意识不断地走向科学、理性及人文,实现为全面发展的人而生产,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在与物质生产的相互融合及相互促进中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新质文化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发展擘画了理想愿景和发展目标。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实现了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在这里,马克思把精神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和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

综上所述,相比于纯物质生产,新质文化生产力进行生产时,摈弃其只重视“物”的缺陷,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自始至终都从人的角度出发,旨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自由。新质文化生产力思想与马克思使人类最终获得解放的理论宗旨是一致的,都表现出一种对人的问题的深度关切,这种思想从总体上属于哲学,但它又不是由抽象的命题和理论范畴构成的哲学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根植于人之实践超越本性的现实人文精神,而这应当是本真意义上引领人类文明方向的哲学。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白羽弘 徐清泉

图片编辑:苏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