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池的快充倍率是如何确定的?】且看三电极方法测试评价锂电池性能!

 yuxiao2832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当电池在低温或大倍率充电时,可能存在锂离子到达负极后不能及时嵌入石墨层间而发生析锂的问题,即动力学受限导致的极化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电池的各种电化学性能,经常会引入参比电极,分别测试正极和负极相对参比电极的电位及其在不同测试工况下的电位变化。

利用三电极可对电池化成的成膜反应、循环充放电、倍率充放电、高低温充放电、电池析锂量化分析、正负极阻抗变化以及电池失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原位的分析。在电池预充化成过程中,通过引入参比电极可得到正负极各自相对于一个稳定的基准电极的电压变化,实现对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进行原位检测。

再者,如电池在进行倍率充放电时,中值电压会随着充放电倍率的增大而降低,而三电极体系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分析正、负极各自的极化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性能改善方法。本文采用锂片或镀锂后的铜丝作为参比电极,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电池内部各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

1、实
1.1 石墨负极材料选型

三款石墨负极材料的理化特性如表1所示,因材料粒径、颗粒形貌及碳包覆处理对石墨材料动力学能影响较大,故选择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石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图片

1.2 材料表征测试
显微镜(Zeiss EV018,德国产)对三款石墨负极材料形貌进行表征分析。

1.3 电池组装
1.3.1 参比电极的处理

选择直径为40um的漆包铜丝,并经过如下处理步骤(图1)。

图片

1.3.2 软包三电极电池的制作

正极选择磷酸铁锂LFP材料,负极匹配不同类型的石墨进行研究。正极片由LFP、聚偏乙烯PVDF、导SP负极片分、导S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橡胶 SBR组成,隔膜采用20μm PP基膜。电解液包含1 mol/L LiPF6、EC∶EMC∶DEC(质量比25∶40∶30)和VC2%。对负极片、隔膜及正极Z,设N/P为1.15,5AhZ的基础上,按照正极、隔膜、参比电极、隔膜、负极的顺序组装并引出所述参比电极的极耳,可从锂离子电池的顶端、两侧或底端引出 (如图2所示)。

图片

1.3.3 参比电极镀锂
采用蓝电扣式电池充放电设备,取分容后的电池(50%SOC),采取如下方式对参比电极锂:(1)正向镀锂:电极连接方式为正极+参比电极,电流0.5mA,时间2h;(2)反向镀锂:电极连接方式为负极+参比电极,电流0.5mA,时间2h。

1.4 电性能测试
1.4.1 倍率充电性能测试
应用动力电池测试设备对A、B、C三组软包电池进行倍率充电性能测试,充电倍率均为1.5C,温度25±2℃。测试工步如下:电池以0.3C恒流恒压充电至3.65V,以0.3C恒流放电至2.5V,循环3次;最后以1.5C倍率充电至3.65V,各步骤时间间隔30min。同时应用测试仪(HIOKI)监控负极(vs.参比电极)的电位变化。

1.4.2 电池阶梯充电测试
磷酸铁锂体系电池在低温或倍率充电时易出现析锂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分步阶梯充电方式,即电池在低SOC时采用较大电流充电,在高SOC时减小充电电流,以降低充电末期负极石墨的析锂风险,保证电池综合性能。实验针对析锂风险最大的A组电池进行分步阶梯充电研究,电流依次为1.2C、0.8C、0.3C,测试温度25±2℃。

2、结果与讨论
2.1 材料表征

图3为A、B、C三款不同石墨负极材料颗粒形貌SEM照片,A、B组均为单颗粒与二次颗粒混合材料,粒径13~14μm,C组为单颗粒小粒径石墨材料,粒径7μm。

图片

2.2 电池倍率充电性能测试

,引参比电极,可监测充电时电池正负极的电位变化。图4为A、B、C三组软包电池倍率充电性能测试曲线,表2电位对比数据。

图片

对比 A、B、C三组电线,C款石墨负极材料倍率充电性能更好,从石墨材料角度来讲,小粒径及碳包覆处理有利于提升石墨的动力学性能,降低负极析锂风险,测试结果与理论相一致。

图片

研究表明,电,若Li+没有及时嵌入到出的Li就会在负极表面被还原,引入参比电极监控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负极的真实电位,若负极最低电位达到达到0V或以下,即可判定存在析锂风险;同时负极0VSOC者负极的最低电位越高,表

2.3 电池充电制度研究

选择A组电池进行分步阶梯充电,曲线如图5所示,电池阶梯充电过程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图片

由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电流(依次为1.2C、0.8C、0.3C)阶梯分步充电,整体充电时长为63min,与采用常规1C恒流恒压充电所需时间基本一致;充电末端负极电位为0.0727V,高于析锂电位(0V),降低了负极析锂风险,因此采用此充电方法可在不增加充电时长的同时又能保证充电效果及电池性能。

图片

3、结论
文制作了磷酸铁锂三电极软包电池,定性研究了电池充电过程析锂风险。应用不同石墨负极材料的软包电池,充电末端负极析锂风险不同,小粒径碳包覆石墨材料的动力学性能更好,充电析锂风险更低。对磷酸铁锂电池充电制度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充电过程采用分步阶梯充电,依次为1.2C、0.8C、0.3C,即电流递减的方式,电池在充电末期负极电位为0.07270V,高于析锂电位0V,降低了充电末期负极析锂风险。综上,三电极方法对锂离子电池充电制度研究、负极石墨材料动力学性能评价及材料体系选型、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文献参考:高娇阳, 袁东亚, 叶翠霞. 三电极方法在锂离子电池性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电池工业, 2022, 26(3):4.

声明:以尊重原创、共同服务行业为原则。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都会注明出处。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