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塑造我的精神长相——潍坊新纪元学校2019届高中毕业生孙万通

 潍坊全媒体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孙万通是个很自信的男孩,在校多次获奖,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学说,孙万通啊,他是个专注力极强的家伙;班主任说,这孩子性格成熟了很多;任课老师说,学习很自觉,就是性子有点倔,下面看看他自己怎么说——

在我下笔时,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不知道如果我在别的高中会是怎样的,但在新纪元,我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我在新纪元遇到了很多我同龄人未曾有过的机会和平台。

从高一开始,我有幸参加过物理、化学等奥赛,英语能力竞赛,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竞赛。学校组织的大型研究性学习,我有机会参与到机器人制作大赛,模联、演讲比赛等等都让我收益良多,帮我搭建了很多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除了学习方面,我感觉获益最大的还是我的精神成长。

细细一想,好像高中和初中相比变化还挺大,初入高中的我真正无忧无虑的时候少了,嬉笑打闹也在逐年减少。我学会了“伪装与隐藏”,不再直接表达对别人的不满与意见;我学会了观察与联想,善于捕获别人的一点点不起眼的眼神;我学会了享受孤独,主动远离别人,不想让别人来打扰自己独自思考的时间;我学会了反思与自醒,会在安静的时候仔细回想我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改,我做得好的地方——要嘉勉。

我的“哲学家”班主任也是物理老师安磊(物理是眼前的苟且,哲学才是诗和远方,我们总是这么调侃他),教给我好多,改变了我好多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他那种超然的境界总让我觉得世上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平静下来,学会“像安磊那样思考”。

安老师经常用他那博古通今的知识面向我们灌输一些哲思思想,渐渐地我也真正明白了“三思而后行”“沉默是金”“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含义,说到底,还是很感谢这位优秀班主任的。

我觉得一个学校好不好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新纪元的老师都是太可爱了,不仅学识渊博,教学水平高,还平易近人,对学生好。高一时的语文老师,直接激发了我对语文浓厚兴趣,我的第一次课堂演讲,第一次诗朗诵,第一次当众唱歌都是在高一的语文课上。

感情最深的还是高三老师,因为一起经历的挫折最多,老师对我们的感情输出也最多,杜雪风、段留安、王纯子、安磊、宁方岭、娄田田这些名字我会一直记下的。

我觉得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是不会让你的心灵成长多少的,就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那样,让你成长的还是遭遇的痛苦与挫折,而我高中的痛苦与挫折主要来自考试吧,每次都发现你离目标还有那么远,挫败感与失落感就会不断地涌上心头,尤其是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进步,或者是水平和你一样的人比你考得好的时候。

在老师指导下,我学会了针对性的总结和反思:每天的错题是否都真正弄明白了,是不是把答案抄在试卷上就完事了,周末能复习这一周以来的老师讲过的知识吗,讲过的知识能通过研究自己悟透了吗?

如果只把眼睛放在分数和名次上,没有对知识的热爱与敬重,不关注外部世界,对他人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做人不够堂堂正正,做事不够磊磊落落,心存侥幸和投机……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小胜,绝对成不了顶尖的高手,这也是学校一直关注的核心素养的成分。

我要学会相信,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

如此反复,我也练就了对待失意与得意,也能平静处之了。

能让我成长的还有语文课堂,我就是只有在高中才能进入古代文人、现在作家的心境之中,可能是因为我的心智恰好在这个时候逐渐成熟吧。那些诗词古文赏析,还有一些现代的有意义的文选阅读都能使我感受到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人性中的至善至美,也知道文人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就好像在与他们真切对话一样,正如王羲之说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种在文海中遨游的感觉很好。

高中还是我阅读启蒙的时候。说实话,在高中之前我一本完整的课外书都没有读完过(除了课内必读书目,比如《童年》《昆虫记》等,就算是这些书,我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没有一点读进去可言)。

但自从在高一的“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大赛”中做过关于村上春树小说的语文阅读题,我就暗暗思忖:“他的小说真的有这些特点吗,我一定要读一读”,然后我就买了他的小说《1Q84》,“利用”零散的上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还有晚上睡觉的时间,硬是给读完了。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阅读的真正乐趣,虽然没有从这本小说中体会到多么深刻的道理,但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沉溺于阅读中的游离感,那时候你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进入了书本上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中。

从那以后,我的阅读就一发而不可收了,此后我又读很多本世界名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的便利条件,图书室完全对我们开放,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陆续借了很多书,我记得的有《野性的回归》《草房子》《青铜葵花》《简爱》《平凡的世界》,东野圭谷的《白夜行》《聪明的伽利略》《虚无的十字架》《解忧杂货店》等,还有很多散文集如《孤独是人生中的繁华》《皮囊》《且在独行》,这么一回想,感觉我的高中好充实呀,我在高中里获得的热爱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大学。

我的性格一直比较倔,虽然平时看起来挺温和,但一遇到别人的行为不符合我的处事标准时,总是会有很多牢骚和不满,后来我才发现那时的自己其实很幼稚,而改变我的竟然是新纪元学校的一株小草。

新纪元地处荒凉的大海边,我们平时开玩笑说,不适合生命生存,所以一直对校园的死了又补的草坪和瘦弱矮小的小树报以崇敬之情,感觉它们简直是生命的奇迹了。在教学楼前的台阶处竟硬生生地挤出了一株小草,我们不由得感慨“好励志的小草!”谁知,那天正好走在几个后勤管理员的后面,竟听到其中一个说“这草得处理掉”,当时我有点愤怒:“它长这里碍着谁了?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点缀着冷漠的台阶,也很好看的啊。”

上课时老师也讲过,同样的景致不同身份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不同心情的时候看到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校园一角的落叶,语文老师踩上去感受到的是轮回和季节,值日生看到就是卫生区没打扫干净……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遇到不理解的,试着去理解,也许对方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和苦衷。实在理解不了,也不能妄加揣测和评判,妄自评判说不定就暴露我们的无知和偏见。

准备奥赛的那间寂静的教室,讲台上老师一个个温暖的面庞,角落里一堆堆的试卷,图书室一排排的书籍,还有那株顽强的小草……原来,我那段青葱的岁月竟孕育了这么多的故事,它们像温润的水,滑进我的喉咙,给我酣畅淋漓的滋养;它们也像尖锐的针,扎在我粗糙的表皮,刺激我麻木疲乏的神经。时间把它们安置在高考这张精密滤纸的上方,等待我们用属于我们自己的姿态,穿过那些纷繁复杂的网状,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大学里,我依然承担着班长的职责,专业学有余力后,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实验室的科创项目,学习单片机,为了参加比赛。

现在所学专业已经由原来的软件工程转为自动化,这个专业包含了我从小就喜欢的东西:电子电路,电器元件,自动控制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这大概是一直在践行母校“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吧,永不满足,勇于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教师后记】教育是什么呢?有人说,教育就是孩子离开学校后把老师讲的知识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初听来似乎不解,但细想还真有道理,当学生把学校接受的知识都忘掉时,剩下的是什么呢?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视角,还是逐渐成熟的心态和格局,或者是沉淀于血脉的气质与性格?我想,应该都在其中吧,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孩子的精神长相。

当深深印刻“新纪元”烙印的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向无限锦绣和无限可能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就是新纪元作为学校的本能与职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