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不教,精英不讲,草根成才规律

 nysd2012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午后小憩,窗外结束了二十几天以来的下雨天气,此刻阳光明媚。

看看院子熟悉的一花一木,心中顿时涌上来许多想法。

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用悟道来表述更为准确。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5月8日,我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悟性的井喷期,在脑海中快速发酵,并进一步融汇贯通。

以前看到一些传奇故事,老觉得是胡编乱造,不太真实,人生不会那么复杂。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终于体会到,现实的社会比传奇故事更有传奇色彩,充满魔幻。

我总结2条草根成才的铁律:

铁律一:愤青们的惨痛代价

如果愤青们将更多时间浪费在抱怨当中,内耗中,而没有用在实际能力的锻炼、提升认知和改变思维方面,这是毁灭草根成才的最大障碍。

即使某天机会突然降临到头上,往往也会由于认知或者能力不够,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身边溜走,遗憾告终。

草根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人在贫穷的圈子里面打转浪费时间精力。

更要命的是,草根意识不到这个惨重的代价。

在人的生命长河中,有着太多不如意。

从小家里没钱省吃节用,考不上重点学校,选不上喜欢的专业,有情人难成眷属,工作工资低,在就业、买房、婚姻等方面的拼爹游戏中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资源,升职机会老被别人抢去......

这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绝大多数草根的典型现状,孤注无援。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无奈,有人彷徨,有人压抑,也有人以此看作上苍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炼,越挫越勇,冲出瓶颈。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曾经遇到过一些非常好的机会,但由于自己能力认知够不着,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身边溜走。

能力和认知的储备何尝不是这样呢?

如果你能够将更多时间专注于目标事情的每一步,并使之不断系统化和优化。

日久天长你的认知就会具备超越的能量,把握机会的能力也跟着质变,竞争力就会显得相当有优势。

这时候你会不会也提出疑问,在社会运转的规律中,背后不为人知的关系、裙带关系、经济实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

而真正靠自身实力,却很难脱颖而出。

简单明了地说,草根,无论怎么努力,现实中的前途都非常渺茫。

非常公允地说,从古至今,古今中外,这种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着。

但在任何时候,草根出人头地,靠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思维获得成功的案例大有人在。

比如本赤擎,我出身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父母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凭借自己的不服气和奋斗,专注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深圳这座城市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体验到人生非常的美妙。

中途也有失落,也有迷茫,也有内耗,我深知这些负能量的东西对于前路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只有拖累。

所以我也会特别强调强势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想做的事情。

任何时候,当你站在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少了你一点也不精彩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门都为你打开。

我的成长阅历,堪比历史传奇,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且会一直做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问,你是无利不起早,别说得那么高尚。我说没利益,你又说虚伪。我说有利益,你又说难怪了。

我没必要跟你解释,你觉得有用,就阅读,你觉得没用,直接关闭即可。

说再多都是废的。

再说说其他人物。

明清的官场史上最乌烟瘴气,黑暗可以说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地步。

但还是有王阳明、左宗棠这样的人,靠着自身奋斗,最终身居高位。

他们都曾有过长期不得志之经历。

晚清重臣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蹉跎仕途。

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虚耗光阴,每天不断充实自己,补充能量,继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兵法,竭尽才华储备之能事。

左宗棠说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意思就是说: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的上是真汉子,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

既然困境苦难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了,何不把困境苦难当成平时之事?

反复内耗,反复痛苦,忐忑不安,焦虑不安,对解决事情徒劳且增加负担。

你把内耗的时间,痛苦的时间,焦虑不安的时间用来坚持专注做一件你目标的事情。

专注做一件事情,可以让你充实到没有时间内耗痛苦,会让你感觉24小时,三头六臂都不够用。

而左宗棠正是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与提高认知,在他辅佐湘幕之时,能够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会,40岁镇压太平天国,60岁大兴洋务,65岁率军西征,收复新疆,垂名青史。

反观周围一抓一大把的底层人民,年纪轻轻给自己投喂各种网络垃圾,在垃圾堆里面寻找快感。

成与败,皆是你造就的结局。机会永远属于准备充分之人。

无论现在状况如何,你多一份踏踏实实的锻炼,多一份能力和认知的储备,少一些于事无补的抱怨。

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把握机会的能力,顺势而为,脱颖而出,出人头地。

铁律二: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当将方法的掌握放在首位。解决了方法的问题,你的行动才会事半功倍,成才之路才能更为顺畅。

当然,我所说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手段、思路和模式,而不是像一头牛一样,猛冲直撞。

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很重要,但如果缺乏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方式和方法,失败的收场的概率会成倍,甚至注定失败。

缺乏可行的方法,会导致志大才疏,容易变成空洞口号。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儒家学派的大道理,丰富的理论知识。

从小传授给我们的思维都是知识,而非倾向方法传授。

自汉武帝将儒学尊为主流意识形态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强化,儒家的一些理念和做事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植入灵魂深处。

时至今天,很多人仍按其中的一些逻辑做事,却意识不到这竟跟儒家有关。

不少人认为,我国现在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但本人认为最大的弊端是方法论教育的缺失。

从娃娃期一直到博士教育,传授的是偏重知识和理论体系的。

而可行性较强的方法论,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

于是又形成陷入了一种死读书的循环里面出不来。

你去考什么证书,哪怕最高等级一路绿灯,抽屉满满的全是各种证书,可让你上台操作实践,跟书本知识不是那么回事,究竟那里出问题了?懵逼了.....

什么建筑工程造价师,什么心理咨询师......

你拿到手了,只代表你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很强,不代表你在实践应用中如鱼得水。

在汉语体系中,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更多采用“学富五车”、“强闻博记”、“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宏儒硕学”之类的词语。

也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倘若认真细看,就不难发现这些词语基本都指向知识和记忆力,而非方法论与创新。

作为草根,你知识不够别人多没关系,但是你的方法要比别人牛。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钱的顶级大佬,基本都是学历相对低。

学习知识对他的创新方法的思维构建相冲突,他们往往是不按照常理行事。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解决,寻找方法才是他们做事情极致的目标。

当然,这类人在学校也是最不受老师欢迎的,这类人往往上课不专注,好动,脑筋转的快,还没等老师问完问题就已经抢答完毕,喜欢问一些跟书本知识无关的事情......

会给喜欢按部就班的老师添加很多麻烦。

而这一类人,往往从小被人贴上调皮,不听话,不乖的坏学生的标签。

而这些标签皆是受儒家文化2000年的传承下影响,在大脑皮层形成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这一类人往往能够在社会脱颖而出,即使是草根,他们也够资格,因为社会运转的规律里面需要他们这一类人去主宰。

而那些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通常都会为大佬们服务,给大佬们创造价值,供大佬们享用。

知识只能是理论,而方法才是基于知识的产物,而又超越知识的创新。

如果你是一个草根,你细细品读我以上说得这两点,你逆袭指日可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