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与国家统一,世界最大的单一制国家和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15

地球几大古文明最初的文字其实都是抽象画。我们把他们叫做象形字。

比如。看见太阳,画个“日”代表。看见嘴巴,画个“口”代表。看见一个人靠在树旁边歇息,就画个“休”代表。这是本能反应。

但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至今。而其它古文明的象形字都没了。我们还能看懂几千年前孔子写的家信。可今天的埃及人、印度人、伊拉克人已经看不懂他们祖先的文字了。

地中海东岸的腓力基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明了字母,以及以字母为零件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形音相符”。念出读音就大概知道怎么写。看到文字就知道该怎么读。比如,mary,james。

但汉字是“形与音相互独立”。你写一个“人”字,但不一定知道它怎么读。你说出“ren”字,但不一定知道它怎么写。所以西方人觉得汉语极其难学。

腓力基人的字母文字迅速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可以用这20几个字母,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形成一种文字系统。反正操作很简单,把读音用字母直接写出来就行。

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每个民族的天然语言是不同的,就好像方言,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的文字系统。比如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由于文字和语言系统的不同。就加剧了民族国家的相互独立和分裂。今天欧洲大陆有几十个民族国家。根源就在于腓力基人发明的字母。

相反。中国即使有几十个民族,上百种方言。彼此都听不懂。但都使用同一种汉字,以及在汉字基础上有了标准读音的“普通话”。这是他们相互交流的保证,于是有了相互的理解,这形成了同一个中华民族的根基。

一个美国汉学教授说。如果中国人停止用汉字,而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那么中国将不能再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家。

“字”这个字是怎么来的?稍微想一想。

一个小孩子,“子”。站在祭祀祖先的宫廷门口,“宀”。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这就是“字”。字相同,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就在一条脉络上。字不同,文化和精神就渐行渐远。

一个关键时点。历史上西方的罗马帝国对应东方的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某一任皇帝把国家一分为二,成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分别让自己两个儿子掌管。因为这两个区域各自用不同的文字和语言,一直矛盾不断。这是政治需求输给了文字基础。

而在东方。秦始皇做了一件截然相反的事。把在春秋战国时蓬勃发展的各地各国的方言和各自不同的写法,一刀斩断。完全统一成一种确定的文字,即当时的小篆,而且为这种字规定了一种读音。

统一文字为中华大地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绵延几千年定下了基础。

汉字始于黄帝,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经典记载,当时“天雨黍,鬼夜哭。”秦始皇则统一了汉字。而北魏孝文帝可以算得上第三位对汉字具有决定性价值的中国帝王。

中华农耕民族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于是秦始皇修建长城。游牧民族有着完全不同于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其中一只游牧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土地。

不过就在鲜卑人准备用他们的制度和文化统治汉族人的时候。鲜卑族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史称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做了截然相反的动作,下令鲜卑族人用汉字、穿汉服、拥抱汉文化,迁都洛阳。

一个征服的民族,反而自己做了学生,向被征服的民族学习。这在当时受到了鲜卑族人的激烈反抗。孝文帝甚至处死了兵变的太子。汉字和汉文化自此躲过了一劫。

孝文帝是一个奇迹还是一个规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规律。当游牧民族想要在适合农耕的土地上统治农耕民族,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拥抱对方的文化。

中国所处的东亚大地,是农耕文化最强健的支撑。而地中海沿岸的通商和航海性质的文化则不同。

「圣经」记载。人类曾经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暴露人类的无知,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于是相互不能沟通,计划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于是看到。欧洲人延续着这个脉络,分解成几十个民族国家。而在东亚,中国人逆转了这个脉络,守住了统一的文字和国家。

但也要意识到。独立本身是民族本性里的一种需求。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强权推行,边缘民族总有想独立出去的想法。

而独立出去的关键一步,是要首先有自己的文字。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曾经使用汉字为国家文字。可在某个强盛的历史时期,他们借着饱满的自信心,推出了自己的文字。否则始终难逃被中央帝国同化的命运。

不过即使创造自己的文字,也是脱胎于汉字,也是方块字而不是字母字。这是东亚的特点。

文字是要拿来用的。一旦拿来用,就有着简化的需求。秦朝的小篆写起来就很费事,所以汉代人就有意无意的简化它,于是有了汉隶。

真正决定性的简化汉字的人是汉朝的许慎。他的本意可能在于系统性的解释汉字。为此就必须把汉字的结构搞清楚,把每个组成部分的意思搞清楚。比如“字”,“宀”是什么意思,“子”又是什么意思。

于是这个过程中,他就把所有汉字抽象、归类到几十种偏旁部首。于是汉字可以检索了,相对“标准化”了,离原始的抽象画越来越远。

把汉字拆解成偏旁部首,有点类似于腓力基人创造出来20几个字母,以此组成字母文字。都是在简化。

不过差别在于。字母字是在一条线上依次展开。而汉字是立体的方块字,多一个维度。于是有人说字母字是条形码,方块字是二维码。这必然造成东方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不同。

说精神上有何不同可能过于抽象。但有一个明显的副产物是,全世界文字中唯一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艺术的就是汉字书法。因为她是立体的,同时又有了毛笔这样一个中国发明。毛笔行于纸上的无穷变化,让立体的汉字有了充分的表达空间。

毕加索说过。如果他出生在中国,一定会成为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

可为什么腓力基人发明了字母而东亚大地上的中国人没有。

腓力基人在地中海东部。顺应地理特点,他们以航海和通商为生。与人交流频繁,需要记录账目,要求有效率。这迫使他们发明了极为简单的字母,并且以此形成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的“音形一体”为交流提供了极大效率。写出来就能念出来,念出来就能写出来。

而黄土高原上繁衍出来的中国人。以农耕为生,靠天吃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没有频繁交流的需要,没有极端简化汉字的动力。所谓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合理期望。

商朝以前,文字刻在甲骨之上,作为记录占卜的工具。被贵族封存,秘不示人,一般人看不到。

农耕民族靠天吃饭,从祖辈手里继承土地和农具。所以敬天,敬祖。贵族保有对祭祀和占卜以及相应的文字记录的独有权利,有利于其统治。这客观上减慢了文字被使用的需求和频率。

真正让文字进入百姓家起始于孔子。孔子讲“有教无类”,老百姓也要学习,也需要教化。几百年后出了许慎,对汉字做了决定性的简化。

腓力基人和中国人,分别代表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

汉字的生死危机是在鸦片战争。也就是西方的工业革命把中国打残之后,国人的自信完全坍塌。

新文化运动的几个“伪大师”比如鲁迅、胡适的逻辑是:中国的思想和体制落后,而汉字是他们的巢穴。所以先要捣毁巢穴,灭掉汉字,代之以西方的字母文字。完全打倒再重建。

从今天看来,伪大师的主张完全是病急乱投医。乱了章法。可是不可苛求前人。中国人一直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场运动得到了南京政府的支持,开始进入灭汉字的正题。不过有一样东西救了汉字,就是不断的战争,外战与内战,大家都在逃生,顾不上灭汉字了。

1949年建国之后的第十天,一个改革汉字的委员会就成立了。还是学习西方的基调。

经过长时间的争鸣,所幸当时的领导人做了一个守中的后来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并不一步到位过渡到字母文字,而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以利于消除当时占人口80%的文盲。同时推行拼音,以与字母文字接轨。

也许是机缘巧合。而我相信是祖宗护佑,龙脉未断。汉字躲过一次生死大劫。

汉字第二个危机是计算机。西方人发明的计算机一开始是以字母文字输入,汉字无法输入。西方人说,你们不废除汉字,进不了计算机,死路一条。

这个时候物理学泰斗钱伟长老大爷出手了。他牵头组团攻关,然后自己搞出了一个汉字编码,也就是可以输入计算机了。后来中国人一共搞了N多种输入法。

他们证明:我家祖传方块字是天然含有现代基因的。后来汉字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且每一次文件发布,汉字常常是最薄的那一本。

今天中国国力强盛。在纽约、东京、巴黎、悉尼等等的购物中心,都有会说汉语的导购员,会有汉字的标示。今天在全球其他国家,有2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有200多所孔子学院。

汉字不仅维系了中国的统一。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载体。经过了两次生死大劫之后,在今天焕发着勃勃生机。开始为全世界人民的人文宝库注入来自华夏儿女的血脉。

◆汉字与国家统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所在。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是维系和发展民族生活、联系民族群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不知有多少文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有的文明却又如异军突起,以至席卷全球。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认同感不同,是一个文明强盛与否、存亡与否的根本原因。有的文化凝聚力极强,进而形成民族的凝聚力,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强大的推动力量,成为国家统一或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千百年来,犹太民族尽管曾经失去家园,流浪于世界各地,然而其民族文化却始终保留,成为其持续发展、永不衰败的纽带。以汉字为纽带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屡遭挫折而不断奋起的重要力量。

   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分裂与战乱,必然会有大一统的呼声和局面出现。统一不仅是领土的统一,也体现在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而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其不可或缺的纽带,便是文字的统一。一般认为,汉字的统一,始于秦始皇,即秦始皇或李斯是汉字统一的功臣。事实上,汉字统一的历史要比这早得多。姑且不论汉字的初创时期情况,在殷商甲骨文通行的时代,其文字不统一,政令何以颁行天下?

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所谓成熟,不仅是指文字的结构与数量,也指文字的公信力,即是否大家都看得懂?只有大家看得懂,是相对统一的,政令通过文字发布才有意义。在《尚书·多士》中,周公对商朝遗民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实际上,这一点已经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发掘中得到了确凿的证明。《尚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等篇,都是商朝遗留的历史文献。周朝八百年,虽然各国文字有一定差异,并不影响它们之间互通文书,使者往还,因为各国使用的是同一个文字体系,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各国因为文字的分化而造成识读方面的困难。

在历史上,汉字的统一,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更不是由秦始皇终结的。事实上,汉字的规范与统一过程,也曲折地反映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先秦时期,国家无论统一与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之间,其语言与文字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物质生活方面也是如此。从汉字的使用来说,字形的异化现象十分明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特别是在国家分裂时期,文字异形的现象更加严重。文字作为记事和表达思想的工具,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而每一次对汉字进行大规模的规范与统一,几乎都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在最高统治者直接督办下完成的。这一历史事实,反过来也可以看出文字的统一对于维系封建国家领土统一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最早对汉字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规范和统一的,应该是西周王朝。西周时期所做的汉字统一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归纳造字规则。即《周礼·地官·保氏》所提到的“六书”,即东汉学者许慎所归纳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是编写识字课本。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史籀》十五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所作,用来教授学童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字书。三是推行规范字形。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大行人每隔几年就要召集诸侯史官“谕书名”。所谓“谕书名”,就是告诉大家规范文字的形、音、义;“掌达书名于四方”,就是负责推行规范的文字。四是统一书写方式。《礼记·中庸》记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周朝遗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不论南北,大体上是一致的。

既然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汉字已基本统一,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之后还要采取统一文字措施呢?这是因为,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当政,互不统一,各地文字在长期使用发展过程中,地域差异已十分明显,如果不加以统一,会产生诸多的误解。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主要就是为了废除异体字,使文字变得整齐划一,以利于政令的畅通。秦国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说到底,是同中有异,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这次文字统一工作,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代官方的字体是小篆,而民间通行的却是隶书。由于小篆书写时必须圆整周到、笔画平均、粗细一律,颇为费时,这就给隶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到了汉代,隶书登上了大雅之堂,正规的篆书反而逐渐被人淡忘。

西汉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不断拓展的疆土、保持政令的畅通,制订了严格的用字法令,征召学者整理文字,编写了多种字书,还用隶书写经刻石,不仅对小篆加以系统整理,还对隶书进行了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汉字再一次进入混乱的时期,俗字、讹字非常流行。隋朝享祚短暂。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即着手整理异体、辨别讹俗、订正经典文字工作。有唐一代,编纂了许多字书,唐文宗时刻有《新加九经字样》,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成石经”。石经所用文字,除标题为隶书外,正文一律用楷书。这次刻经活动,确立了楷书此后的主导地位。北宋以后,历代统治者继续推进汉字的规范工作,其中司马光等人的《类篇》、梅膺祚的《字汇》、张字烈的《正字通》,以及清朝康熙年间所编的《康熙字典》,对于汉字的规范与统一影响深远。

与汉字书写的统一几乎同时,语音的统一也在学者们的探索和官府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最早为语音提供规范的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和晋朝吕静的《韵集》。隋朝统一天下,实行科举制度,陆法言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编纂《切韵》一书,“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却疏缓”,“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对汉语语音的规范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顺便说一句,隋朝都城洛阳,还是当时标准音——“普通话”的所在地。正如《切韵·序》中所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只有洛阳语音堪称“雅音”。直到清朝前期,封建帝王为了统治需要,都得学习洛阳话,以便与文官进行沟通。历代以来,汉字语音的规范与统一工作从未停顿,编纂了大量有影响的韵书,如北宋陈彭年的《广韵》,丁度等人的《集韵》,金代韩道昭的《五音集韵》,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朝乐韶凤、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韵》,康熙年间官修的《佩文韵府》。

总之,汉字的统一依赖于国家的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又离不开汉字的统一。因为国家的统一需要文化的统一作保证;而文化的统一又离不开文字的统一。文字是保持国家文化统一的重要基石。古代的苏美尔文字、埃及文字、玛雅文字早已消逝,而汉字却能万古长青、历久弥新,这与汉字统一与国家统一的互动关系是分不开的。

当然,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很复杂的,汉字的统一也不例外。千百年来,由于封建专制政治与复古思想的制约,汉字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汉字语音在各地也有很大的差异,以至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言。但是,由于有文字书写的总体一致以及标准读音的作用,加之各民族、各地区间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因素对于国家的统一来说不是什么威胁。

◆世界最大的单一制国家和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单一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复合制相对,中央政权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其职权。世界上主要的单一制国家有中国、法国、日本等国, 我国实行代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地方行政首长具有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双重身份,而英国、日本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体事务。

我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人民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凝聚力,各地区文化交流与碰撞非常频繁,这对保持国家稳定和快速发展有很大贡献。中央负责统筹整个国家的运作,可以实现政策的迅速执行、统一高效的基础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间人文和商业交流、高效完善的法治建设,尤其在防疫防灾等问题上具有最大优势。去年武汉封城时,各地区医疗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飞奔疫情前线,整个社会限制人员流动,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这才能够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而新冠疫情发展到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魄力。刚刚发生的河南暴雨灾害,各地区救援队迅速赶往现场,企业、明星第一时间捐钱捐物,短短几天时间,善后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当看到人民解放军百年不变的睡姿时,真的让人心酸落泪。

中央集权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政治制度,首先要有主体民族和文化,而且需要经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世界历史上的大帝国都已消亡,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都已经被拆分成多个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反而难以维持超大型国家的稳定和政治一体化,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采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其实可以理解为许多小国家组成的联合体。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强制推行“美式民主”,大搞颜色革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摧毁他国合法政权,日裔美国人福山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是多么狂妄与无知。各国采用适宜本国发展的政体,这才是成熟的政治表现,所谓量体裁衣,世界没必要也没有可能都穿上美式制服,保持各国文化特色和制度特色,才是发展世界政治的最佳状态,也为世界提供着宝贵的政治财富。事实上,美国政治体制已经非常腐朽,两党对立形势严峻,各机构推诿扯皮,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导致美国很难通过改革来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重心在国际事务上了。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地理位置,大面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和较少的自然灾害,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文明的发展,山脉、高原、沙漠将我国围成相对封闭的环境,既可以保持与西方的贸易,又可以免于遭受西方文明的侵略,这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长盛不衰的根本。清嘉庆时的闭关锁国使我国同西方工业化隔绝,才导致了一百多年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经验,自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中国历史上就一直在延续这项政治制度,而朝代的更替,其实是在前朝灭亡的弊政中吸取教训,然后对该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所以 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除了实现政权的更迭外,更像是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改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我国历史上保持大一统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使出现短暂的分裂状态,也只是政权上的分裂,形式仍然是统一状态。由于历史原因和帝国主义的干涉,如今我国还未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汉字对保持国家整体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仓颉造字,圣人留书”,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和见证者,当代中国人可以很轻松地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古籍,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汉字是表意文字,并非必然需要统一的读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甚至现在普通话和古代历朝历代的发音都不尽相同,而汉字正是保持中华文化统一性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国采用的是类似于欧洲的字母文字,很可能会出现如今欧洲的分裂局面。民国时期曾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口号,想要推行字母文字,我的结论是“汉字不灭,中华不亡”,只要汉字在,中华文明就绝对不会消亡。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是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的观点。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国家构成来自于文化认同,而不仅仅是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拥有强大的同化作用,而中华民族正是两千多年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我国在历史上只有很短的时间处于衰落状态,世界级大国才是她的根本宿命,所以中国的崛起只能称作“复兴”,而这也是回到了她本该拥有的形态。

我国古代有一整套完善的阶级晋升制度和基层管理制度。我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但是老百姓从来不缺乏同压迫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朝建立之初就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农民起义是农民转化为地主阶级最暴力的方式。当然,阶级晋升制度主要指科举制度,虽然不断被现代人诟病,但是科举制度是古代劳苦大众获得更高地位最先进的方式。我国古代宗教对老百姓的思想束缚远没有世界其他宗教严重,所以需要一套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而这个制度的核心是缙绅阶层。缙绅组织阶层一般由血缘、地域组成一个大的组织,建立祠堂,设置规章制度,老百姓的社会生活需要遵从长者的意见,所以一般不会有出格的表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从来不需要主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我国在汉朝时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当时汉朝的疆域其实就是中华大地上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我们很早就懂得,通过战争得来的领土,终将因战争而失去,所以我国没有出现任何因为领土扩张导致外来文明的反作用。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就是殖民时代酿成的恶果,欧洲很多国家也有这样的问题,这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同专制没有必然联系。中央集权制代表的是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专制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频繁地朝代更替其实就是在印证没有任何政治制度是完美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保持社会的活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