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禅】峨眉山圣水禅院弥勒殿楹联诠释

 禅艺会 2024-05-15 发布于上海

照见五蕴皆空  方能登上彼岸

----峨眉山圣水禅院弥勒殿楹联诠释

圣水禅院,明万历年间为四川巡抚吴用先之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2004年改名为“圣水禅院”。源于寺庙前的泉水而得名。庙前的泉水从大峨石石缝中潺潺流出,水质醇美,古称玉液。北宋黄庭坚来此始称“玉液池”。并建九曲流杯,常约诗发流杯作戏,飞觞醉咏,又在池边建起四亭:分别为玉液、浴衷、宗漏、松风竹月,名盛一时。如今,殿宇四重,布局灵活,建筑简洁。其弥勒殿门枋上悬挂了一幅楹联,法音流远,佛意禅境。联曰:

五蕴皆空,自在恒时存妙观;

众生普度,慈悲随类演圆音。

上联:五蕴皆空,自在恒时存妙观;

五蕴皆空:“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而“五蕴皆空”则是《心经》的核心:“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给舍利子演示入深般若波罗蜜后,像明灯一样照见五蕴都是“空”后,就可以度过一切痛苦和灾难。所以只要众生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过所有的灾难和困苦。

自在: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自在有很多种类型,如十自在。

恒时:在佛教中应当具有这样三种:第一就是身体中恒时应当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垫上恒时应当有身体,第三就是心中恒时应当有放松、安祥的状态。这样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来修道。

妙观:相对别教“隔历三观”而言,天台宗以圆教之“圆融三观”为妙观。即于空、假、中三谛之中,观空谛即为三谛,则观假、中二谛亦各皆为三谛,称为即一而三;反之,观三谛俱为空谛,则观三谛亦皆各为假、中二谛,称为即三而一。如是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圆妙融通而一无隔障,是为妙观。《光明记》三曰:“妙观者空即三谛,假中亦然,名即一而三。三谛俱空,假中亦然,名即三而一。”

上联的含意:众生若能“五蕴皆空”,了知万物之本质为空,即可自由自在、圆融无碍。

下联:众生普度,慈悲随类演圆音。

众生普度:谓广施法力以救众生。又作普度众生。即佛菩萨怜悯众生营营扰扰沈浮于生死大海中,故广施大法力以普救群生,使脱离生死与烦恼之苦海,登上彼岸。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大智度论》卷四十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愿佛哀愍,宣示圆音。”《华严经·离世间品一》:“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

下联的含意:诸佛菩萨发慈悲之心,顺随众生禀性开演佛法,使众生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