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但凡是有水平的领导,搞事情必以此为切入点!

 谋略那些事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

曹魏·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

【原文】

帝自许昌南征,复郢州为荆州。十一月,辛丑,帝如宛。曹休在洞口,自陈:“愿将锐卒席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止之。侍中芊昭侍侧,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 富且贵,无复分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沈吟,未便从命也。”

【译文】

译文比较长,可以跳过直接看解析

解析】

上接前文,曹丕想让孙权派遣质子入朝,孙权不接茬,各种推脱、好话不要钱似的扯,反正就是不行动。

曹丕也回味过来,孙权就是在忽悠他。

曹丕很愤怒,他要干孙权,毕竟孙权忽悠打了他曹丕的脸,要是曹丕不把场子找回来,那他这个大魏天子就太丢脸了。

曹丕率领三路大军南下,分别以曹休、曹仁、曹真分别为主将,其中将领更是云集曹魏现存将星,算是曹魏的全明星阵容,非常之豪华。

但打仗并不是说你把一堆名将放里面就能打赢的。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一仗对于曹丕来说,意义极大,因为算是曹丕第一次组织大规模对外用兵,打赢了涨声望稳位置,打输了就会动摇根基,所以这一仗,曹丕必须极为慎重。

以此关节再去看上面材料曹休的请战书:

愿将锐卒席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

这个操作像谁?霍去病。

长驱直入、用敌占区粮草补给、打到敌人内部搅他个天翻地覆。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可行。

江南地区和霍去病扬名的草原,是两种情况。

地理上,前者水网密布,后者草原平地。

族群上,前者算同族,后者算异族。

行为上,前者将来要占领治理,不能搞的太过分,后者畏威不畏德,用狠的杀反而能震慑一切宵小。

这个是策略执行层面上的考虑。

而从更高的政治层面考量。

曹休是一路主将,更是曹氏宗亲。

且不说他作为主将去干这种深入敌占区长驱直入的事,单他的身份就足够敏感。

一旦失败被俘虏,曹休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不说,甚至还有可能会破坏曹丕三路南征的大战略,对于曹丕来说影响更大,曹丕损失不起。

所以,在看到曹休想冒进独走的时候,曹丕立即下令阻止。

但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曹丕虽然能压得住曹休一时之心,但万一曹休心血来潮搞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怎么办?

这就要问为什么曹休会想出如此战术?

曹休算是曹操的侄子,在曹操时代就在虎豹其中担任职位,守卫曹操,更跟随之南征北讨。

曹操也有意培养曹休,但曹休并没有得到太多独自领兵作战的履历。

曹操死后,曹丕接位,曹休因为和曹丕关系极好,迅速进入权力核心,在关键位置掌握兵权。

按理来说人生奋斗不就是为了这个吗,曹休既然得到了,又何必去搞如此凶险的计划呢?

人,尤其是人心是很复杂的。

你身居高位没错,但这怎么来的?是你奋斗来的?

还不是因为你姓曹,和曹丕关系好才有如此地位,并不是你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不怕富二代花天酒地,就怕富二代想要证明自己。

曹休虽然现在身居高位,权柄在握,但窃以为他想自己干出点成绩来、真刀真枪拼出军功来,而不是因为姓曹而如此。

或者说人家追求得并不是身居高位手握权柄,而是想体验金戈铁马沙场肆意气吞万里如虎。

再在一方面曹休以前在虎豹骑中担任职位。

作为汉末三国王牌特种骑兵部队,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特种作战,曹休会想到深入江南作战就不难理解了。

说白了就是想证明自己加路径依赖。

董昭看出曹丕的担忧,他劝曹丕别担心,曹休搞不起来的。

至于为什么?

理由很简单,人性的趋利避害而已。

虽然说曹休是主将,他手下有也有臧霸、张辽这种猛人在。

但事情的矛盾点并不是说你是领导,大家就要服你,也并不是你一声令下,所有人就要按照你说的来干。

只要是人就有私心,你有私心,想建功立业不假,但你的私心必须很大程度上兼容众人的私心。

就如同董昭说的。

臧霸、张辽现在都富贵了,也没什么向上的动力和欲望,该有的都有了,干嘛和你曹休去玩命呢?

用自己的荣华富贵、生命去陪你曹休去个人实现?

凭什么!我吃饱了撑的干这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时候。

到时候,你曹休折,我们这些外姓将领最先背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休是没有办法统战他内部去认同他搞特种作战的主张的。

既然达不成共识,那么这件事就注定干不下去。

当然,这个是曹休的角度来看,他是张辽、臧霸的领导,管理权有限,只能如此。

但如果从曹丕角度来说呢?

假如他认为曹休讲的有道理,且想放手一试,下令让臧霸、张辽全力服从配合,可以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

但还是上面提到的那句话,领导者做事,如果不符合下面人的利益,甚至于下面人利益背道而驰,那么必然要面对下面的阴奉阳违。

包括不限于,嘴上喊的震天响,手中动作没多少,汇报工作很勤快,实际全是磨洋工,讲的都是要落实,暗地使绊拖后腿。

反正就是这事咱们或许办不成,但把你搞黄还是可以的。

毕竟领导高高在上,落实还是要下面去落实的,下面不给你出工出力,你想得再好都没用。

所以为什么董昭会提到这一点,就是如此。

曹休不行,就算你曹丕来也是如此,恐怕曹操来也未必。

【闲扯】

所以,再看上面材料,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很多。

一个是用人上的问题。

曹休有动力、有干劲,能自驱,可以放到需要开拓精神的位置上去。

张辽、臧霸也不是说能力不行,而是此时此刻的动力和自驱方面不太行,就好比是职场里面有一定职位但升迁无望的人。

能力也都不错,但人家没什么盼头,也不想从你这里获得什么,赏罚两招对人家没用, 你还怎么管人家?

这种情况就只有不换思想就换人。

但个人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一点,还是作为管理者做事之前一定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布局。

而从人的就角度就是从人性思考这件事各方的人性触发反应是什么。

我的职业经历,遇到不少领导喜欢说很正确的话,我也不否认他说的有道理、很正确。

但落到具体实践操作,你会发现他说的是有问题的。

问题并不是操作不了,恰恰是作为操作的对象或者人,他们的人性角度通常是被领导者忽略甚至无视的。

好比说,鼓励员工多学习、一岗多能,对不对?对!

但这个角度是对企业的角度,因为员工一岗多能了,企业能降低用人成本。

但从员工角度考虑,人家觉得,我一把年纪了学不来、也不想学,况且学了你这个东西去别的公司又用不了,学了干啥,再说我学会了事情就多了,你又不给我加钱我学什么?

这就是与人性的脱节,类似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