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给你把DRG说明白

 钱培鑫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什么是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是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一个重要工具,DRG 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并发症,合并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基于这样的分组结果,卫生管理部门就可以在DRG系统的帮助下,对不同医疗机构进行较为客观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价。

DRG付费,是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和推进分级诊疗促进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也就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将相关疾病划分为一个组,进行打包付费,不再按项目逐项付费。

图片

DRG 的起源和发展

图片

第一代DRG 系统于196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开发,简称Yale DGRs,分组的节点主要以病例费用和住院时间差别统计,20世纪末70年代末,Yale DRG 在美国新泽西州支付改革中使用,随后进行改版,把临床医生对病例的类别作为对DRG 分类的依据。

第二阶段1983年美国国会立法,全部按照诊断相关分类法和预订额付款制向医院结算,该制度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医疗质量,推动了医院之间标准化评估体系。

第三阶段2003年,超过25个国家应用DRG,2013年,估计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应用DRGs,DRG 被世界各国引进,产生了多个本土化的DRG版本,例如:澳大利亚的AR-DRGs;法国的GHM,德国的G-DRGs等等。

所以,医保控费是个世界难题。

中国的医保制度改革

中央5号文: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图片

意见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要建成“1+4+2”的总体改革框架。

“1”所指向的是加快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是总体改革目标。

“4”所指向的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是关键机制。

“2”所指向的完善医药服务供给医疗保障服务,是两大支撑体系。

图片

DRG 对医院,医生,患者有什么影响?

患者去医院就医,他自己交钱+医保报销的钱,医保报销的钱由医保医院垫付,医院垫付以后,这部分钱要找医保局要回来,医保局会把他垫付的所有钱都给医院呢?

理论上DGR 跟患者没有关系,但是医保的结算影响医院,医院反过来会影响患者,这是DGR 改革的前提。

为什么要做DRG 改革呢?

图片

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65195.9亿元,占GDP的6.58%,这个增速已经高于GDP增速,2019年人均卫生费是4656.68元,比2018年增长了420元,此趋势仍然继续,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负担是很重的,再加上老龄化少子化的叠加影响,中国医保的结余增速呈持续下降态势。

图片

上图只是呈现了平均水平,在我国某些地市,医保结余已经完全击穿了。医保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所有国家都一样,就像上文提到的美国等国家,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的医保支付方式一直在改革。

在国办发【2017】55号文就提到,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选择部分地区开展DRGs付费试点,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摘自:医保支付改革的纲领性政策文件)。

2018年国家明确提出按照DRG 付费试点,一个省选两个地市开展。

2019年是国家DRG 试点启动年,国家列出29个试点城市,30个改革试点,发布试点方案和工作要求。

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面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国家医保局说推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控费”,而是通过医保支付杠杆,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

DRG 到底改了什么?

以前医保支付是按照项目付费,花多少医保结算多少,所以才导致了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的情况,特别是对供方的引导制约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图片
图片

2017年起,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国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鼓励各地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中医药服务支付方式还在探索中

图片

其实DRG 打包付费的本质是医院的盈利模式改变了,以前是按照项目付费,未来是打包付费,医保基金拨付与清算会对医院做考核,比如:基准点数,医疗机构等级调整系数,医疗机构病历点数,特殊病例,未入组病例,无支付标准病例,费用极高病例,费用极低病例,特病单议,中医病组等,还有年度清算,医保基金多付的要退回。

图片

医生在给病人治疗的时候,首先按照疾病分组,再按照疾病分组模拟器计算费用,不可能超过上限,比如一个阑尾炎手术,之前的支付标准是5000元,分组后所有医院都支付了4000元,那之前是不是给多了?医保基金鼓励节省费用,第二年就给4500元预算,所以每个病人都低于支付标准,累计下来会作死的,费用标准越来越低,医保局鼓励有亏有盈,反正打包一个平均值,鼓励医院稍微盈利。

DGR 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用一句话总结:6下降,6上升,4不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医生的行为改变对患者的影响

  1. 普通住院费下降

  2. 住院天数减少,检查向门诊和出院后转移

  3. 能门诊和日间手术的,不一定会让你住院

  4. 药品,耗材,检查量都会下降,不是疑难杂症,好的药品器材不让用了

  5. 简单的手术推向低级医院

客户必须知道的点

  1. 普通住院费用下降意味着什么?

    百万医疗和普惠医疗的门槛就高了,中端医疗更实用。

  2. 住院天数减少,检查转移,门诊和日间手术代替住院?

    那么住院前后门诊天数要越多越好,有门诊责任的医疗险更好,护理责任也要提上日程了。

  3. 好的药品耗材不让用,简单手术推向低级医院做?

    选择无社保身份+特需国际部私立,最大限度的摆脱医保结算限制。

从医保改革看未来趋势

  1. 门诊和康复最终也要走向打包付费,想要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未来终将要门诊险,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护理险。

  2. 医保监管从“防过度”到“防不足”转变,飞行检查+大数据风控+DRG日常监管常态化,医院和医生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非社保身份的 病人将更受欢迎。

  3. DRG使得每一个病都可以量化,可比对,一个大胆的猜测,商业医疗险也需要控费,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病人,商业医疗险的大数据会把病人推送到治疗“更性价比”的地方。

何去何从?大家拭目以待!

本博主全国招募合伙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