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张古典名盘之“养大几代发烧友的奶妈碟”

 lsjxs 2024-05-16 发布于四川

102. 埃罗尔德(兰切贝利编曲):管不住的女儿(节选)

图片

(俗称“奶妈”)

厂牌:DECCA 碟号:430 196-2 

演奏:约翰.兰切贝利 指挥 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交响乐团
简介:这张在发烧界驰名多年的芭蕾音乐相信喜欢听古典的烧友都已经入手了吧,网上对此碟的介绍已经非常详细,留给我描述的空间并不多,但也可以细诉一二。此碟由DECCA公司录制于1960年的伦敦金斯威大厅,母带整理至1962年才首次发行,由该作品的编曲家兰切贝利亲自下场指挥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交响乐团进行录音,尽管并非完整收录全曲仅是节选,但已经把作品中最能表现出音乐情绪与音响效果的片段纳入囊中。最初发行的是黑胶LP版本,一经上市就极受欢迎,借助金斯威大厅优秀的空间美学,录音中展现出了阔大,深邃的场感效果,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肯定是那活生感极强的弦乐与敲击乐表现力;在那个立体声录音刚打开市场没几年的年代,优秀的重播效果往往能让发烧友们欣喜若狂,DECCA公司当时也十分保险,同期还发行了单声道版本的黑胶LP供大众选取。而这张著名的CD版本则到了1994年才真正首次发行;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黑胶LP版本当年实在太好卖了,发烧友基本人手一张有余,销量已近饱和,DECCA并不着急靠发行CD版赚钱,所以便迟迟没有重制;二、也是最大的原因,在1984至1985年DECCA又一次邀请到了兰切贝利和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交响乐团重录了一次这段芭蕾音乐,并且这次是足料的完整版,虽则完整版最初也是以黑胶LP发行,但在1991年DECCA便推出了2CD双碟版本(碟号430 849-2),除了《管不住的女儿外》还额外收录了波宁吉指挥法国作曲家查尔斯.勒科克的《安高夫人》芭蕾组曲,性价比极高,录音口碑也相当不错。但一些耳朵挑剔,情怀满载的发烧友始终较为喜爱最初录制的版本,CD版重制的呼声每况高涨,终于在1994年DECCA推出了这张《管不住的女儿(节选)》的CD版本。说完发行背景再谈谈这首音乐的起源,这段芭蕾音乐最初是由一位叫做基恩.多贝瓦尔的法国芭蕾舞者创作,多贝瓦尔除了是一位舞者也是一位芭蕾舞编导,其老师基恩.乔治.诺维尔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芭蕾舞改革家。而《管不住的女儿》的创作灵感也是一个巧合,话说多贝瓦尔某天在赶往剧院的路上从路边商店橱窗看见了一幅有趣的彩色素描画,画面中是一位双手叉腰的老妇在农场房子里愤斥着身边一位衣衫不整的妙龄少女,而房子木门后的阶梯上赫然有一个正在仓惶逃脱的男子背影。多贝瓦尔买下这幅素描画后灵感油然而生,创作出了这部两幕的“哑剧”芭蕾故事大纲,又把当时一些较为流行的法国民谣旋律东拼西凑组成表演时的背景音乐,最终这部剧在1789年的法国波尔多大剧院进行了首演;时而至今,这首芭蕾音乐已经历过几次较大的编曲改动,最早的版本是十八世纪初期由费迪南.埃罗尔德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性完整编曲,此版现在亦公认为最原始版本,而近代这个版本则由兰切贝利根据埃罗尔德的原始曲谱重新改编而成,兰切贝利亦成为这首芭蕾音乐公认最权威的诠释者。这部“哑剧”芭蕾的剧情相当有趣,故事讲述了农场主西蒙夫人一心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丽莎,嫁给村里最富有的葡萄园主托马斯的傻儿子阿伦,以此换取大袋大袋的金币,但丽莎与农场务工青年柯勒斯早已私下相爱,西蒙夫人棒打鸳鸯,托马斯与阿伦前来求婚,西蒙夫人领着大家与农民们在野外玉米田边上举行庆丰收舞会,舞会中途遇上了突然而来的暴风雨;被雨淋湿的丽莎与母亲西蒙夫人回到农场房屋取暖,丽莎趁母亲睡着的时候尝试盗匙逃走与柯勒斯幽会,却被醒来的母亲发现,丽莎正受指责的时候农民收割了一大堆玉米前来,生气的西蒙夫人把丽莎锁在农场房屋内,出发找托马斯与他的傻儿子阿伦来完成订婚;正当一筹莫展的丽莎暗自想象将来的时候,柯勒斯突然从玉米堆里跳出,相爱的二人兴高采烈;这时候西蒙夫人领着财主托马斯,阿伦以及见证人回来签订婚约,情急之下丽莎把柯勒斯藏到了二楼睡房;西蒙夫人回来后亦阴差阳错的把丽莎赶进了二楼睡房并锁上门,她与托马斯签订了双方子女的婚约后,西蒙夫人把钥匙交给了傻小子阿伦,阿伦打开房门发现里面竟是相拥在一起的丽莎与柯勒斯,众人心死,见证人更是当场撕掉了婚约,无可奈何的西蒙夫人只好同意女儿与柯勒斯结婚,故事在农场众人的一片欢呼声结束,最后傻小子阿伦从窗户爬进来捡回落下的礼帽,全剧落幕。非常有趣的风俗故事,虽然人物没有任何对话,场面却异常生动,每位角色都有标志性的器乐旋律以作代表,音乐时而以弦乐咏唱着浪漫,时而以敲击乐和大提琴等衬托出诙谐,旋律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音乐曼妙之外,这部芭蕾舞剧的历史价值亦非常高,它是芭蕾史上最早一部反映出基层平民生活的现实题材舞剧,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剧的启蒙运动展开,歌剧与芭蕾舞剧等音乐创作的中心地从意大利移到了法国,在此之前的芭蕾舞剧一向以神话或宫廷故事为主题,而《管不住的女儿》则开创了以平民为主角的情节芭蕾先河,同时讽刺了当时封建阶级的偏见与资产阶级的迂腐。音乐是弄明白了,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张CD要叫“奶妈”呢?网络上基本大意解释为:据说此碟就像乳娘一样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香港音响(唱片)发烧友,所以早在香港发烧圈成名之时就被称为“奶妈碟”;我印象中最早看见类似说法的纸质文字记录应该是在吕英敏老师和朱迪先生执笔的《经典CD唱片指南》一书中,两位老师的引用描述算得上非常文雅了。实际上“奶妈”之名从何而来呢,其实又是唱片店老板与发烧友买家之间的一些俗称,当年面对这张唱片上又长又难理解的法文名字,买卖相方交流起来都较为费力的,之后一位脑筋大转的粤语地区商家望着唱片封面上那位衣着甚似“西洋保姆”、形象又是“袒胸露臂”的女性人物突然拍板说道:“奶妈,它就叫奶妈!”,从此“奶妈碟”的大名便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了。虽然网络上流传的真正名字很多,但它最正确的法译中意思应该是《管不住的女儿》,台湾的发烧友爱称其为《任性的女儿》意思也接近,我则最喜欢香港发烧友取自《西厢记》中的翻译《女大不中留》,尽显诗意。谈一下这张CD的指挥约翰.兰切贝利,他是英国近代一位不可多得的芭蕾音乐天才,从作曲、编曲到指挥均由涉猎,从欧洲的DECCA到EMI乃至美国的NAXOS(拿索斯)、澳大利亚的ABC均有他指挥的录音身影,他的指挥以干净利落著称,充满了英式绅士的味道,录音数量虽则不算多但皆是精品。这张CD对器材的重播考验其实并不低,如果您的器材还没可以轻易地重播出大编制管弦乐团的形态感,那么先别碰它,不然您只能听见普通优美的弦乐、不太撼动的动态和略微真实的木屐质感,其余都是点缀;不过当你的器材一旦可以驾驭大编制,特别是完美表现出乐团的形态之时,再重新回来聆听此碟,你会发现整个场地如在目前,所有乐手就在你跟前演奏,连同演奏时的气息都能清晰无比的感受得到,丰富的细节更不用多说了,概括一句:若播放不好此碟,请尽量在器材上找原因。由于CD首版在94年才推出,已经错过了满银圈时期,首版是DECCA在德国压碟的无码半银圈(碟号430 196-2),及后的PMDC半银圈、M&L、EDC等等压碟版本的封面和碟号均没有任何改变。早在70年代初DECCA已经售卖股份给宝丽金集团,80年代开始与同集团旗下的飞利浦、DG共享录音技术并专攻古典录音市场,90年代初期宝丽金收购了DECCA的台湾总代理福茂唱片,并把福茂改名为台湾DECCA,1998年西格拉姆集团正式入主宝丽金,1999年年尾原来属于宝丽金旗下的DECCA公司正式归入环球唱片,从此进入环球DECCA时期。就在宝丽金转换到环球唱片之前,香港宝丽金亦发行了这张“奶妈碟”的24K金碟版(碟号:430 196-2G),金碟版最初由日本天龙公司压碟,后期改为日本三菱公司压碟,封面碟号不变。要数“奶妈碟”最昂贵的版本应属九十年代中期美国Classic Record(CR)公司出品的24K金碟版了(碟号:CSCD 6252),采用了美国LONDON伦敦公司的原始黑胶LP作为CD封面(这幅田园图片其实是芭蕾舞剧开篇的背景图画),这个版本由美国三洋公司的生产线压制,被许多发烧友称之为“大伦敦金碟版”,现已绝版多年。说到美国LONDON公司不得不提一下,这张“奶妈碟”的CD版除了CR公司的24K金碟外并没有发行过“LONDON标”版本,一直都是以“DECCA标”发行,反而91年发行的2CD双碟完整版(碟号430 849-2)就有DECCA标和LONDON标两个版本。说完普通CD格式版本,接着就到高格式CD版本了,首先是著名的FIM一听钟情公司,香港知名发烧品牌金弦唱片从香港搬到了美国,并重新注册改名为FIM一听钟情,及后FIM一听钟情又发展出子品牌LIM一听难忘,LIM公司在2006年前后推出了“奶妈碟”的XRCD24版本(碟号LIM XR24 013、由JVC公司进行XR处理及压碟),音质极佳,由于FIM/LIM的母带均是重新处理过的,整体音响效果会比DECCA的原始版本更为HI-FI,当然这种带有“味精”的处理方式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反正只以耳朵听感“收货”的话,LIM一听难忘版无疑是更优秀的,但LIM一听难忘对于XR版本似乎并不满足,在后期发行了极少量的UDC御碟版(碟号与封面不变,外包装加了一个透明磨砂胶盒并附带有FIM的原厂证书),UDC御碟版由FIM/LIM公司自行研创,采用24K金碟作为片基,并在CD表面涂上一层特别研发的灰蓝色涂层,加强了光头读取CD时的效率,音质更精准,背景更宁静,场感与乐器的还原度更优秀,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CD版本,唯独可惜发行量太少,所以当年有买到的发烧友绝对是幸福的。之后就到美国Analogue Productions(AP)公司首次发行的双层SACD版本(碟号:CAPC2313SA),AP公司最初取得的是LP版本的复刻发行权,后来LP版热卖沽清,AP索性把CD的发行权也拿下来,虽然SACD版本采用的是DECCA版封面,但内里的录音应该是LONDON版的母带,音质不俗,对于喜欢听SACD的朋友也是唯一的选择。最近几年CD的版权落在了香港ROCK IN MUSIC(ROCK记)的手上,ROCK推出了自创的MQG-CD版本(碟号:AC878MQCD),采用了24K金碟CD-R作为载体,以1:1母盘直刻的形式进行制作(我们视频号有上传过这个版本的实机演示片段),这个版本的听感也明显偏向LONDON的母带,乐器质感与亮感十分充沛,整个录音的形态感十分真实,但背景的底噪电流声较大,当然听一段时间耳朵习惯了会自动屏蔽,整体重播效果我觉得与LONDON版黑胶LP的味道是有几分相似的。版本选择的话,不计成本肯定是追求CR公司的大伦敦金碟版,我本人则更偏爱LIM一听难忘的UDC御碟版;但以入门来说,普通CD版本已足够撑起门面了,当然前提还是重播系统必须过关才行。

图片

430 196-2G 日压24K金碟版

图片

(430 849-2 原班人马在1984-85年的重新演录 完整全剧双碟版)

图片

(CSCD 6252 美国CR公司24K金碟版)

图片
(LIM XR24 013 美国LIM一听难忘XRCD24版)

图片
(LIM XR24 013 美国LIM一听难忘UDC御碟版)

图片
(CAPC2313SA 美国AP公司双层SACD版)

图片
(AC878MQCD 香港ROCK记MQG母盘直刻CD版

试听片段:


后记:

刚才写正文的时候忘了说,网上许多介绍文说这张唱片的封面来自一个法国的不知名铜版画,这点其实是错误的,这幅彩色素描原画我文中有提及过是作者基恩.多贝瓦尔在街边看见的,但实际上并非不知名作品,原画的名称是《一个年轻女孩与她的母亲在争吵》,由法国著名洛可可时期画师皮埃尔.安托万.鲍杜安所描绘,采用了黑色粉笔、棕色墨水笔、以及水彩进行绘画,原画曾出现在2007年的佳士得拍卖行,并最终以660英镑(未计税)成交,价格可谓相当诱人。而CD(也可以说是黑胶LP)采用的则是原画的黑白印刷画作为封面,因为在这部芭蕾舞剧创作之时处于法国文艺复兴晚期,印刷术被广泛应用,所以普遍那个时期的名画流传下来到坊间的都是印刷物,估计DECCA公司没得到彩色原画的版权,所以只能以黑白印刷品作为封面图片。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奶妈碟”的封面图原画,感受一下故事作者本身所想表现的情节与环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