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山西千里行(1)

 岁月有情JH 2024-05-16 发布于海南

今年五一节,一家人兵分两路,分别从海南与四川前往山西,在山西共度小长假,同行千里路,又经历了一次旅途中的小团圆。说是“又”,是因为一家人曾多次在团圆时同游,游过海南、四川很多地方。像这样共同奔赴另一个遥远的地方团聚,还是第一次。


五一当天,爷爷奶奶乘早班飞机到达太原,提取在e嗨租的车,前往太原市。娃娃和爸爸、妈妈一起乘动车要到晚上九点二十五才到达太原,在等待他们的大半天时间里,爷爷、奶奶先游了晋祠。

爷爷在很多年前游过晋祠,据说,那一次他被朋友灌得醉醺醺的,走迷迷登登到晋祠一游。这次带着奶奶故地重游,想再好好地看一看晋祠。

来到晋祠公园的向曦门,但见门前的柱子上书有绿底金字的楹联:“朝雨染成新涨绿,春烟澹尽远山青”,看上去既清新又亲切。清新是缘于联中的意境,亲切是缘于“新涨绿”三个字,想起贾宝玉在大观园为稻香村拟的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相护采芹人”,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窃喜。

走进晋祠公园,一汪清亮亮的湖水温润相迎,水面游船飘荡、水边芦苇青翠、岸上绿植环绕,几处垂柳轻拂,一派惠风和畅的景象。

湖水边有一座三层小楼,从网上查到是为戏楼。楼从下到上每一层都有一个扁,隐约看见扁上书有“邦颂在兹”、“抚今思古”、“千秋视听”的文字。小楼对面矗立着一幢台基高大、殿宇俨然的古式建筑,是晋文公祠。和小楼一样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

登上层层叠叠仿佛要上到屋顶的台阶,来到彩旗招展的女墙环绕的殿堂前,对着戏楼的平台当是一座戏台。在高高的台基上,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是正殿、两边是配殿,沿逆时针一间一间参观。房间里是新塑的晋国的人物塑像,墙上绘有晋国的故事的壁画。雕塑略显粗糙,壁画也没有年代感。看到这些,爷爷、奶奶心里都隐隐有些失望。

一段回廊边用一溜展板,图文讲述晋国的故事。有炳烛之明、董狐执笔、伐原示信、居安思危、君仁臣直、负荆请罪等等。每个展板都冠以“晋国廉政故事展”的名目,更让情境疏离。爷爷在看到这些展板时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修这么大的场馆,讲这些陈旧的故事。为什么总是要往后看不往前看呢?”

奶奶说:“那些陈旧的故事里有历史文化。人是要向前看,但不能没有文化地向前看。”其实,爷爷奶奶来到这里就是来向后看的,向后看是想通过实景与想象来了解老祖宗的当年,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智慧。爷爷并不是不乐意向后看,而是不乐意被这样引导着向后看,这些人工穿凿的“后”,奶奶看了也不舒服。

晋文公祠出来,爷爷说:“这不是我上次来看过的晋祠,晋祠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晋祠。”奶奶也说:“这也不是语文课本上写的晋祠,真的晋祠应该在晋祠博物馆。”于是,爷爷奶奶就在晋祠公园里顺着指示牌找晋祠博物馆。

终于来到语文课本中的晋祠、爷爷来过的晋祠,来到真正的晋祠。看到了三大名扁“难老”、“对越”、“水镜台”;还看到不输三大名扁的“挹爽”、“别有天地”、“三晋遗封”等扁,与名扁只逊于出处与故事罢了。看到了周柏、难老泉、宋代彩塑侍女;走进了圣母殿、俯察了晋阳第一泉、路过碑廊... ...或许从鱼沼飞梁上走过,只是身在其上、人稠无觅处。

在晋祠博物馆,还看到有扁为“三晋名泉”的建筑上有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华笑,有声有色文章。”联中充满自然理趣和画意诗声。在晋溪书院有联:“门前鸥鹭寻常客;镜里菱荷次第花。”也是动静相宜,画面感很强。

爷爷奶奶在晋祠博物馆“向后看”了各处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晋祠的起源是在晋国所建的唐叔虞祠,从西周到当代,经历过自然灾害与人为的损毁,更经历了历朝历代修葺扩建,积淀成现在的规模。树有树的经历,泉有泉的历史,扁有扁的出处,亭、台、楼、阁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里“向后看”,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与感慨,生出骄傲与自豪。

有这样一片有故事的晋祠博物馆已经非常好了。现代人把那些有历史故事的事物恢复好、维护好、传承下去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再开辟场所为晋文公另行修祠。晋文公的故事,做成视频,在晋祠中找个房间循环播放岂不更好?

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值得传承下去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与文物,而不是建一座仿古建筑装进祖先的故事作为传承。虽然这样做在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这样做并不明智。

出了晋祠博物馆,走在一条柳荫路上,心情非常舒畅。见公园边还有一个有一座鼓楼的小院,拐进去一看,居然看到奶奶在四月中旬心心念念的牡丹花。紫红色的牡丹花几近败落,鹅黄色的牡丹花正在怒放。奶奶乐得合不拢嘴,赶紧拍照存记。

在公园,看到东一树、西一树有清香味儿的白花,一簇一簇的,开得很热闹,扫码一看是一种金银花。还看到东一棵、西一棵桃树,上面结满青绿的小桃子。还看到东一棵、西一棵开着和老家松树上一样的花、长着和老家松树上一样的松针的树,但它的树枝是白色光溜的。扫码一查那树叫白皮松。海南已经是夏日炎炎,这里还是春天的景象。

爷爷奶奶又回到湖边,在一块大石头上静坐了好一会儿,呆呆地看四座、六座的游船在水面转圈,看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看初长成的芦苇在风中轻轻地摇晃,看一只大的蚂蚁在石头上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 ...心里十分惬意。

休息够了后,爷爷奶奶从向曦门离开晋祠公园。在小街对面的古唐特色美食街入口处,看到“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对联。这是从李白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抠出的两句凑成的联,李白在诗中讲旧时自己在“贵义轻黄金”朋友的帮助下,过着琼杯绮食、弄水吹箫、携妓买醉的生活。这里用此作联,莫不是想告诉人们,既然到了古唐特色美食街,那就要像李白当年那样恣欢谑?

在晋祠公园向曦门外的一处小餐馆的墙上,看到“三碗四碟,溯百年老字号;一杯两盏,逢舌尖好味道”的对联,写在餐馆一面空白的侧墙中间,联说不上工倒也应景,所处的位置更是随便。只能说近朱者赤,就这样一间称得上简陋的小餐馆,因为在晋祠旁边,它的玻璃门上不方便贴春联,在餐馆的侧墙上也要风雅一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