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

作者:李广生

我工作单位的旁边有一所小学,在当地非常有名,不少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其好名声并非来自于这个好听的名字,而是得益于学校的高质量办学水平。学校倡导体验教育,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体验周”活动。“体验周”活动中,全校师生自主开展各项活动,表演、制作、发明、演讲等等,涉及多个领域,规模大小不一,但无不精彩纷呈。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堪称学校的“嘉年华”。

我曾和老校长有过一次交流,盛赞学校的体验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近十多年来,学校缺乏的不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理念指导下的、一以贯之的、老老实实的实践。校长办学和教师教学,都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切忌“随风起舞”。虽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但那是商业逻辑,教育和教育人,最好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总想着“飞”。记得我对老校长说:“教育的秘密,就藏在体验这两个字中,无体验则无教育。抓住了体验,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体验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很简单,体验能够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习的目的通俗点可以理解为学点真知识、长点真本领。之所以强调“真”是因为确实有“假知识”和“假本领”存在,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隐蔽性和有诱惑性,导致“以假乱真”情况出现。典型的假象是“高分低能”:你说他没学到知识吧却考了高分,你说他学到了本领吧却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反思我们的课堂,假探究、假合作、假质疑、假思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假作真时真亦假”,假学习现象的蔓延已经挤占了真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套路”,作文写套话,做题套公式,作业套答案……套着套着,便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真——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求真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成了一句空话。学真知识、长真本领,体验则是必由之路,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首先,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获得的知识,通常情况理解的不深入、记忆的不牢固、应用起来不灵活。这样的知识被称为“死知识”。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探索而不是直接记忆知识,能够让别人的知识和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事实上只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它才能记得久并用的熟,即所谓的“活学活用”。这就需要体验的加持。

其次,能力的获得更是离不开体验。能力通常不是表现为“说”而是表现为“做”,说出来的能力不能证明你有除了说之外的其他能力。正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才能形成并提到不断地提升。离开体验,能力就是花架子、纸上谈兵,看着好看而已。解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是一种能力,但这二者的培养,都离不开真实的体验。

再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很容易落入空洞的说教的误区。那些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就像很多教师说的那样,对于学生而言如同耳边风,或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暂时的、表面的,根本无法触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过于依赖说教,不但不会感动学生,反而会麻木学生,使他们产生对说教的“免疫”,或是使他们学会用表态应付说教。因此,体验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都与体验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依赖于体验。有体验的课堂,学习才能真实发生,学习真实发生,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增长真本领。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将围绕创造“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这是继“令人向往的课堂”讨论之后,从学习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思考。

1.到底什么是体验?从生活、商业、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维度探究体验的定义,从而提出我对体验的理解。

2.哪些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教学理念从哪里来?从课改之初的自主合作探究,到今天的项目式、跨学科、综合实践等,这些让教师们焦头烂额的教学理念,都与体验有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3.课堂的三大遗憾。要么没有身之行,要么没有心之思,要么没有情之动,课堂总要缺点什么,总是不能给人以完整的体验。

4. 感知体验:通过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

5. 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6. 实践体验:涉及思考、理解、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7. 情感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

8. 社会文化体验: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

9. 道德体验:涉及价值判断、道德决策和伦理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