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和物,这两个汉字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真相超出你的认知

 高行之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403篇原创文章

(总第406篇)

============================ 

忽然听到有人说,“心”与“物”是一组相对概念。

“心”与“物”真就像阴阳一样,是一组意思相对的概念吗?

如果您认为是,那么恭喜你!由于受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中文名称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西方哲学观点的影响,你已经成功地被误导了!你已经进入了一个认知的误区,以为是因为“心”与“物”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名称就应该代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哲学观点。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是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汉语词组被用来当作西方的两种完全对立的哲学观点的中文译名,所以才给中国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误以为“心”与“物”就像阴阳一样,是一组完全对立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事情的真相是: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原本是两种西方哲学观点materialismidealism的中文译名,不过,将后者翻译为“唯心主义”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因为idea的中文意思是观念、看法,所以,idealism 的中文意思准确地翻译应该是“观念主义”、“观念论”或者是“理想主义”。“观念”或“理想”虽然与“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根本不能等同于“心”,充其量,只是“心”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怎么能直接翻译为“心”呢?

就像将西方学科Psychology错误地翻译为“心理学”误导了中国人对汉语“心理”一词本意的理解一样,把idealism错误的翻译“唯心主义”,也完全篡改了中文里“心”与“物”的关系。

这是继“心理学”之后,我们发现的又一个被错误的中文翻译而篡改了中文原意,误导了全中国人的典型例子!

看起来,正在被错误的翻译逐渐了掏空中文本意的中国字或中国概念并非个例,这导致一些中国字或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在被相对应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所掏空并取代。

假如这种取代是取西方之精华而取代中国之糟粕,固然是一种进步,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很愿意接受,因为它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嘛!

但是,像“心理学”、“唯心主义”这类中文译名这样,不但并没有能够帮助中国文化概念有任何的实质性进步或提高,反而是使中国文化概念的内涵变小、变窄、降级,而且同时还直接篡改或掏空了这些概念的中国文化内涵,换成更为低级、狭隘的西方文化内涵的取代,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事实上的腐蚀、掏空和篡改,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了!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与“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查字典。

不过,很遗憾地告诉你:关于“物”字的解释,《说文》、《甲骨文字典》、《辞海》、《新华字典》等权威工具书都不能很好地自圆其说,所提供的证据都难以让人信服,并不符合史实。

好消息是,中国当代古文学专家、古玺印专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曾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的康殷先生(1926—1999),在《文字源流浅析》中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令人信服的解释。

康殷先生认为,“物”的造字本意为“以刀屠牛之状”,“刀旁边加碎点以示屠牛时牛血迸溅沾刀之意,因而相当于屠,或即刎字;在卜辞中也是屠意的动词”;同时,康殷先生还对《说文》以及后来包括郭沫若先生在内所作的解释作了分析,明确指出了其谬误之处。

不过,这还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为我们准确理解“物”字的本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打开了一扇窗,要确定“物”字的构字思路和逻辑,还需要根据其他信息来分析。

在《说文》中有两个意思相近且都与牛有直接关联的字,那就是“半”和“件”。但是,这两个字都不见于《甲骨文字典》,“半”字可见于《金文字典》。这说明,“半”字可能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件”字则出现更晚。这两个字的共同点是,《说文》对它们的解释中都有“牛大物,可分”的描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将牛、大物、屠牛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链中的关键环节。

当然,这仍然不够。

研究普遍认为,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但是,对此我们有个疑问:难道在铁器出现以前,比如使用石制农具的时候就不能使用耕牛了吗?要知道,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表示以刀屠牛的“物”字,并且在祭祀时使用牛作为献品了,这已经可以充分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跟牛的关系非常密切了。

尽管存在些许疑问,不过,这对于我们认识“物”字的造字本意、思路和逻辑并无大碍。

从史料记载中看,在跟人类关系密切的大型动物中,牛的体积、块头、重量仅次于大象,在用于祭祀的动物中属于最大的了。

《说文》解释:“物,物也。牛大物天地之于牵牛,故从牛。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意思是说,中国人对于天地之间万物和数的认识,是从牵牛开始的;又或者可以干脆说,中国人对于物和数的认识,就是从负责牵牛的人那里开始的!至于牵牛的人与养牛、杀牛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参考“司马”一词以及古代职业的家族世袭制来脑补一下

牛是当时可以用于祭祀且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可以代表身份或财富,大象虽然比牛还要大,但未见自西周以来有被用于祭祀的记载,故可排除在外——可用于祭祀,且是最大、最贵重的具有食用用途的动物,直到今天,牛肉仍然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之一。

正因为如此,按照周礼“立长不立幼”的基本原则,最大、最贵重的东西就可以作为该群体的代表。这就是“以刀屠牛之状”的“物”字可以表示万物的原因!

那么,“以刀屠牛之状”的“物”字,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

第一,“物”字之所以能代表万物,首先表明人们对该“物”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否则就不能将其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东西区分开来,也就不存在该“物”了。当把该“物”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的时候,它就是“一”。根据《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有了一就可以分成二,这就是《说文》在解释“半”和“件”时强调“可分”的逻辑基础,也与中国式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表明“以刀屠牛之状”的“象”中,蕴涵着万物所共有的特征。根据《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当我们把一个独立的“存在体”分成二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三。比如当说该“存在体”有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中”。这不正是中国式一二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必然结果吗?万物的出现,都是遵循这样的逻辑的,所以《道德经》才会说“三生万物”;所以《恒先》才会说“纷纷而多采物”。这也就是说,万物生成的“一二三”逻辑,正是万物所共有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中国则是从牵牛人那里最先总结提炼出来的。

简单直接地说就是:中国人从牵牛、屠牛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了人们认识万物的规律,因此就“以刀屠牛之状”这个“象”来表达运用这一规律而认识的万物,于是用心记叙万物的汉字“物”就诞生了。这就是“物”字的造字逻辑。

第三,象,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源于自发的人类思维的初级思维形式——西方心理学称之为“形象思维”,认为它是人类个体在六、七岁之前的主要思维方式——很显然,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这种思维方式,并因此主动运用了它,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有概念之基础的“象思维”。这是中国式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工具和基础。正是在“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诞生了《易经》,象,也就成了《易经》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从而奠定了中国式思维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象”,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所说的“形象思维”,它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类有共性的物的抽象,它没有具体的或固定的形或状,有的则完全无形无状。象,是中国古人类分析归纳推理的产物,用现代人的表达习惯可以称之为“主观存在体”。

《道德经》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就清楚地表明了,“道”也是物,“道”里有象也有物。

象,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每一个象形汉字都达到了某种象并由此确定其本义。

不过,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多次有组织的整理和统一,有的字形和字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无法看到其最初的模样或意思了。尽管如此,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有大量表达“象”的汉字,除了这里正讨论的“物”,还有“心”、“道”、“阴阳”、“经络”等都是。

另外,还有许多中国概念本意表达的是象,但现代已经不再使用了,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了,比如“中庸”的“中”是旋转的陀螺之象,而“庸”则是周天子乐队在最高规格的大型音乐会上演奏交响乐之象;中庸,也正是借助这两种象,才清晰地表达出了孔子所说的“至德”——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

第四,既然牛是当时最大、最贵重的具有食用用途的动物,当然也就必然与最高权力、最高身份、最高地位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然的社会现象。而与最高权力、最高身份、最高地位的联系,也就意味着“牵牛”这个群体具备极强的普及推广的能力。这就使得这些认识作为知识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可能,而且可以直接提供极为便利的传播条件。

由此可知,“天地之数起于牵牛”的意思是说,牵牛人是“物”和“数”的发现者、创造者和奠基者,并进而化成天下,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

到这里,“物”的造字思路、推理逻辑和本意也就彻底真相大白了!

总结一下就是:

物,以刀屠牛之状,古体在刀旁边加碎点,以示屠牛时牛血迸溅沾刀之意。本意是宰杀牛,表示屠、刎、割杀,引申为“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认识的存在体”,可以指有形有状的客观实在体,也可以指无形无状的象,即主观存在体。

那么,“心”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文化中,心,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概念之一,其本意是心脏,表示主宰人类个体的象,其地位和作用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psyche/mind/soul/spirit等,但又与这些西方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划等号。按照出土的竹简文献《人性论》的记载——上博简的研究者称之为“性情篇”,郭店楚简的研究者称为“性自命出”,龙心理研究团队称之为“人性论”——“君子身以为主心。”意思是说,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观世界的主宰者之象。

再结合字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按照《人性论》中的说法,心是中国古人“则物取之”而来,它是由以躯体为存在基础的三个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自我(古人已经分别命名)”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主观存在体,而非客观实在体,是由身心共同组成的自我之主。

懂得了“物”和“心”的字义,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

心,是物的一种;同时,物,又是由心所发现、提取出来,并命名、描述、直接或经过改造加工制造使(利)用的。

可见,客观实在的“物”也好,主观虚拟的“心”也罢,在中国文化中都是物;唯物也好,唯心也罢,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关于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心和物的存在形式分别为主观存在体和客观实在体,但心和物并不存在对立关系,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

看到了吧?对于“物”和“心”,与字词典上所解释的意思大相径庭,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

这才是汉字“心”和“物”的真相!

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您的认知?

文化自信,从真正认识中国字开始!

中国心理学,从对心和物这两个汉字的认识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