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南京做这些小生意,竟然实现了财务自由

 xiaosanj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要问有多少南京人吃过阜阳人卖的菜?还真不好说,上百万都有可能,哈哈哈……”在众彩市场这个占地3000亩的华东最大“菜篮子”、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起叶类蔬菜销量,阜阳籍菜贩刘彪如果自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安徽阜阳人的菜摊,福建漳州人的海鲜排挡,江西安义的五金门窗,陕西人的臊子面馆……从一些人到一群人,从一个乡镇到一个县,极具地域特色的外来小生意抢滩登陆南京,让这个自古便是“商家必争之地”的商业重镇变得热闹非凡。

商海江湖沉浮数十载,不少昔日小摊小贩成功逆袭。“昨天踩三轮,今天开路虎”,令人热血沸腾的传奇故事不断上演,一批批“后浪”涌入他们的队伍。




小炒货摊炒出网红品牌



连锁店开满全城

图片

孟令军和以他名字命名的炒货店。

南京人第一次吃孟令军炒货,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孟令军夫妻俩“窝”在新街口30平方米的小门面房里,用的还是木柴火、大铁锅,最传统的制作方式让整条街香飘四溢。

孟令军邳州市邹庄镇第一批外出炒货的领路人。1984年冬天,孟令军从镇信用合作社贷了300块钱,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上海虹口。一把铲子,一口铁锅,报纸一裹,两毛一包,挑个担子就上街叫卖了。3个月后,他带着“第一桶金”2000块钱回家,全家高高兴兴过了个丰年。

“贵贱不打工,大小当老板。”孟令军想把这个“小老板”一直当下去。而后,辗转泰州、扬州,继续走街串巷。直到1987年,大儿子出生,他想安定下来了。“南京离徐州近,又是省会,人多,生意好做。”

炉灶的热气,炒货的香气,一点点混合成了蒸蒸日上的烟火气。几年时间,孟令军在南京买了房、安了家。站稳脚跟后,他把亲戚、邻居都拉了过来,大家结伴“闯江湖”。帮他们租房,替他们进货,资金上需要扶持的就借钱,技术上需要调整的就传授。

先到者帮助后来者,自己人不跟自己人竞争,成了邳州炒货人约定俗成的“行规”。“抱”在一起,才会走得更远。孟令军从街边炒货店做到现代化流水线,30多家分店开遍南京城,江宁汤山有了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单日单店营业额五六千元。他的堂弟孟令华,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炒货王”。他算过,目前在南京卖炒货的邹庄人超过3000人,都是拖家带口来的。

“要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铁铲牢牢握紧。”二儿子孟德玉去年建议父亲对外招加盟店,把炒货版图继续做大。消息一出,来自合肥、杭州的加盟电话络绎不绝。“退居二线”的孟令军反复跟儿子讲,不要扩张太快,品质要有保障,一定要把牌子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月流水200万



“路边摊”炼成“蔬菜王”

图片

阜阳“蔬菜大王”刘彪。


一间六七平方米的玻璃棚小屋作办公室,周遭堆满了翠绿的蔬菜和保鲜用的冰块,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熟练地从卡车上搬卸蔬菜……这就是刘彪档口的日常工作环境。

刘彪堪称彪悍的人生从香港回归那年开启。“17岁到南京,最早是在科巷菜场路边摆摊卖菜。”父辈及同村很多人在杭州、南京卖菜,他上学时假期就跟着帮忙,脑瓜聪明的他一看就会。

阜阳人在南京卖菜,口音响彻大小菜场,数量不计其数,简直如“蚂蚁大军”。跟着同乡亲友,辗转于老城新区,刘彪的经验越来越足,给自己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只做叶菜这个“赛道”。“相较于根茎类蔬菜,叶菜利润更高,算是快速消费品。”菜场零售干了10年后,他决定往上游走,开始尝试做批发。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开着面包车到八卦洲、六合等地头一筐筐收菜,然后运到众彩市场分销,忙的时候要卖到晚上10点,一天只睡4个小时。

刘彪的“野心”是,要做就做最好最全。不管是道路结冰的数九寒天还是容易缺菜的三伏天,或者是春节等假期,他都尽全力保证叶菜品种应有尽有、优质优价。前几年,刘彪在八卦洲承包了400多亩菜地,成立南京彪之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自建基地自产自销。不再依靠地头菜贩,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目的就是最大化保证价格优势。

“光靠收购本地叶菜还远远不够,每天还要从常州、南通、上海、无锡等周边城市调配货源,遇到特殊季节,为了保证南京市民吃到丰富多样的蔬菜品种,也会从云南、广东等地空运货物。”凭借20多年经验,刘彪稳坐小办公室,只需要打几个电话,就能摸清楚周边城市最新行情。哪里便宜就买哪里,尽量熨平市场波动,在供应链里找到最优方案。

“南京人对像菊花脑、马兰头、苜蓿头等叶菜尤其偏爱,这些也是我这里的'流量爆款’。”刘彪透露,目前摊位日均销售量2万斤以上,月流水在200万元左右。摊位的6名工人都是老家招来的年轻人,月工资1万到1.2万,包吃包住。“是帮忙也是传帮带,这几年我这里出师的就有好几个。”

门槛不高、竞争激烈的菜场生意,如何做到长久、立于不败?在刘彪看来,“稳扎稳打”是他唯一的独门秘籍。“还是要专注一行,不敢骄傲。别人缺货我不能缺,任何时候咱都得保证南京人的'菜篮子’有菜吃。”




福建老板抱团跨界



做强“全球海鲜”

图片

福建漳州“全球海鲜”老板吴得福。


“本地带鱼大的50元一斤,小的35元一斤,两条一共收您82元,我这就给您切片。”建邺区月安生活广场三楼菜场“全球海鲜”摊位,满口福建口音的吴得福熟练地将带鱼处理完,双手递给一对老年顾客。

43岁的吴得福老家在福建漳州,从事海鲜批发和零售已有19年,闽南人相信“爱拼才会赢”。“做海鲜是批发市场所有行当里最苦的之一,常年在水里泡,死亡损耗又大,挣的都是辛苦钱。”吴得福从下关惠民桥市场干起,后来在众彩批发市场有了仓库。从吴得福所在商会看,在宁从事海鲜水产的小老板里漳州籍贯有上百人,福建籍则有上千人。

“这两年,高端餐饮、酒店等大客户业务萎缩明显,减少了50%以上。高端海鲜消费减少,贝类等中低端货自然就上来了。此消彼长,生意经营整体上还算平稳。”吴得福和同行们依旧乐观。不过,这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开餐饮店的斗志——多次尝试开店失败后,他逐渐找到了新方向,那就是做平价海鲜。

今年他投资2000多万,布局南京首个平价海鲜带客料理店。“这种模式既可以售卖,也可以在店内加工,仅收取少量加工费,主打一个好吃不贵。”吴得福说,这个月锁金村首店即将装修,同时河西一家3000平方米的新店也将确定选址。 




“创二代”接班



续写父辈传奇

图片

江西安义“创二代”、珙桐门窗平台创始人陈茂飞。




奉行“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不只有徐州炒货老板、阜阳“蔬菜大王”和福建海鲜大咖。在南京家居建材行业,来自“中国门窗之乡”江西安义的老板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跳不开的“现象级”话题。

业内流传一句话,“有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地方,就有江西人”。几年前的高峰期,有一两万江西人在宁从事这项生意,几乎垄断整个市场。从木结构到铝合金,他们参与并见证着中国家装住宅门窗的变迁史,千家万户南京人家里的门窗都经由他们之手。

江西省安义县有近20万人在各地从事铝型材及门窗产业,掌握着全国铝型材及门窗销售市场的近70%份额。江西毗邻江苏,从安义北上到九江,沿江而下第一个大城市就是南京。改革开放之初,凭借天时地利,南京成为大批安义人出门打拼的首选落脚地。


图片

安义门窗“创一代”杨名智。


1993年,24岁的“创一代”杨名智怀揣“家里给弟弟娶媳妇的2300元”来到南京,下了中巴车第一件事就是找老乡。创业初,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少老南京还记得这样一幕:老城南的临街屋檐下,安义人摆一个写着'加工门窗’的小牌子就地营业;白天干完活,晚上三四个人就贴在屋檐下打地铺。”杨名智从打零工、零售个体户干起,逐渐向产业中上游发展,开始做起批发、铝型材加工。今年56岁的他已有了孙子,家人都落户南京,在江宁等多地开有工厂,在业内颇具实力。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创二代”接班,带来新活力。 “安义人只懂一点,就是做精品,好东西永远不过时。”南京市安义商会会长黄国海说,现在南京从事门窗行业的安义人,至少在3000人以上,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年轻人已开始接班。如今,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的发展正为行业带来转型升级机遇,“以一条玻璃产线为例,以往清洗、钢化、裁切、磨边等要20个人,现在自动化设备只要4个人就能搞定。”


无论做门窗,还是卖菜卖鱼卖瓜子,不起眼的小生意却是真正靠得住的“门路”,再加上“吃得天下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改命转运”,才有今天的城市模样。


素材来源 | 南京观察

封图来源 | 十分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