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豆是夏季的“祛湿第一豆”,从现在到三伏,煮粥食用,大有益处~

 txw40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俗话说“夏吃豆,胜吃肉”。

的确,夏季有这样一种豆子,它具有健脾、化湿、消暑、养胃、益气等多重功效,对于湿气缠身的现代人群,再合适不过!
图片

从现在到三伏
常吃扁豆扫清湿气
白扁豆被称为“祛湿第一豆”,也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

《本草纲目》中记载:
“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
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

其性味平和,不像赤小豆、薏苡仁那样寒凉,祛湿同时不会伤害脾胃,对于虚寒体质的人以及脾胃娇嫩的孩子来说,也可以使用它来祛除湿邪。

此外,夏天吃白扁豆,还能收获以下好处:

✦止呕止泻:白扁豆可用于治疗夏季暑湿引起的呕吐、胸闷等症,还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长期不成型的患者。对于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肠胃炎也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清肝明目:白扁豆还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体虚肝火旺的人群。

✦抗菌强体:现代医学发现,白扁豆中含有一些活性水溶性物质,这些物质能抑制人体内病毒的生长,帮助预防多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辅助降糖:白扁豆中含有的淀粉酶能抑制人体对糖分的吸收,并加快体内糖分的代谢和分解,起到辅助降糖的功效。



图片

白扁豆怎么吃
才能美味又祛湿
香薷饮
材料:白扁豆5克,厚朴5克,香薷10克。
做法:白扁豆小火炒黄后捣碎,香薷、厚朴用剪刀剪碎,将它们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盖焖泡1小时后代茶饮即可。
功效:香薷饮出自宋代医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适合夏季湿气重、中暑、发热、全身困乏的人饮用。
注意:香薷饮只适合暑湿重的夏季,不宜长期饮用。
白扁豆杂粮粥
材料:白扁豆200克,山药、莲子、薏苡仁、赤小豆、粳米适量。
做法:提前将白扁豆和杂粮发泡开,山药切成小段,先将耐煮的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莲子温水入锅,小火熬煮,待豆米开花再入粳米慢熬,汤汁稍浓时加入山药段,煮至浓稠时熄火,再煨一会皆可盛食。

图片
功效:此粥可益气宽中、健脾祛湿,对脾虚兼湿、食少便溏之人大有裨益,对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等症也有益处。
白扁豆瘦肉汤
材料:白扁豆5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功效:健脾化湿。用于小儿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暑湿泻下等症。

做法:猪瘦肉洗净,用开水稍烫去血腥味,切成细末,然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再加入白扁豆,用文火炖1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白扁豆如何
安全食用
煮熟才能吃
白扁豆含有的凝集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加热煮熟后可消除,所以吃白扁豆一定要彻底煮熟。
一天食用50克以内
和别的豆类一样,白扁豆吃多了也会导致胀气。一般来说,白扁豆的每日食用量以不超过50克为宜。
高尿酸者不宜吃

白扁豆中嘌呤含量比较高,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祛湿如何
更进一步
双管齐下湿气拜拜

我们常常讲“脾虚生湿”、“水湿困脾”,可见,湿气和脾胃,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关系。湿困脾导致脾虚,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变差,水湿又生,恶性循环。

不少朋友也在疑惑:各种祛湿的东西也吃了不少,为什么感觉湿气永远除不尽,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卷土重来”呢?

这就是忽视了一个祛湿时必不可少的关键——健脾。可以想象我们身体内有一台“机器”,会将吸收的水液运化输布至身体各个部位。然而如果进入体内的水湿过多,或者不好好保养,“机器”就很容易生锈,超负荷工作,失去动力。

脾,就是体内的这台“机器”,脾虚,水湿就会停滞积聚在体内,出现湿气重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祛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修好这台“机器”,补足动力,做好“祛湿+健脾”,湿气就不会反复困扰我们了!


药食同源组方
温和补脾祛湿
一谈到祛湿补脾,我不说,大家也能道出一些中药食材:比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这些,可是不懂辩证,不懂配伍,搭配出来的祛湿茶饮可能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邓老,邓铁涛,是国医大师,广东名医之一,大家对他的名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特别善用五指毛桃进行搭配调理脾虚湿气重的问题。

在翻阅了邓老多个祛湿方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配方整合,制成汉方离湿茶,使这个茶方的口感更加醇香。

图片
以下为离湿茶的组成:五指毛桃、茯苓、薏苡仁、赤小豆、芡实、陈皮、苦荞、栀子,这是一个温和的调理方,大部分人有寒湿、湿热症状的人都可以用。

方子着重祛中焦的湿气,还照顾了下焦,适合寒热夹杂的湿气:身体疲倦沉重,有口气,总睡没精神,不爱吃饭,手脚长小泡泡,腹胀,大便黏腻,白带增多,头发油等。

图片

五指毛桃可能北方的朋友有些陌生,但是南方地区,尤其是热衷煲汤文化的广东朋友,一定再熟悉不过了。

五指毛桃有“广东人参”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最擅长运用甘温的五指毛桃,治疗脾虚、湿重、气虚、肝病等症状,甚至挽救了不少危难重症。

五指毛桃还有“南芪”的别名。中医认为,五指毛桃具有与黄芪类似的补气力,在临床上虽不如黄芪补力大,但却没有黄芪的燥性,性味也更温和,更补得进去,尤其适合虚不受补的人群食用。

图片

茯苓可以说是靠着健脾祛湿在中医界扬名立万的。有茯苓生长的地方,周围的土壤会相对干燥一些,因为它能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茯苓入药自然可以祛湿,可以把体内水湿吸附过来,不伤正气。同时茯苓利小便,让小便通畅,从而把水湿带出去。茯苓除脏腑湿气,所以像是脾虚湿重、水肿、痰湿肥胖的人都非常合适。

薏苡仁和赤小豆也是祛湿的明星组合,是可以帮助脾胃把讨厌的水湿利出去。早年在很多商家的大肆宣传下,很多人的祛湿之路可能就从它两开始的。

不过,薏苡仁微寒,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直接用会越调越湿,越调越寒。炒薏苡仁就好多了,不过为了过多追求温性从而改变了药物的原本属性本身也是一种极端的做法,现在普遍的做法一般是低温烘焙,尽量追求平和,反而会比较受脾胃欢迎。

赤小豆与薏米不同,它偏温一些,可以帮助去除心肺的湿气。赤小豆养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图片

芡实补中益气,补脾止泄。它有两个特点,一来,它虽然长在水里,但丝毫不会生寒助湿;二来,它长得圆滚滚的,圆,在中医里头是饱满之象。前面提到脾胃属土,土地是最需要饱满,最不能贫瘠的,是滋养万物的基础。

陈皮不仅是祛湿,它是燥湿,行力道比较大。补而不壅滞则靠它。有了气的推动,把这些补益的精华流通起来,痰湿更不容易堆积。湿浊垃圾更容易排出去了。

栀子、苦荞具有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不过这两味药材是经过炒制的,毕竟略寒一点,浅闻有微微的焦香,而香味又是入脾的。

好原料经得起消费者检验,所以我们的产品不会研磨粉末来掩人耳目,而是大大方方的把原料露出来,拿出来一眼就能分辨出多种配料,颗颗清晰可见,同时产品坚持零添加原则,0香精0色素0防腐剂,可以放心饮用。

图片

一盒有20袋。这么一袋,就有8g!普通产品的一小袋,一般只有2-4g!我们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还做到了加量不加价!

图片

还有一个细节也能看出原料的优质:喝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款茶,经得住反复冲泡,我自己喝的时候泡了4次,还有味道!

图片

相比于直接饮用中药,食补茶饮更加方便简单,不会把自己弄的满身满嘴都是苦药味。相反,这个喝完嘴里会有淡淡的草本香气,跟别人讲话也不会那么尴尬。

早上在家或在办公室放一包到茶杯中,用热开水冲泡一下就可以。有条件的话,烹煮的效果会更好。一天建议用到两袋也就足够了,至于使用周期,建议可以喝到出夏,毕竟这个阶段的湿气是比较旺盛的。

图片

养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四时变化,中医认为,养生先健脾,健脾必祛湿。离湿茶可以有效去除体内湿气,湿气重的时候每天喝上几杯,帮助水湿代谢,让体内更干净,各种小毛病通通赶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