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见证】冠盖满京华 文章甲天下——第114期精读沙龙成功举办

 ha888cz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冠盖满京华 文章甲天下

——第114期精读沙龙成功举办

图片

    2024年5月12日下午,由目耕缘读书会淮安城市公交分会承办的第114期精读沙龙在目耕缘书院(淮安绿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举行。本次沙龙聚焦“有所法而后能 有所变而后大——共读杨怀志《桐城文派概论》”主题,50余名书友现场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氛围浓厚,一起领略了桐城派的历史契会、时代适变和文化魅力。淮安城市公交分会会员花晓童担任现场主持。

图片

     活动伊始,一段视频带领现场书友走进了桐城,走进了桐城历史文化。随后,大家围绕杨怀志《桐城文派概论》一书,各抒己见。

图片    

     钱万平书友认为一个文学流派,影响了文坛二百余年之久,至今尚有遗响余韵,是中国知识界一个罕见的奇迹。顺应时代发展、纠正不良习俗、倡导雅洁之风、主张言之有物,这些都是桐城派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作为目耕缘人,应当奋力占据思想的高峰,努力重建济世的斯文,为实现目耕缘的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陈志国书友认为桐城派是初访中华文化的小书屋,《桐城文派概论》为我们邂逅桐城派提供了一条完美的通幽小径。该书作者杨怀志以一名桐城普通人的感知,向我们介绍他引以为豪的桐城派,使读者感觉身虽未赴桐城,但桐城气息已扑面而来。精读此书可以初探桐城派的传承脉络,为进一步研习桐城派奠定基础。

图片

      刘华明书友聚焦桐城派“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的历史地理因素。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促使师法自然、雅洁脱俗文风的形成。序言中汉学家戴廷杰和龙巴尔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实地走访的重要性,期待目耕缘读书会像组织书友去泰州实地考察泰州学派一样,再来一次桐城之行。

图片

     刘瑶书友认为桐城文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形成和发展与地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片

      王永焕书认为桐城派的产生是适应清政府文化政策和清代学风转变的结果,得益于它对清代学术思想成果的吸纳,主要体现在由空谈变为务实、由独尊一家变为兼长相济、由尊古从古变为创新求变。在肯定桐城派进步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桐城派对封建统治的屈从性、妥协性。

图片

      张景春书友认为桐城派的产生和传承固然有诸多原因,但重视书院讲学、编纂古文选本、传承古文法则、极力培养人才是桐城文派成功的主要原因。桐城文人通过读书、教书和著书,将桐城文派的“流风余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由点及面,由独木繁衍成树林,终于使得桐城文派成为盛极一时的全国性文派。

图片

      吉长虹书认为共读《桐城文派概论》,可以了解桐城人“以能文章名于时,殆四百年而未有绝”的地域文化,可以学习桐城文派的先驱者、奠基者、拓展者、集大成者、传播者、中兴者们独到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愿目耕缘书友在“读四圣、学两派、融中西”中,在淮安大地上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图片

      朱敏书友认为《桐城文派概论》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桐城文派的重要著作,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桐城散文的独特韵味,更对清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有了全新认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将带着这份领悟,去探寻更多文学背后的故事,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图片

     董萍书友觉得桐城文派能够在康熙年间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形成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散文流派,绵延两百余年而未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书院的基地作用。学文用白,语文自荣,传统文化浸润在现代教育中,这对我们的借鉴意义甚是深远。

 图片

孔德香书友先是动情追忆了自己与桐城的童年往事,继而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阅读本书时的感受:千年文都桐城“郁之久、积之厚、发之畅”的文化奇观,桐城先贤“捐其近名之心、去其欲速之见”的养气功夫,随着书本一页页的翻阅而由衷仰望,揭橥桐城派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文以载道、因时而变、薪火相传的内在机理。

图片

桐城文派为什么能搅动整个中国?为什么能主宰天下文章二百余年?刘冰书友认为在于桐城派打通了“三统”:学统、道统、政统。桐城派的学统传承,关键在书院讲学。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产生了一大批继承者。桐城派所确立的道统是继承程朱理学,顺应了时代。桐城派的传承有明确的师承,虽然也在清代中期面临着式微的趋势,却因为政统的影响,产生了在政坛上有一大批影响力的人物,使得桐城派的影响更为扩大。
图片     何海民书友用“代有传人、理论实践、创新求变”概括了桐城派持续时间最长、流行地域最广、拥有作家人数最多的原因。桐城踏实而从容的前进步点,不断叩击着崭新的梦想。桐城文化中蕴含的忠诚务实的报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独树一帜的创新风格,仍是我们的工作指南和学习灯塔。

图片

     张悦书友坦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学生常常苦恼于写不出好的文章。《桐城文派概论》一书给出了答案:曾国藩强调“写文章要有真感情,反对雕饰字句,反对无病呻吟”。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永远是质朴的,就像桐城文派倡导的文风一样。当学生行文时所抒发都是真情实感,便必然再无头疼作文之意。

图片

       高文动书友认为桐城派文人整体上树立了“心忧天下,知行合一,关心时局,体恤民间疾苦,践行人间正道,恪尽做人本分,出世则廉洁清正、一心为民,入世则潜心学问、授徒游学”的文人形象。桐城派让人对古文有了重新认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瑰宝。桐城文派的文法,对今天为文撰书具有极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张世勋、安俊、杨红星等书友虽然未能到场,但其书评由他人代读,同样闪烁出他们对桐城派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
(目耕缘读书会淮安城市公交分会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