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心爽口品“滋味”——《陈永灿说:诗词里的本草滋味》评介

 循天园 2024-05-16 发布于广西

三年前,笔者曾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陈永灿教授主编的一套“经典文化与本草食养全民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写过书评,对这套选题明确、文字优美、设计优雅的读本还记忆在心。最近,我又收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陈永灿说:诗词里的本草滋味》(以下简称《滋味》)一书。陈永灿告诉我,这两套书是“子母篇”。《读本》是母,是从经典诗词涉及到的药膳、药茶、药酒、药粥、补汤、药点等广义的文化层面立论的,表现的是诗歌与健康养生的联系;《滋味》是子,是从《读本》中提炼出的能体现大众生活实际需求的养生方法,是陈永灿弟子王恒苍与学术团队的其他成员的专题研究成果。

《滋味》一书的特点很多,愚以为,以下五点是比较突出的:

一是由古诗托底,引读者趣味阅读。以诗说药,为中药增添文化色彩。《滋味》一书,以古诗词为背景,每药一诗,说药之形态,道药之奥妙,摆药之功过,颂药之贡献,将药物之滋味浸透于诗歌,把诗之文化布洒在药物之上,把诗与药揉和成特色文化。“仙客饵赤箭,其根乃天麻。延年不复老,飞身混烟霞”(宋·沈辽《谢履道天麻》),写出了天麻轻身延年的功效,令人未见其物已飘飘欲仙;“寂淡花无色,虚凉药有神。烦心侵冰雪,眩目失埃尘”(宋·彭汝砺《薄荷》),表达了薄荷清心消眩的作用,叫人未嗅其味已浑然入醉;“服食治目眚,吾将采掇之,不须更买药,园丁是医师”(明代吴宽《决明》),描述了决明子治疗目疾的良好效果,使人未用其药已眼亮神爽。每首诗中都有一段故事,每个故事都连着中药的百草园。想了解把人世七情揉入中药五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滋味》一书正是在说这些趣味之事。

二是按药名立篇,使全书纲举目张。《滋味》一书选入的50种药材,都是读者比较熟悉的中药。补益正气的人参、黄芪,滋阴养液的黄精、石斛,活血化瘀的当归、红花,补肾益精的肉苁蓉、覆盆子,清咽利肺的桔梗,疏肝明目的菊花,清热祛邪的金银花,都从药房走进了厨房,诠释了中医学强调的“养生多论食补”(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善治病者,不如善治食”(宋·陈直《养老寿亲书》)的先进理念,也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能食不药”的疾病防治原则。“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传承和推进食疗,是人类回归自然、物为人用健康思路前移的表现,是中医学的伟大创举。

三是以膳食为用,让药膳服务生活。膳食多样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粹,药膳使各种膳食的形式更显得五彩缤纷,或者说为中国食谱锦上添花。在《滋味》一书中,围绕50种食药物质列举出的药膳就有200种:有属于主餐的薏米手擀面、莲子山药饭、茯苓包子,有属于荤菜的人参炖精肉、黄精肘子,有属于素食的桔梗凉拌菜、玫瑰黄金豆腐、百合炒西芹,有属于糕点的桑葚鸡蛋糕、茯苓薄饼、芡实芝麻饼,有属于粥类的陈皮瘦肉粥、益智仁芡实粥、赤豆桂花粥,有属于汤类的石斛老鸭汤、白芷花胶汤,有属于酒茶类的决明子山楂茶、紫苏乌龙茶、枣仁安神酒等。这些药膳异曲同工、各显千秋,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传统的信仰与文脉,表达着国人的智慧。

四是设养生解读,展中药文化精华。如何进行科学养生,是解决民众养生认识的首要问题。不少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宣传,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东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中医药的基本特质,把简单的养生问题说繁了、说杂了、说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真正的中医人要潜下心来,做点实实在在的真学问,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滋味》一书,立足于中国文化之根、中医科学之本,在守护中医药文化本真的同时,注意传统内容与现代表现手法的结合,把“药食同源”的文化内涵、历史精髓、科学机制、实践结晶、生活体验、现代时尚,系统、实事求是地介绍给读者,让他们听到真中医的权威声音、学到真养生的科学手段,传播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体现出的是中医人应有的良心和行动。

五是有名家点评,传大家学术思想。画龙点睛,是对某一事物要害处的关键性表述,不是任意的、随意的即兴,而是思维清晰、认知深刻、表达准确、直指要害的大家行为。点评,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工作,是《滋味》一书的亮点之一。陈永灿作为本书的主审和主编,当之无愧地担任了这个角色。他的点评文字不长,却句句都是紧扣主题、冲着要害处来的。说药食机制,是从食疗的角度切入的,如“人参对人的五脏均有滋补的作用,还能够使人变得聪明,提高智力”;说药理作用,是侧重从养生的目标出发的,如“黄精是中老年人较为理想的补养之品。因为中老年人不仅阳气较弱,而且阴液多有不足”;说药膳营养,是强调药与食在结合中产生的合力,如“人们常用肉苁蓉和羊肉、羊肾等搭配做羹煲汤,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有着很好的增力解乏作用,可谓一举双得”;说食法宜忌,是立足于让操作者避开误区的,如“杏仁入膳,一般取甜杏仁;若用苦杏仁,因其有小毒,一次食用量不可超过6克”。

以上五点,为笔者读书所得,不知把这本耐读、耐看、耐想、耐品味之书的滋味说出了几分。而要品出《滋味》中的真“滋味”,真正的发言权在读者那里。(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