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效方乌梅山楂饮治息肉 息肉多指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 一、乌梅山楂饮 [组成]乌梅20g,生山楂20g,鳖甲先煎15g,炮山甲粉冲服4g(土鳖虫10g代),皂角刺20g,薏苡仁30g。 [煎服法]鳖甲先煎15分钟,其余水煎25分钟,每剂煎3遍,混匀,饭前温服,每日3次。 [加减] [功效]软坚散结,化痰活血。 [主治]胆囊息肉,胃息肉,结肠、直肠息肉。 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 2020 年穿山甲不再入药,为保证本书处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 2020 年前的病例,仍在处方中保留了穿山甲这味药。2020 年后的病例未再使用穿山甲,均用土鳖虫替代。以此说明,敬请读者知晓。 [方解]乌梅味酸而涩,有蚀疮祛腐之效,属攻不伤正补而不滞之品。《神农本草经》载其可“去青黑痣,蚀恶肉”。《本草求真》曰:“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于死肌、恶肉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杨教授以乌梅为君药,一般20g起用,多则30~50g。臣以生山楂味酸甘,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善消化各种肉类积食;鳖甲软坚散结,《本经》记载: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核)、恶肉;穿山甲活血通络散结,通行十二经脉。佐以皂角刺,辛温,皂角刺亦能软坚散结,可消痈脱毒,搜风通络,化痰散结,《药鉴》云:“主治诸般肿毒恶疮,能引诸品直至溃处……且能通气导痰,又敷肿即除”;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入肺、脾、肝、胃、大肠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解蠡”,擅长健脾渗湿,重用更能软坚散结消癥。全方最大的配伍特色在于散收配伍,生山楂、乌梅为收,鳖甲、炮山甲、皂角刺、薏苡仁为散,对于痰瘀留结之息肉,用药一收一散,散收并用,恰中息肉之病机。 二、病案举例 病例1:傅某,女,68岁,2016年4月23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自觉右胁肋时有胀痛,于某医院腹部B超显示,胆囊壁有多处隆起,最大者0.3cm×0.4cm,诊断为胆囊息肉。刻诊:右胁肋、胃脘时有胀痛,呃逆,口干,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 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肝郁气滞,瘀血内结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乌梅山楂饮加减。 药用:乌梅20g,生山楂20g,鳖甲(先煎)20g,炮山甲粉(冲服)4g,皂角刺20g,薏苡仁30g,木香(后下)10g,香附20g,郁金20g,延胡索20g。 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二诊:5月2日,药后脘胁疼痛、呃逆消失,口干减轻。上方去木香、香附、延胡索、郁金,续进15剂。 三诊:5月25日,服完20剂,历时1个月,已无症状,复查腹部超声示:胆囊壁不光滑,息肉消失。嘱其饮食清淡,忌辛辣燥火,少食肥甘厚味之品。随访5年未复发。 病例2:陈某,女,36岁,2017年2月14日初诊。 因发现胆囊息肉5天就诊。腹部彩超示:重度脂肪肝,胆囊多发息肉,最大者直径为1.6mm。血脂三项均高。刻下症见:右胁胀满不适,口干苦,喜食肥甘厚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气滞血瘀痰浊互结证。 治法:化痰降脂,升清降浊。 处方:乌梅山楂饮化裁。 药用:生山楂30g,乌梅20g,郁金20g,皂角刺20g,薏苡仁30g,鳖甲粉(冲服)12g,炮山甲粉(冲服)4g,天花粉15g,泽泻15g,制首乌30g,决明子15g,甘草6g。1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 二诊:3月10日,患者所有症状消失,彩超示胆囊息肉2个,最大者1.0mm,效不更方。因患者外出不便,后连续服用20剂散剂。 三诊:5月15日,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彩超未见胆囊息肉。 本文摘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效验真传 杨德全特效验方49首》 主编:杨德全 李勇华 杨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