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第一辆电车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便利和乐趣,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绝不会再选这3种电车。 没错,虽然电车有很多优点,但某些类型并不那么完美,甚至会带来不少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些想法和经历,或许能给你启示。 第一,就是可能不会再选混动/增程汽车。虽然可油可电看起来很完美,保留了电车的优势,同时弥补了无法跑长途的缺点,但实话实说,有得必有失。 也正因为如此,它出现了新的问题——短途变得焦虑起来了。 毕竟,这类车型的纯电续航较少,往往跑个100-150公里,就必须去充电了。 按这个里程数来看,如果没有家用充电桩,真的很不方便。 即便有家充,一旦开始烧油,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服务区的纯电车型充电少,而混动/增程车型充电多的缘故。 特别是考虑到半固态电池即将推出,纯电车型的续航也将达到1000公里——面对这样的数据,感觉真的没必要买增程/混动汽车了。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样反而突显了增程/混动的优势。 毕竟,真到那个时候,这类车型的纯电续航也会水涨船高。 理论上看没错,但问题是:电池能升级,电气架构却难以升级。 在成本和空间的限制下,如果混动/增程汽车的电气架构不向800V发展,充电速度依旧不变,给大电池的结果就是,充电2小时,续航500公里。 怎么看,意义都不太大。 第二,就是不会买没有全域800V的电车。可能很多人不理解,800V不就是充电快点吗?全域800V又是什么? 其实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首先要明确,最早采用800V技术的是保时捷Taycan,虽然顶着800V高压的名号,但很可惜,并不是所有电器元件都使用了800V。 比如,它的空调压缩机使用的就是400V电压,需要DCDC转换器,在800V和400V之间进行转换。 市面上的很多车型也是如此:以2023款阿维塔12为例,它没有碳化硅电机,电机还是圆线,电池充电倍率只有2.2C,只优化了充电电压(涉及充电的元器件为800V)。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辆车充电快,但电耗管理一般。 全域800V就不同了,它要求三电、空调压缩机、DCDC(直流变压器)、OBC(车载充电机)等高压系统部件,全部使用碳化硅,最大电压也要超过800V。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一方面,全域800V架构对比主流的400V架构,能降低约10%的电耗。 毕竟,热损耗变少了,导通效率也变高了。 另一方面,车辆的稳定性也更高了。 基于这样的电气架构,相关部件的发热量会随之降低。因此,永磁体和各类绝缘材料的寿命,也会随之延长。 最后,充电速度也会更快。 比如,采用全域800V的纯电汽车,充电倍率能达到5C,最快12分钟就能续航500公里——是普通800V的1-2倍。 第三,就是不买搭载了普通电池的汽车。说直白点,就是一步到位,选择半固态电池或纯固态电池的汽车。 这不完全是因为续航里程的原因,毕竟,最近宁德时代公布的神行电池Plus,也突破了1000公里的续航,并不比清陶或卫蓝的半固态电池差。 但抛开续航不谈,其他方面的差距就很明显了。 比如耐低温性,半固态电池更好。 最近就有博主实测,在海拔5100米、零下11度的地方,堵车12小时跑了270公里,半固态电池还有60%的电量,基本无感。 这要换成铁锂电池或三元锂电池,会是什么结果,其实都不用说了。 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更高,而且不是高一点点。 因为相较于传统电池,半固态电池采用的是固态电解质或混合电解质。 正因为如此,内部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产生短路,热失控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极端情况下的自燃概率也几乎为零了。 这可不是夸张,大家抽空可以看看网上的测试,在重击和穿刺的情况下,半固态电池都不会冒烟。 可想而知,其安全性有多高。 因此,下一辆车我一定会选择,搭载半固态或纯固态电池的汽车。 说了这么多,最后,回到话题的开头,可能很多人依旧认为,这些没啥用,要着眼于现实。 听着似乎合情合理,但更现实的问题是:一辆车至少要用5-6年的时间,期间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进步,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是希望,自己的车1-2年就被淘汰了,还是希望5-6年都不过时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
来自: 一叶知秋6012 > 《长安奔奔E-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