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3:书法也疯狂

 丹儀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陈根远和杨烨合著的《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件国宝级文物是张旭的《断千字文》。

西安碑林博物馆真的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书法大家的作品,而且各种字体都有,像篆书、隶书、瘦金体就不用说了,连我们今天常用的宋体都有,当然与这些字体相比,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草书,今天我们要聊的《断千字文》其实就是一个草书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草书其实有四个半“大家”,前四位就是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和张旭,最后半位就是怀素,这个《断千字文》的作者就是张旭,但是《千字文》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怀素其实也写过《千字文》,然后碑林的工作人员就特别贴心,他们把怀素写的《千字文》直接就放到张旭的《断千字文》旁边了,好像是让我们这些游客对比着看,看看谁写得好,不过说实话,你要问我张旭和怀素谁写得好,我真的说不出来,因为我都看不懂。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千字文》为什么那么有名?以至于让张旭和怀素都愿意留下关于《千字文》的作品呢?

第二,张旭的这个作品为什么叫《断千字文》呢?

我们先来解答第二个问题,其实你只要去过现场,你应该就能知道答案,因为它真的是断的,它是有六块,当然这六块的内容其实只是《千字文》的一部分了,而且一开始其实也不是断的,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断裂成了六块。

我们再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千字文》现在已经成为小朋友的启蒙读物了,和《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三百千”,那《千字文》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了,这个萧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信佛教的皇帝了,而且他还特别会养生,所以他最后活了86岁,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他的寿命仅次于活了89岁的乾隆,当然原本他是有希望超过乾隆的,因为与寿终正寝的乾隆相比,萧衍其实是非正常死亡,他是死于当时的一场叛乱,当然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这个萧衍特别重视教育,而且他还是王羲之的粉丝,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在萧衍生活的时代,他作为皇帝其实还是有不少王羲之的真迹的,所以他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一开始他找了一个叫殷铁石的大臣,让他从王羲之的字中找一千个字让自己的孩子学,但由于这些字彼此之间也没啥关联,所以孩子们根本就记不住,萧衍就特别苦恼。

结果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周兴嗣,他可不是一般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有特异功能,他是一个记忆力超凡并且才思敏捷的人,搁我们今天绝对能上《最强大脑》,所以萧衍找到他之后,就给了他一个任务,还是从王羲之的字中选一千个字,但这次就不是随便选了,而是你要把选出来的一千个字按照押韵的规律以及语义,四字一句组合在一起,这一下可以说难度飙升,也就是说你要在限定的字中凑成一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必须要有逻辑,要读得通,还得是四字一句,还必须刚好一千个字,这简直就不是人能完成的任务啊!但是你知道周兴嗣用了多久就完成了这个任务吗?

要不咋说他有特异功能呢,他竟然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搞定了,他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把中国的天文历史地理事无巨细地都给写出来了,这样的一个佳作,再加上还是集的王羲之的字,就使得《千字文》一下就火了,所以像怀素、张旭这样的草书大家选择写《千字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还真的就是张旭的这个《断千字文》,它有多火呢?它直接火到了国外。

2010年的时候,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在西安碑林拍《断千字文》的纪录片,他们的主持人、也是知名女星朝仓亚纪就特别提到,日本的很多假名都能直接在张旭的这个《断千字文》中找到一模一样的书法姿势。

所以啊,我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看懂这些碑上的每一个字,有些作品就算我们看不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它的美,而且能够放在这里的碑石其实也都有它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也能加深我们对这块碑石的理解。

说到这里,张旭的《断千字文》我们就聊完了,下期节目我们来聊聊李寿的三件套,下期见!

本期书单: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陈根远,杨烨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