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2:千古一相的大手笔

 丹儀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陈根远和杨烨合著的《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件国宝级文物是《峄山碑》,也叫《峄山刻石》。

说起这块碑,我们就得回到秦朝了,我们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自称始皇帝,但我们需要明白,在那个年代,虽然秦国表面上统一了,但面对这么大的国土,其实要想让天下人都认可秦始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东边那些离陕西比较远的省份,虽说秦始皇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立郡县等等,但显然还是不够的。

所以秦始皇决定,他要东巡,让东边所有的人都看到他,知道他才是天下唯一的皇帝,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他的统治,与此同时,他需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作出了多么大的功绩,所以他在东巡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功德刻在了石头上,当时有7个刻石,但非常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各种天灾人祸,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残石,其中《泰山刻石》仅存“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眛死”三字残泐(lè,石头依纹理裂开),故又称“泰山十字”,现在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内。至于《琅琊石刻》,现在只剩下12行半,84字,而且还特别模糊,现在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而我们今天说的《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东巡的时候在山东邹县刻的,内容就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这个峄山又叫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所以孟子不是说嘛:“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的东山就是峄山。

这个《峄山刻石》就是当时秦朝的丞相李斯写的,李斯可不仅仅是政治家,他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但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峄山,把《峄山碑》给推倒了,但因为李斯的小篆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弄得当地官民疲于奔命,迎来送往,最后他们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把这块碑给焚毁了,但因为这个碑之前已经被很多人拓过,所以后来就有好几种重刻本,而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展出的这个就是现存最早、最好、影响最大的版本,也就是长安本。

《峄山碑》的内容其实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专门歌颂秦始皇的,四字一句,三句一韵,第二部分就有意思了,是秦二世的时候刻的,进一步确认第一部分是记载秦始皇的功绩,而不是后代其他秦代帝王的功绩,当时秦二世觉得,秦朝会一直存在下去,后面皇帝多了去了,如果他不声明第一部分是歌颂秦始皇的,那几代之后,可能后面的人都不知道这些功绩是秦始皇的了,他就是不想让后代的大秦子孙混淆,当然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因为三年之后,大秦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第三部分是郑文宝的题记,郑文宝是谁呢?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先得认识另一个人,他叫徐铉,他是南唐的大臣,南唐的三个皇帝他都辅佐过,由于南唐一直打不过宋,所以徐铉还曾经作为南唐的使臣去和宋讲和,虽然他博学多才,跟赵匡胤辩论并不落下风,但是我们知道,弱国无外交,赵匡胤最后就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这话徐铉一下没法接了,后来我们也知道,南唐确实就被宋灭了,徐铉也跟着投降了,他有一个学生,就是郑文宝,所以郑文宝在重刻《峄山碑》的时候就专门在题记里面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徐铉,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师对他的教导,更重要的是他能重刻这个《峄山碑》,也是因为徐铉给了他一个“摸本”,这个“摸本”就是李斯所书《峄山碑》的原石拓本。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峄山碑》,就这一方石头,它铭刻着封建帝王的万世梦想、千古一相的盖世才华、失败政客的耿耿忠心以及不惑弟子对老师的深切怀念。

说到这里,《峄山碑》我们就聊完了,下期节目我们来聊聊张旭的《断千字文》,下期见!

本期书单: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陈根远,杨烨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