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月球 花城 2024-05-16 08:31 广东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七周年 汪曾祺 (1920.3.5-1997.5.16) 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极富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7年,昆明,西南联大。 日军轰炸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警报长鸣,联大师生,在弹片纷飞中都往郊外奔逃。 有一个学生却与众不同。 他手里拿着一块点心,单捡有松林的地方躲避。 别人都说他跑错了,很危险。 他却声称:“那里有卖松子的,就算被炸死,还可以不做饿死鬼。” 这个“吃货”少年,就是汪曾祺。 少年汪曾祺 人们称他为“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同时也承认他是一个'吃''喝''玩''乐',嗜号多多的好玩老头。 说他一生,吃出胸怀,喝出豪情,玩出童心,乐出了境界,活成了随性,自然,通透的一生。 01 吃: 品人间至味,容天下之事汪曾祺的第一嗜好是吃。 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汪曾祺却什么都爱吃。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一开始不喜欢吃芫荽,后来别人一说他也爱吃了。食物让他好奇,也好尝试,好品味道。 走哪儿吃哪儿是汪曾祺的标配。 他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吃解决不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应该去尝尝。” 于是高邮鸭蛋,湖南腊肉,北京豆汁儿,昆明米粉,汽锅鸡,乌锅贴鱼……都在汪曾祺的舌尖走过。 但是会吃的不一定会做菜,会做菜的不一定会写关于吃的文章,会写关于吃的文章,又不一定能把吃的物品画出来。 汪曾祺无一不精,会吃,会做,会写,会画。是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画家里最会逗趣的。 见得多,看得多,吃得多,加上一点做饭的天赋,汪曾祺的厨艺声名远播。 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 当时作家协会来了客人,都喜欢喊汪曾祺招待。他做的菜有多好吃,据说他曾经为一位法国客人做了道盐水煮毛豆。 那位法国人竟然连毛豆壳都吃了下肚。另一位客人,连吃了剩下的饭菜也要带走。 除了做的好吃,吃还激发了汪曾祺的灵感,画下无数的食材,用笔记录下食物的味道,做法,因美食而发生的故事。 这些食物故事,后来都变成了他笔下的散文名篇,如《食道旧寻》《故乡的元宵》《吃食和文学》《韭菜花》《四方食事》《寻常茶话》《萝卜》《故乡的野菜》《蚕豆》《食豆饮水斋闲笔》《豆腐》《栗子》等。 知乎上网友趣谈,千万别大晚上的读汪曾祺的书,真的是深夜放毒。看了食欲就勾起来,你不吃点什么,觉都睡不着。 吃货的最高境界,大约就是汪曾祺这样眼见为食。海纳百川地吃东西,品尝人间至味,经历得多,自然能心中化解万事。 02 喝:酒映人心,茶慰岁月除了吃,汪曾祺最爱的就是喝,喝酒也喝茶。茶、酒在汪曾祺的生活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时候,汪曾祺经常逃课出去泡茶馆,临窗点一盘猪头肉,要一壶酒,他能坐半天。 偶尔钱多,要的菜多一样,酒也喝的多,醉倒街头的事也发生过。 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外出,见街边躺着一个酩酊大醉的人,以为是个“难民”,走近一看才发现是爱徒汪曾祺,只好让学生从街上抬回来。 有一次他失恋了,非常痛苦,情绪委顿。同学知道汪曾祺爱喝酒,便对症下药,三杯酒就把他治愈了。 汪曾祺被下放,为了保护孩子们,他爱人说:“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便拿'酒'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但酒多伤身,晚年汪曾祺的家人严格限制他喝酒,规定每天一瓶葡萄酒,但暗地里,汪老却让小卖部替他打掩护,中午偷喝几两,再打几两带走,每天凑一瓶酒。 除了喝酒,汪曾祺一生极爱喝茶。他自认“喝茶是个外行”,毫不讲究,对茶叶也不挑剔。 因此喝得随性,一天三次换叶子,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有便喝,唯一的要求就是浓,“喝茶像药一样。” 《我的创作生涯》里他说:'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然而爱了一辈子的茶酒,病重住院,却要全戒。他一再问医生,茶酒还可以喝吗?医生不置可否,但最终没有点头。 后来久病床榻,茶瘾难耐,他便苦苦哀求,能否用茶水稍微沾沾嘴唇。医生只好应允,没想到,汪曾祺听了,一下精神了,居然像孩子一样招呼女儿: “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遗憾的是,茶还没有沏好,他便与世长辞了。 鉴照人影,酒映人心,茶慰岁月。 有人说茶酒都是爱生活之人的专利,收获的是喧嚣生活里的淡然心境,之于汪曾祺再合适不过。 03 玩: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汪曾祺认为“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就觉得很意思。”因此他的一生“吊儿郎当',贪玩人间。 在他的眼里,“满世界都是好玩的东西”。 没事他就瞎琢磨,比如为栀子花鸣不平:“我就是要这么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生活里,有人能给山丹丹能算年龄充满好奇,他驻足听的仔细:“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想喝酒手里没钱,他就给同学做枪手写文章,闻一多看了文章精彩,赞叹着说:“比汪曾祺写的好多了!” 馋虫勾起来,他更搞笑。 有一次在长沙,他想尝尝火宫殿的臭豆腐,就约了同伴,寻味追踪。一路走来,臭味渐浓,他高兴坏了。 “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 啼笑皆非的是,臭豆腐没找到,公共厕所倒有一个! 汪曾祺书法 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 想想还真是,没了趣味,一潭死水,活着也没劲。汪曾祺大约就是怀着这样的心境,让一切不困于心,还能跳出生活的绳索,在上面快乐歌唱。 汪曾祺自爆,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幼父亲对他奉行宽松教育。父子像兄弟,连情书也可以一起商量着写。 家庭教育的开放,成就了汪曾祺一生的随性。对自己的儿女孙子,他也从不拿长辈的身份压人。 儿女们直呼他“老头儿”。以至于家里对话好玩的不行。 比如,汪曾祺想写作,儿子却在书房睡觉,他着急得满脸通红。 对话是这样的:“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 汪曾祺说:“我要下蛋了,这回下个大蛋!” 他正画画,小孙女们围观,对话是这样的: “老头儿你真浪费,留这么大块空白。给你画只小鸭子吧。” “别,等老头儿死了,这画说不定就很值钱了。” 1961年,汪曾祺全家福 生活的妙趣就寓于生活本身。有什么样的情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汪曾祺是真的懂得! 04 乐: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 你只看他吃吃喝喝,其实他也曾遭受命运蹉跎。 38岁那年,汪曾祺被下放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每天被分派的任务是起猪圈、刨猪粪、背粮食,常常累得半死。书生学种地,根本吃不消。 一起参加劳动的人,都垂头丧气,汪曾祺却劳动之余,下河摸鱼,用吃与玩打发时间。 炖一锅鱼汤,趁热喝了,第二天又开始精神抖擞的征战。 汪曾祺还总是能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惊喜。 有一次汪曾祺捡到一些野蘑菇,简直乐开了花,带回去做了一碗汤,还感叹着说:“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除了野蘑菇,马铃薯也是他的最爱。早晨到地里掐了花叶,插在玻璃瓶里。 无聊的时候他就画马铃薯,后来花谢了,他就画薯块,画完了,再把薯块放进牛粪炉里,烤熟吃掉。 等到改造结束,其他人都是一幅病怏怏的样子,只有他精神抖擞,根本不像是受过了苦。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来不会被生活击倒。 汪曾祺曾说:“我经历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春夏秋冬,我从云层回到地面”。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点击书封可优惠购买 《汪曾祺文集(全六册)》 汪曾祺 著 林贤治 编选 花城出版社 2024年1月 由知名学者林贤治全新编选 循着汪曾祺一生中三个重要转折点, 经典篇目与冷门文章以一定比例收录 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于文字间感受生活的 酸甜苦辣、春夏秋冬 裸脊锁线+雅致双封+套盒装帧, 180度翻书无障碍 首刷限定汪曾祺画作藏书票套装(8张) 图书简介 《汪曾祺文集(全六册)》是林贤治先生首次编选汪老的作品。林贤治先生结合汪老一生的经历和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于汪老1000多篇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世相人生、职业道路、人际交往等方面为读者做出阅读指引,跟着汪老一起慢煮生活,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分册介绍 《汪曾祺文集·小说I》 《汪曾祺文集·小说II》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并走红。这位花甲之年的可爱老头儿一发不可收,《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接连问世——一位续接了鲁迅至沈从文田园乡土文脉的作家浮出水面,成就了当代小说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文集·散文I》 《汪曾祺文集·散文II》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的作品“不入”当时的文学“潮流”,却把被忽略已久的“以西南联大文学为代表的文学传统”带到“新时期文学”的面前。汪老以其冷静而透彻的生活智慧超脱时间的隔阂,成就不朽散文经典。 《汪曾祺文集·谈艺录》 收录了汪曾祺有关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文章58 篇。在看似闲谈的笔调中,汪曾祺把他对于阅读的主张、传统文学的态度、创作技巧的总结,乃至对人生的感悟都娓娓道来。汪曾祺的写作课,可谓干货满满,金句频出。 《汪曾祺文集·书简》 收录汪曾祺1943—1993年写给亲朋、师友和家人的66封书信,致妻子施松卿,致恩师沈从文,致巴金、黄裳、林斤澜……在给陆建华的信里,汪曾祺说“写散文要如写家书,不可做作”。他的书简也如散文,平易从容,充满诗性的内质美。 这些书信里,不仅藏着一个我们未曾深识的、可爱的、接地气的汪曾祺,也凝聚了半个世纪的纸短情长,深藏着旧时光里的、鲜活的爱与烟火气。 End 本文转自“麦家陪你读书”公众号 作者:桃花月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