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汪曾祺 | 我经历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春夏秋冬,我从云层回到地面。

 夏天微语789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桃花月球 花城 2024-05-16 08:31 广东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七周年

汪曾祺

(1920.3.5-1997.5.16)



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极富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7年,昆明,西南联大。

日军轰炸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警报长鸣,联大师生,在弹片纷飞中都往郊外奔逃。

有一个学生却与众不同。

他手里拿着一块点心,单捡有松林的地方躲避。

别人都说他跑错了,很危险。

他却声称:“那里有卖松子的,就算被炸死,还可以不做饿死鬼。”

这个“吃货”少年,就是汪曾祺。

少年汪曾祺

人们称他为“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同时也承认他是一个'吃''喝''玩''乐',嗜号多多的好玩老头。

说他一生,吃出胸怀,喝出豪情,玩出童心,乐出了境界,活成了随性,自然,通透的一生。

01

吃: 品人间至味,容天下之事

汪曾祺的第一嗜好是吃。

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汪曾祺却什么都爱吃。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一开始不喜欢吃芫荽,后来别人一说他也爱吃了。食物让他好奇,也好尝试,好品味道。

走哪儿吃哪儿是汪曾祺的标配。

他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吃解决不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应该去尝尝。”


于是高邮鸭蛋,湖南腊肉,北京豆汁儿,昆明米粉,汽锅鸡,乌锅贴鱼……都在汪曾祺的舌尖走过。

但是会吃的不一定会做菜,会做菜的不一定会写关于吃的文章,会写关于吃的文章,又不一定能把吃的物品画出来。

汪曾祺无一不精,会吃,会做,会写,会画。是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画家里最会逗趣的。

见得多,看多,吃多,加上一点做饭的天赋,汪曾祺的厨艺声名远播。

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

当时作家协会来了客人,都喜欢喊汪曾祺招待。他做的菜有多好吃,据说他曾经为一位法国客人做了道盐水煮毛豆。

那位法国人竟然连毛豆壳都吃了下肚。另一位客人,连吃了剩下的饭菜也要带走。

除了做的好吃,吃还激发了汪曾祺的灵感,画下无数的食材,用笔记录下食物的味道,做法,因美食而发生的故事。

这些食物故事,后来都变成了他笔下的散文名篇,如《食道旧寻》《故乡的元宵》《吃食和文学》《韭菜花》《四方食事》《寻常茶话》《萝卜》《故乡的野菜》《蚕豆》《食豆饮水斋闲笔》《豆腐》《栗子》等。

知乎上网友趣谈,千万别大晚上的读汪曾祺的书,真的是深夜放毒。看了食欲就勾起来,你不吃点什么,觉都睡不着。

吃货的最高境界,大约就是汪曾祺这样眼见为食。海纳百川地吃东西,品尝人间至味,经历得多,自然能心中化解万事。 

02

喝:酒映人心,茶慰岁月

除了吃,汪曾祺最爱的就是喝,喝酒也喝茶。茶、酒在汪曾祺的生活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时候,汪曾祺经常逃课出去泡茶馆,临窗点一盘猪头肉,要一壶酒,他能坐半天。

偶尔钱多,要的菜多一样,酒也喝的多,醉倒街头的事也发生过。

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外出,见街边躺着一个酩酊大醉的人,以为是个“难民”,走近一看才发现是爱徒汪曾祺,只好让学生从街上抬回来。

汪曾祺和沈从文

有一次他失恋了,非常痛苦,情绪委顿。同学知道汪曾祺爱喝酒,便对症下药,三杯酒就把他治愈了。

汪曾祺被下放,为了保护孩子们,他爱人说:“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便拿'酒'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但酒多伤身,晚年汪曾祺的家人严格限制他喝酒,规定每天一瓶葡萄酒,但暗地里,汪老却让小卖部替他打掩护,中午偷喝几两,再打几两带走,每天凑一瓶酒。

除了喝酒,汪曾祺一生极爱喝茶。他自认“喝茶是个外行”,毫不讲究,对茶叶也不挑剔。

因此喝得随性,一天三次换叶子,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有便喝,唯一的要求就是浓,“喝茶像药一样。”

《我的创作生涯》里他说:'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然而爱了一辈子的茶酒,病重住院,却要全戒。他一再问医生,茶酒还可以喝吗?医生不置可否,但最终没有点头。

后来久病床榻,茶瘾难耐,他便苦苦哀求,能否用茶水稍微沾沾嘴唇。医生只好应允,没想到,汪曾祺听了,一下精神了,居然像孩子一样招呼女儿:

“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

遗憾的是,茶还没有沏好,他便与世长辞了。

鉴照人影,酒映人心,茶慰岁月。

有人说茶酒都是爱生活之人的专利,收获的是喧嚣生活里的淡然心境,之于汪曾祺再合适不过。

03

玩: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汪曾祺认为“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就觉得很意思。”因此他的一生“吊儿郎当',贪玩人间。

在他的眼里,“满世界都是好玩的东西”。

没事他就瞎琢磨,比如为栀子花鸣不平:“我就是要这么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生活里,有人能给山丹丹能算年龄充满好奇,他驻足听的仔细:“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想喝酒手里没钱,他就给同学做枪手写文章,闻一多看了文章精彩,赞叹着说:“比汪曾祺写的好多了!”

馋虫勾起来,他更搞笑。

有一次在长沙,他想尝尝火宫殿的臭豆腐,就约了同伴,寻味追踪。一路走来,臭味渐浓,他高兴坏了。

“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

啼笑皆非的是,臭豆腐没找到,公共厕所倒有一个!

汪曾祺书法

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

想想还真是,没了趣味,一潭死水,活着也没劲。汪曾祺大约就是怀着这样的心境,让一切不困于心,还能跳出生活的绳索,在上面快乐歌唱。

汪曾祺自爆,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幼父亲对他奉行宽松教育。父子像兄弟,连情书也可以一起商量着写。

家庭教育的开放,成就了汪曾祺一生的随性。对自己的儿女孙子,他也从不拿长辈的身份压人。

儿女们直呼他“老头儿”。以至于家里对话好玩的不行。

比如,汪曾祺想写作,儿子却在书房睡觉,他着急得满脸通红。

对话是这样的:“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

汪曾祺说:“我要下蛋了,这回下个大蛋!”

他正画画,小孙女们围观,对话是这样的:

“老头儿你真浪费,留这么大块空白。给你画只小鸭子吧。”

“别,等老头儿死了,这画说不定就很值钱了。”

1961年,汪曾祺全家福

生活的妙趣就寓于生活本身。有什么样的情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汪曾祺是真的懂得!

04

乐: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

你只看他吃吃喝喝,其实他也曾遭受命运蹉跎。

38岁那年,汪曾祺被下放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每天被分派的任务是起猪圈、刨猪粪、背粮食,常常累得半死。书生学种地,根本吃不消。

一起参加劳动的人,都垂头丧气,汪曾祺却劳动之余,下河摸鱼,用吃与玩打发时间。

炖一锅鱼汤,趁热喝了,第二天又开始精神抖擞的征战。

汪曾祺还总是能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惊喜。

有一次汪曾祺捡到一些野蘑菇,简直乐开了花,带回去做了一碗汤,还感叹着说:“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除了野蘑菇,马铃薯也是他的最爱。早晨到地里掐了花叶,插在玻璃瓶里。

无聊的时候他就画马铃薯,后来花谢了,他就画薯块,画完了,再把薯块放进牛粪炉里,烤熟吃掉。

等到改造结束,其他人都是一幅病怏怏的样子,只有他精神抖擞,根本不像是受过了苦。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来不会被生活击倒。

汪曾祺曾说:“我经历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春夏秋冬,我从云层回到地面”。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点击书封可优惠购买

《汪曾祺文集(全六册)》

汪曾祺 著

林贤治 编选

花城出版社

2024年1月

由知名学者林贤治全新编选

循着汪曾祺一生中三个重要转折点,

经典篇目冷门文章以一定比例收录

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文字间感受生活的

酸甜苦辣、春夏秋冬

裸脊锁线+雅致双封+套盒装帧,

180度翻书无障碍

首刷限定曾祺画作藏书票套装(8张)


图书简介

《汪曾祺文集(全六册)》是林贤治先生首次编选汪老的作品。林贤治先生结合汪老一生的经历和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于汪老1000多篇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世相人生、职业道路、人际交往等方面为读者做出阅读指引,跟着汪老一起慢煮生活,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分册介绍

《汪曾祺文集·小说I》

《汪曾祺文集·小说II》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并走红。这位花甲之年的可爱老头儿一发不可收,《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接连问世——一位续接了鲁迅至沈从文田园乡土文脉的作家浮出水面,成就了当代小说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文集·散文I》

《汪曾祺文集·散文II》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的作品“不入”当时的文学“潮流”,却把被忽略已久的“以西南联大文学为代表的文学传统”带到“新时期文学”的面前。汪老以其冷静而透彻的生活智慧超脱时间的隔阂,成就不朽散文经典。

《汪曾祺文集·谈艺录》

收录了汪曾祺有关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文章58 篇。在看似闲谈的笔调中,汪曾祺把他对于阅读的主张、传统文学的态度、创作技巧的总结,乃至对人生的感悟都娓娓道来。汪曾祺的写作课,可谓干货满满,金句频出。


《汪曾祺文集·书简》

收录汪曾祺1943—1993年写给亲朋、师友和家人的66封书信,致妻子施松卿,致恩师沈从文,致巴金、黄裳、林斤澜……在给陆建华的信里,汪曾祺说“写散文要如写家书,不可做作”。他的书简也如散文,平易从容,充满诗性的内质美。

这些书信里,不仅藏着一个我们未曾深识的、可爱的、接地气的汪曾祺,也凝聚了半个世纪的纸短情长,深藏着旧时光里的、鲜活的爱与烟火气。

End

本文转自“麦家陪你读书”公众号

作者:桃花月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