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奇经病诊治探析

 流形sbz 2024-05-16 发布于甘肃
2021-11-101865
查看更多内容

叶天士对医学的创新性贡献是多方面的,温病学说中卫气营血辨证是其代表,叶氏“久病入络”以及“养胃阴”等观点同样彪炳千秋。《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叶天士门人根据叶氏诊病留下的医案整理而成,至今仍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其中关于奇经八脉之变的论述自成体系,不仅阐述了奇经八脉与肝肾、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明示了奇经病多虚证、奇经病“通因”的诊治原则,特别是女性的经带胎产与奇经密不可分。所谓“奇经八脉为产后第一要领”(以下叶天士之言均引自于《临证指南医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现就《医案》中叶天士关于奇经病的诊治作一探讨。

1奇经病诊治“通因”为要

叶天士对于奇经病变明确提出:“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疾病的发生、发展皆有其因和具体临床表现,奇经病变也不例外。奇经病虽多虚证,也不是皆用补虚一法即可完全取效的。如叶天士在诊治一“奇脉虚空,腰背嵴膂牵掣似坠”病例时,告诫医者“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奇经之虚不同于十二经之虚,更何况奇经之疾也有虚实之分。

所谓“通因”指的是顺其病因采用流通气血、通经达络的方法,强调在补虚的同时采用通达经络的方法,方可补而不滞,体现的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奇经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因此叶氏对“产后体虚,兼瘀而痛”之候,当“益体攻病”,可谓是叶氏对“通因”治法的最好诠释。叶氏推崇许叔微创制的“苦辛偶方”交加散诊治奇经疾病,取生地养血润燥,配生姜辛润流通,寓补于通,通补兼施。

在具体应用“通因”治法时,叶氏又有通阳摄阴、通补奇经、温通补下等不同方法,试结合叶氏医案说明之。

案一:“施,冲气贯胁上咽,形体日渐枯藁,此劳伤肝肾,而成损怯。由乎精气不生,厥气上逆耳。议以通阳摄阴,冀其渐引渐收,非见病治病之方法矣。”叶氏以苁蓉、熟地、五味子枸杞、柏子霜、茯苓桑椹子砂仁、青盐,以及羊肉胶丸主治。

按:本案因之于劳伤肝肾,阴精不足无以制约阳气,气逆循冲脉而上。冲脉者,起于气冲,夹脐而上,出于咽喉,故有冲气上逆至咽之证候。日久阴阳皆损,形体日渐枯藁,终成损怯。所谓“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本病起于阴虚,叶氏以熟地、五味子、桑椹子、柏子霜等养阴敛阴,以羊肉胶丸温阳通阳,青盐味咸走肾,渐引渐收,以使阴阳渐复。类似医案还有“唐,三四,脉左沉小,右弦,两足腰膝酸软无力,舌本肿胀,剂颈轰然蒸热,痰涎涌出味咸。此肾虚收纳少权,督脉不司约束,阴火上泛,内风齐煽,久延痿厥沉疴。病根在下,通奇脉以收拾散越之阴阳为法。虎潜去知、柏、归,加枸杞青盐,羊肉胶丸。”

案二:“某,产后十年有余,病发必头垂嵴痛,椎尻气坠,心痛冷汗。此督任气乖,跷维皆不用。是五液全涸,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故无效当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鹿茸鹿角霜鹿角胶当归、茯苓、杞子、柏子仁、沙苑、生杜仲、川断。”

按:本案因于生产,或失于调养,或因于外感,累及督任两脉,致患者十余年病发头垂嵴痛、腰嵴坠沉、心痛冷汗等症。所谓“八脉隶乎肝肾”,督任病损渐及下元肝肾,升固八脉之气即为其首要。虽是阳虚为首要,叶氏却不以附桂之刚烈阳药为方,而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霜、鹿角胶壮督脉之阴阳,从阳引阴;杞子、沙苑、生杜仲、川断等温润补肾;柏子仁安神养心;茯苓健脾养胃以助生化。观叶氏医案,男子中年以后,阴精渐损,阳气易浮越,多以柔剂之鹿角胶、鹿角霜、熟地等从阴引阳;女子经漏产育,下元虚损,色夺气短,多以鹿角霜、苁蓉、杜仲等从阳引阴。

案三:“邹,二八,产后成劳损,先伤下焦血分,寒热数发不止,奇经八脉俱伤。欲呕不饥,肝肾及胃,有形凝瘕,议柔剂温通补下。人参、当归(小茴香拌炒)、茯苓、沙苑、淡苁蓉、杞子、鹿角霜、生紫石英。”

按:本案产后劳损,寒热数发不止,伤及下焦血分,奇经八脉亦为之受损。此等病因病机颇与另一案例相似,“张氏,勉强攻胎,气血受伤,而为寒热,经脉乏气,而为身痛。乃奇经冲任受病,而阳维脉不用事也。《内经》以阳维为病苦寒热”。叶氏以人参补气升阳,甘温除热;沙苑、淡苁蓉、杞子等温养肝肾及任督之脉;当归养血通络,经小茴香拌炒后更有温血的作用;鹿角霜温通督脉之气;紫石英入奇经而暖宫镇冲,疗血海虚寒。诸药殊途同归,从阳引阴,入奇经缓图阴阳平复。

见病治病非叶氏所冀,辨证求因才是治病之根本。如一周姓女子,“十七,室女经水不调,先后非一,来期必先腹痛,较平日为重,饮食大减。始于初夏,入秋下焦常冷,腹鸣,忽泻忽结。究脉察色,是居室易于郁怒,肝气偏横,胃先受戕,而奇经冲任跷维诸脉皆肝肾属隶,脉不循序流行,气血日加阻痹,失注必结瘕聚、痃痞之累”。叶氏以“南山楂、生香附、延胡、当归、青皮三棱莪术牛膝川楝子泽兰肉桂、炒小茴、葱白汁丸”为方,包含行气顺经、攻积逐瘀之意,既可顺肝胃逆乱之气,又可化奇脉瘀滞之积,以防癥瘕、痞聚之疾形成。其门人龚商年赞服:“医者惟辨乎脉候,以明内外之因,审乎阴阳,以别虚实之异,病根透彻,而施治自效,慎毋以逐瘀为了事,亦毋以温补为守经。”门人邹滋九评价叶氏治病方略,认为“先生立法精详,真可垂诸不朽矣”,并非过誉。

2奇经病用药特色

叶天士对奇经病的用药颇具特色,主要在于他发挥了奇经辨证及奇经药物归经的理论。唐代孙思邈首创奇经辨证,叶天士受其启发[],认为“冲脉奇经在下焦,须固摄奇脉之药,乃能按经循络耳”。除了在与奇经密切关联的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上强调奇经辨证外,在虚劳痿痹、疟、痢、郁、疝、便血淋浊遗精等杂病中也广泛应用,提出了“久遗八脉皆伤”、“气血郁痹,久乃化热,女科八脉失调”、“下焦奇脉不流行,内踝重着,阴维受邪,久必化热”、“久漏奇脉少固”等观点,形成了充养奇经、通阳摄阴、通补奇经等治法。

《医案》“淋带”门叶天士治一患者,“淋带瘕泄,奇脉虚空,腰背嵴膂牵掣似坠,而热气反升于上,从左而起”,叶氏认为“淋带瘕泄,诸液耗,必阴伤,此参附姜桂,劫阴不效,而胶地阴柔,亦不能效”,以震灵丹取效。龚商年评价:“惟先生于奇经之法,条分缕析,尽得其精微,如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凡用奇经之药,无不如芥投针。”另一门人秦天一则叹服:“观叶先生案,奇经八脉固属扼要。”

以下就叶天士奇经病用药特色做一分类析要:

督脉:督行身后,总督诸阳脉,为“阳脉之海”,《灵枢》有督脉“实则嵴柱强,虚则头重”之说。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叶氏认为“久病宜通任督,通摄兼施”。龚商年在补记叶氏医案时说:“若肾气上逆,则督虚为主病,宜用奇经之药以峻补真阳”,对于元气大亏之疾,叶氏也认为“非峻补难挽”。通常叶氏以鹿茸、鹿角霜、鹿角胶为其主药,言“鹿性阳,入督脉”,“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其他如紫河车韭菜子菟丝子补骨脂、杞子、肉桂、黄芪,以及羊肉、羊肾羊骨髓、猪骨髓、牛骨髓等。

任脉:任行身前,总任诸阴,其脉气与手足三阴经相通,为“阴脉之海”,《灵枢》有任脉“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之说。任脉主病治在厥阴,叶氏言任脉“失其担任,冲阳上冲莫制,皆肾精肝血不主内守,阳翔为血溢,阳坠为阴遗......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味宜取质静填补,重者归下”。通常叶氏以龟版为其主药,言“龟体阴,走任脉”,其他如阿胶、熟地、鳖甲、紫河车、麦冬覆盆子玄参沙苑子,以及鱼胶淡菜乌骨鸡等。

冲脉:冲行身之中,贯串全身,其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素问》言:“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冲脉之疾多与妇科疾病相关。“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为叶氏对冲脉疾病诊治的高度概括。通常叶氏以紫石英为其主药,言“石英收镇冲脉”,其他如五味子、沙苑子、熟地、代赭石山药肉苁蓉附子、枸杞、香附、吴茱萸、当归、杜仲、巴戟天、紫河车、鳖甲、丹参白芍木香等。

带脉:带行腰腹,状如束带,主约束诸经。《难经》言“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不和常见妇女月事不调及赤白带下等疾病,叶氏谓:“阴精下损,虚火上炎,嵴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带诸脉不用。”通常叶氏以震灵丹、当归为其主治,言“脉隧气散不摄,阴药沉降,徒扰其滑耳,必引之收之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矣”,“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震灵丹由禹粮石、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组成。其他如萸肉、湖莲、芡实补骨脂、乌贼、熟地、牡蛎龙骨艾叶等。

跷脉:包括阳跷、阴跷两脉。阳跷、阴跷为足太阳、足少阴之支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难经》言“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其治在肝肾。叶氏言“阳跷脉满,令人得寐”,“阳气不入跷穴,夜寤不寐”。通常叶氏以桂枝黄连汤为法,参以厥阴引经诊治跷脉之疾,常用药物为熟地、桂枝、五味、远志龟胶、白芍、淮小麦、茯苓、山萸肉黄柏、川连等。

维脉:包括阳维和阴维两脉。阳维联络各阳经,阴维联络各阴经,起到“溢蓄”气血的作用。《难经》言“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叶氏言“维者,一身之刚维也”,“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下部无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骨矣,且下元之损,必累八脉,此医药徒补无用”,“阴维受邪,久必化热烁血”。通常叶氏以当归、桂枝、黄芪、巴戟天、鹿茸、杞子、茯苓等药物入阳维脉,以龟版、鳖甲、麦冬、山萸肉、沙苑子、五味子、覆盆子等药物入阴维脉。

3结语

奇经八脉主要的功能在于调节十二经及脏腑之气血,因而奇经病变多虚证,或表现为以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奇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联系紧密,在病理表现上相互影响。正如《医案》崩漏门中所说:“经漏三年......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其病变可以单病,更多的时候是两条以上的交病。奇经八脉与肝肾及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精血的充沛、脾胃功能的旺盛是奇经发挥其溢蓄气血作用的基础。奇经病的治法以“通因”为要,历代医家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立了奇经辨证用药的诸多方法,但在奇经病用药方面叶天士有其独到之处,每以一味主药统领各奇经病诊治,尤其是以血肉有情之品调补奇经之阴阳,可谓提纲挈领,多为后世医家遵从。(欧阳八四,葛惠男.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奇经病诊治探析.江苏中医药,2017,49(8):4)

相关话题: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奇经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