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中成像效果仿真

 yxhello 2024-05-16 发布于广东
在2024年4月11日的《空中成像的原理及模拟》中,唯比君着重介绍了其光学原理,对这个东西大家觉得挺新奇,很多小伙伴感兴趣,私信交流。唯比君就再补充一篇,给大家介绍下,空中成像的效果仿真。

空中成像的原理,是两组反射镜阵列正交排布后胶合成一块板子,板子的镜面相对显示屏旋转45°,让显示屏出来的光,在两个方向的镜面上分别反射后,在板子另一侧对称位置形成实像。

图片

从逻辑上判断,影响空中成像的因素包括:显示屏与板子的夹角,显示屏的大小(长度和宽度),显示屏和板子的远近,板子的大小(长度和宽度),反射镜阵列的pitch,单个通道的Depth,以及遮光结构。

图片

显示屏的大小可以通过更改图片的显示比例和长宽比自由控制。
显示屏和空中成像板的夹角也可以通过转台自由控制。
空中成像板的制作加工非常繁杂,成本非常高昂,1平米的板子售价动辄几十万元,通过多次打样demo来确认效果,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光学仿真的威力此时就凸现出来啦。给大家看一组唯比君的实拍与仿真图,仿真参数的设定和实拍demo有一些出入,但是结果已经非常OK啦。

图片

反射镜阵列板建模

空中成像板主要是四层,从下到上依次是:
  1. 下层保护玻璃
  2. 下反射镜阵列
  3. 上反射镜阵列
  4. 上层保护玻璃

上下两层保护玻璃,主要是起到保护和支撑中间两层反射镜阵列的作用,模型中不建出来也是可以的。最核心的是怎么把上下两层反射镜阵列建出来。最直觉的反应,当然是用阵列操作啦,先建立一个,再收获很多个。

在软件中先建立一个反射镜单元,材质设为BK7,反射面设定为镀铝,再用线性阵列操作复制多个实体出来。

图片

不出意料,意外产生了,生成的阵列的过程,只是结构件生成阵列,新产生的阵列元素并没有携带之前母体的材质和表面属性,并且原始的母体结构件给删除了。。。

继续搜寻,发现还有个叫做Speos Pattern的操作,难道这个就是带属性的阵列了,打开一看,这个只是为了方便建立光源阵列。。。

图片

继续搜寻,还有个3D Texture操作可以用,先建立一个玻璃基板,再用insert方法,把单个反射镜单元插入到玻璃,就可以实现带保护玻璃的反射镜这列板。

图片

交互式光线追迹进行验证有效,玻璃板底层正常透过;插入部分反射。

图片

光线追迹遇到新问题

问题1:用3D texture建好空中成像板模型后,设定好inverse simulation,打开GPU模式开启光追,系统报错了,提示我们3Dtexture不支持用GPU进行光追,这样就只能靠CPU硬抗了,对于1000×1000分辨率,逆向光线设定50,唯比君单次模拟要跑8~10min。没有GPU,太苦了,五一唯比君也想出去玩呀,呃呃呃。

图片

问题2:包含3D texture 的模型,系统会报错,不让我们使用光线分裂功能,所以Propagation下面的Splitting,这里大家记得不能打勾。

图片

显示屏幕的影响

利用display光源建立显示屏模型,这里设定显示尺寸为140mm×70mm,大约是手机显示屏的尺寸。由于LCD显示屏的可视角度大于178度,display光源发射角直接设定朗伯分布,跑一次模拟。
把显示屏发散角全角设定90度,单边设定45度,相当于给屏幕加了一层防窥膜,限制出光角度,进行模拟。可知大角度光线的发射会造成明显的伪影,缩减显示屏的出光角度可以消除伪影。

图片

遮光板的影响

显示屏display光源发射角直接设定朗伯分布,并且给空中成像板子前面加一层挡光板,挡光板尺寸设定200mm×200mm,下图中空的橙色板即为遮光板。

图片

图片

从对比结果可知,增加挡光板本质上相当于是大幅缩减了空中成像板的有效尺寸,虽然图像上缩减了伪影尺寸,同步缩减了有效可视范围。

显示屏和板子夹角遍历

在有遮光板的情形下,设定pitch=0.4,depth=2.4。

显示屏和空中成像板的夹角从30度到60度之间,以step=5进行遍历,结果如下所示:

图片

在30度到60度的夹角范围内,都可以成像,但是畸变和伪影分布不同。

显示屏和板子夹角太大,会导致空中成像板尺寸同步增大。

显示屏和板子夹角太小,会有部分光线直接穿透板子,客户会直接看到显示屏。

所以这个显示屏和板子的夹角要综合平衡进行选择。

显示屏发散角遍历

显示屏和空中成像板的夹角为45度。

在有遮光板的情形下,设定pitch=0.4,depth=1.0。

显示屏发散角全角从5度到150度,以step=5进行递增遍历。

图片

显示屏发散角太小,会导致可视角太小,不能看到完全图像。
显示屏发散角太大,发散角超过100度,正视就会看到明显伪影。

Depth进行遍历

显示屏和空中成像板的夹角为45度。

在有遮光板的情形下,我们对pitch=0.4的空中成像板的depth进行遍历。

Depth从0.5mm到2.4mm,以step=0.1mm进行递增遍历。

图片

单通道的depth太小,有些光没有反射就穿透板子了。

单通道的depth太大,会造成光线遮挡,图像中出现暗部。

遍历发现,针对pitch=0.4mm,depth=1.0mm在正视下效果最好。
总结

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意识到光学仿真的强大威力,对大家的工作产生有益的影响,大幅降低产品试错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对于显示类产品,大家可以用类似的手段进行参数遍历仿真,深入了解产品不同参数对可视角度、分辨率、显示亮度等性能的影响。

回到这个技术路线本身,唯比君并不看好:可视角度大一点,畸变就很明显;亮度的衰减也是很明显的;空中成像板的尺寸铁定是要比显示屏尺寸大,导致产品本身难以做到轻量化;空中成像板本身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难以做到商品化。


全文完,欢迎大家私信讨论,一起探讨学习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