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晓华 | 论《四库全书》及其记忆遗产属性

 小夏ho78b993zg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论《四库全书》

及其记忆遗产属性

陈晓华

图片

世界记忆遗产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它的目的在于“确保人类珍贵的档案资料、以及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馆藏得到保护并传之久远”。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献遗产的真实性。特性和来源均是真实可信的;具有世界意义,也就是具有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等;此外,还要注意稀有性、完整性等。目前,中国已有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等项目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四库全书》拥有哪些记忆遗产特质,兹阐述如下。

一、真实性

《四库全书》是清代官方编修丛书,它的编撰过程表达了清帝国的文治理念,并体现在君臣间的诏令奏议,以及下达的各类官方文件中。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大量清代档案,其中就有相当部分与《四库全书》相关。经由专业档案人员鉴定、整理,合编为《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其特性和来源都真实可靠,是记载《四库全书》编撰过程的原始材料。

另外,参与《四库全书》编修工作的四库馆臣存留的大量笔记、文集也可予以证明。如总裁官王际华的《王际华日记》,记载总裁官于敏中和总纂官陆锡熊之间关于四库工作讨论交流信件的《于文襄手札》,记载总纂官邵晋涵四库提要分纂稿《南江邵氏遗书》,姚鼐四库提要分纂稿《惜抱轩遗书三种》等等。

《四库全书》自1773年开始编纂、1788年七阁《四库全书》修成,1804年后续工作结束,前后31年。当时共抄写七部,根据收藏地被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 《四库全书》,清朝时期藏在皇宫大内文渊阁、奉天行宫、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江苏镇江金山寺、江苏扬州天宁寺、浙江杭州圣因寺。后来,文源、文宗、文汇阁3阁《四库全书》毁于清末战乱,文澜阁《四库全书》因战火残缺,后得以补全。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幸存四部几经迁移,得以保存下来。1948年底到1949年初,文渊阁《四库全书》被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本收藏在辽宁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奉天行宫),1966年,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文化部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抵甘肃省兰州永登县连城鲁土司衙门保藏,保藏4年8个月之后,又迁至甘草店专库存放35年之久。2005年7月,兰州九州台落成后,入藏至今。

此外,从修成至今,无论时代变迁,《四库全书》一直由专人保管,保管链从未中断,原件从未被人篡改,都是原书,真实可靠。

二、世界意义

《四库全书》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它自成书之日,便以代表东方文化的资格,发出了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的认知,拥有了世界意义。

首先,《四库全书》 在规模、保存古籍、出版印刷、装帧典藏、治学等方面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其次,《四库全书》的消失会对全人类造成重大损失并产生巨大影响。

《四库全书》代表了18世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知识世界,并展示了它们对西方世界的认知,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纂修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大意义。

《四库全书》是能提供完整清晰认知中国文明18世纪及其以前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轨迹的屈指可数的平台。可以说《四库全书》解读了18世纪及其以前中国文明的进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如果《四库全书》消失,将会损失一个能提供梳理中国18世纪及其以前文明发展脉络,以及18世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知识世界状貌的至关重要的平台。并且,一旦它消失,这些记忆遗产中某些没有单行本的遗产也将会随之消失,某些仅存于其中的文明信息会随之消失,会影响对中国18世纪及其以前文明发展脉络的追寻,影响18世纪以前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进而会影响对世界文明足迹的追寻,对世界文化将是重大损失。而且它是一个时代及其文化的代表,它的消失,所代表的时代及其文化信息,也会受到重创,形成断层。当然,从其他渠道溯源寻流,也或多或少能对断层有所弥合。不过,这个工作量会相当大,而且极可能会事倍功半,况且还难以达到完整系统清晰的效果。而要获知18世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知识世界完整状貌,自然远没有从《四库全书》入手求寻便利,系统明晰全面。

《四库全书》的部分消失,就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一是中国及其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不小损失。文源、文宗、文汇三阁《四库全书》被毁,中国各界人士无不扼腕叹息痛失文化瑰宝;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对世界而言,无疑也是一项大的文化损失。二是学界痛失读书治学的良友佳朋。在出版印刷技术尚不发达,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建立的中国,对士林开放翰林院《四库全书》底本及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才使士林获得了读书治学的良机。如当时许多学者读书治学就曾得益于文澜阁中藏书。如陈奂《毛诗传疏》、胡培翚《仪礼正义》、谢启昆《小学考》都曾借助文澜阁本而成书,而钱熙祚刊刻《守山阁丛书》就曾传钞文澜阁中善本。因此,文澜阁《四库全书》不仅为学者读书治学提供了便利,而且为各类丛书刊刻提供了善本。故而,《四库全书》底本及江南三阁《四库全书》的被毁,对中国文化,以及学术文化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是激发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各界人士戮力抢救修缮阙书,重振文化。因战火大部分散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引起有识之士和政府高度重视,从当地士绅丁丙、丁申自觉抢救并补抄整理散佚书籍,到清政府、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参与补抄整理工作,历经几十年,方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再成完书,珍藏至今,充分展示出中国人对文化的热爱。文化不灭,国家才会永存。中国人在保护抢救、修缮文澜阁《四库全书》过程中体现出的高度自觉,无疑是自发的爱国行为。

再次,《四库全书》在历史进程中有过重大影响。《四库全书》是清中期荟萃群籍,总汇古代知识,确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及学术学科体系的重要丛书。它以官方力量确立的汉学一尊学术导向,奠定了乾嘉学术及其学派的基础,并促使中国学术文化进一步展开全面整理总结,由此而提炼出的学术研究方法,至今为学界不二法则。

它著录有《水经注》《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诸多具有世界性地位的著作,至今获有国际学术界的“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东方文化的金字塔”等美誉,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是“典籍之总汇,文化之渊薮”。*它对东亚学术研究也颇有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自中国有四库体系之后,一直按照四部分类图书,而至《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传到他们国家之后,则更进一步加强了重视度。从民国至今,围绕它发生发展的一切,无不表明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等,都有专门的条目介绍《四库全书》。世界百科式著作在中国的译名《百科全书》,是受《四库全书》启发得来的。英国学者罗德里克·凯夫、萨拉·阿亚德赞誉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著作”,美国当代学者R·Kent Guy所著The Emperor’s Four Treasuries———Scholars and the State in the Late Ch’ien-lung Era 一书,都充分展示出《四库全书》的世界性地位 。

三、时间性

《四库全书》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即乾嘉时代的记忆,中华民族记忆的总结时期。乾嘉时代重视考据,如朴实无华的汉代学术再兴,所以这个时代的学术被命名为乾嘉考据学,也叫汉学或朴学。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时期,特别是乾隆巩固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时期。这也是经济文化活动繁荣时期。它们以自己时代的鲜明特色为《四库全书》纂修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出乾隆在学术思想文化领域扬名立万的雄心。这是乾隆的时代。

乾嘉时代学界、政界群星闪耀,成就卓然。因《四库全书》的纂修,学界、政界明星,齐聚一堂。乾隆的宠臣几乎全被安排到四库馆任正总裁、副总裁,保障了修书顺利有序告成;学界硕儒名家也被招揽到四库馆,他们是中华民族各族成员中的佼佼者,共聚馆中,齐心协力修书,不但自己得到了锻炼,也获得了自己的期许,还造就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四库终南捷径。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得到总结,各民族历史纠纷被给以妥善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的时代,这一切都通过《四库全书》及其修纂反映出来。

1.汉学时代的确立。《四库全书》顺应学术发展,反映乾嘉汉学兴起的必然趋势,并引领了汉学风气,汇聚锻炼了汉学人才,所达到的治学高度,至今难以超越。其中的治学方法与原则,至今为中国学界不二法则。

在清初需要一统思想之时,能够凝聚人心,敦风化俗,笼络士子的朱子学为官方所奖纳,成为官学。朱子学者因之得以跃登龙庭,成为天之骄子。然而,成为官学的朱子学,一则学理上未得与时俱进,一则经学稽古之风方兴未艾,一则在朝堂的朱子学者大多空言不实且喜党争,于是在学界和清政府的共同合力下,朱子学退出了主流学术舞台。它的代替者是自清初就显出端倪的汉学。

这个学术变革,自康熙晚年就开始了。不过,康熙虽然自晚年就开始倡导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但如同他对党争及理学名臣一样,他并没有完全做到彻底禁绝。他的儿子雍正,虽然彻底整治党争,但在位时间不长,对学术整顿力度并不够。重任落在乾隆肩上。收拾了张廷玉、鄂尔泰两党之争,本朝再无党争的乾隆,得以全力规划学术。

对于本朝学术,乾隆非常清楚,为江山万代计,他需要的是实学实行的朴实之风,以引导士风时风。理学在他的时代,需要的仅是其中有利于维系思想根基者。所以,他要稽古右文。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变革学术,引导学术转型,以及超越祖父与前此历代君王,成就大治,实现自己千古一帝的理想。而乾隆为此所做的准备,则从即位之初就开始了。即位不久,乾隆就把重要的书籍修得差不多了。但离祖父及前代君主还有距离。鉴于祖父有《古今图书集成》在先,汇总文化,他只好另辟蹊径,希望能以丛书形式囊括他自己时代所有典籍于四库体系下,以此弥补类书不能见到全书面貌的缺陷,超越祖父,进而赶超前此历代君主。当然,系于各种原因,他并没有做到尽收本朝典籍。当然,任何人任何朝代编纂书籍,都不可能做到毫无增删改减、纤毫不漏的全面,但由此而有《四库全书》的编纂。然而,《四库全书》所采辑,“尊汉学者居多”,它以书籍著录的取舍,以及提要的方式提倡汉学,正好符合时代的潮流。这个时代是汉学的时代。无论官方私家都为之到来,做好了准备,并完成了汉学独尊任务。

2.《四库全书》是学术文化全面整理总结的结晶,代表了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具有诸多新发现。

首先,反映了学术文化整理总结态势并进一步整理总结了学术文化。乾隆中期,经过清政府入关以后100多年来的励精图治,清政府呈现出盛世景象。盛世的宏阔,是需要宏篇巨制来充实的,而官方也需要完成时代付与自己的使命,反映国家一统民族团结的盛世气象下的学术文化。由此,《四库全书》应运而生。

因为《四库全书》的纂修,乾嘉时代获得了记忆学术文化,并整理总结的机会。此等风气,虽然肇自清初诸儒,但是确立规模,蔚成风气,则无疑应自《四库全书》编纂始。四库开馆后,一时各民族俊杰汇聚其间,辑佚书于《永乐大典》,理群籍于中秘内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啻治学风尚的一种无声的典型示范,它移风易俗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四库修书后,收藏更为时人崇尚,各类丛书编纂愈发兴盛,古籍整理工作蔚然大兴,所取得的成就远迈前代。确如张之洞所言,决五百年中必不泯灭者。

其次,在整理总结过程中有诸多新成果或新发现。《四库全书》所据底本,有不少珍本秘籍孤本。如宋元刻本、旧抄本、名家手稿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就有几百种。如史部传记类《庆元党禁》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只署名沧州樵叟,原本久佚,《四库全书》收入之书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史部载记类中的《江南野史》十卷,《四库全书》著录的即是钞本。孤本则有《周易新讲义》《庄氏算学》《两汉笔记》《可闲老人集》等,这些无疑都是《四库全书》独有的新发现新成果。

同时,整理总结过程中,辑佚、校勘、注释、辨伪等工作成为当时学界重要工作,训诂、笺释了几乎所有存世典籍,解答了诸多前人阙疑的问题,具有诸多新成果新发现,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及其对校勘法则的总结,王引之《经传释词》是治文法的最早佳著,《经义述闻》澄清了古儒不少误说。后来的《皇清经解》《续皇清解》,也无不受益于四库修书奠定的乾嘉汉学治经功劳。

再次,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开未来学术文化先河。《四库全书》是乾嘉时代新发现的代言者,并记忆下它的发展变化,开未来时代的先河。这是其他丛书,以及四库著述不能达到的高度。一方面大家还沉浸在盛世中,一方面先觉者又感知到隐忧,对时代,以及学术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盛极而衰,是所有时代必然的命运。四库馆臣为修书而接纳商人,商人为四库修书提供书籍之便,双方参与相互之间的聚会结社,或多或少呈现出的奢靡之态,就是当时士商合流,社会发展盛极而衰的表现。当然,无论是盛世高峰还是盛极而衰,都需要新的学术文化来反映。《四库全书》纂修期间,四库馆内外都有学者表现出对汉学的立异,汉宋兼采之势呼之欲出。这样一来,使汉学宋学二者的短处都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而当不同学术为争一己短长时,达到炽热化程度之时,也是它们衰亡之期到来之时。随着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到来,汉学宋学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加以汉宋学各自弊病的暴露,自然引发有识之士思考新的学术。汉宋学术合流之后,边疆史地、今文经学等兴起,理学也再次回光返照。

最后,对历史上各民族的相互敌视谩骂做出了决断,不负历史发展到乾隆时代,需要解决民族之间痼疾的期望,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乾隆要求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要把这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语词改归中正平和之道。他在《圣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序》中就清楚地把自己的这个观点表达出来。他讲道“天下之语万殊,天下之理则一,无不戴天而履地,无不是是而非非,无不尊君上而孝父母,无不贤贤人而恶小人。彼其于语言文字中谬存我是彼非,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不亦仰而唾空,终于自污其面哉?故向有校正金元国语解之命,及制《西域同文志》,一是义也”,明确表示他修订民族文献是为了改变历来民族间的互相谩骂的不团结行为。至于原书,从《圣制改译辽金元三史序》来看,乾隆对原书是允许存在。他明示天下道:“改译者不过正其讹误之语,而其旧史之布天下者自在也。读史者执旧简而证以新书,则可知语之异而事之同,则此序之不可不作,乃所以明吾志也。夫春秋一字之褒贬,示圣人大公至正之心。若辽、金、元三国之译汉文,则出于秦越人视肥瘠者之手,性情各别,语言不通,而又有谬寓嗤斥之意存焉。此岂春秋一字褒贬之为哉!”意即,他下旨要求的改译是要正讹谬,至于原书,他给读史者指示的处理方式是可以“执旧简而证以新书”,其实就是任凭原书存在,以便使大家知晓修订过的书和原书的区别,从而知晓他的良苦用心。又像把金元二史与《蒙古源流》互勘,详加译改,但于初见处注明旧作原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为了“开卷了然,足资考据”,其实与他任凭原书存在以便同修订过的新书互勘,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都是意在通过修订民族文献,来改变民族之间相互敌视谩骂的痼疾,加强巩固民族团结。

四、地域性

《四库全书》包含了汉文化圈,以及非汉文化圈的相关信息。

1.《四库全书》包含了中国古籍编纂保存传承的独特多样方式。

丛书是在一总名下,以一定的分类标准完整汇聚各书籍成册的集群式图书,是中国古代保存记忆遗产的最好方法之一,对今天书籍的编纂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作为丛书的《四库全书》,它有效发挥了中国书籍的重要编纂方式丛书保存书籍的功能,收录了大量的珍籍秘本孤本,对中国记忆遗产的保存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影印蓝本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就汇集了不少《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珍籍。例如经部书籍有宋王昭禹撰《周礼详解》四十卷、宋叶梦得撰《春秋左传谳》十卷《公羊传谳》六卷《谷梁传谳》六卷、宋耿南仲撰《周易新讲义》十卷、宋魏了翁撰《春秋左传要义》三十卷《卷首》一卷、清顾栋高撰《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史部书籍有清康熙二十一年敕撰《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子部书籍宋曾公亮奉敕撰《武经总要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卷、清庄亨阳撰《庄氏算学》八卷,集部书籍有元张昱撰《可闲老人集》四卷、明钱仲益撰《锦树集》八卷,等等。以上书籍,以之与《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比对,《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都有的书籍:经部书籍有清顾栋高撰《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宋王昭禹撰《周礼详解》四十卷、宋叶梦得撰《春秋左传谳》十卷《公羊传谳》六卷《谷梁传谳》六卷,史部书籍有清康熙二十一年敕撰《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宋曾公亮奉敕撰《武经总要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有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没有的书籍:经部有宋耿南仲撰《周易新讲义》十卷、宋魏了翁撰《春秋左传要义》三十卷卷首一卷,子部有清庄亨阳撰《庄氏算学》八卷,史部有宋钱时撰《两汉笔记》十二卷、宋吕午撰《左史谏草》一卷、明俞汝楫等纂《礼部志稿》明无著者《太常续考》八卷,集部有元张昱撰《可闲老人集》四卷、明钱仲益撰《锦树集》八卷。而以上书籍只是《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的小部分。

辑佚古籍,也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保存传承记忆遗产的方式。当时四库馆臣仅从《永乐大典》中就辑得失传文献数百种,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这些珍贵文献可能会随着《永乐大典》的继续散佚而不复存在。而这些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的文献,像《水经注》等,它们自身一旦辑佚成册独立出来后,其中的早已失传的珍贵资料,也是可以再为辑佚或校正古籍服务的。

由此可见,《四库全书》收录了不少珍籍秘本孤本,对于保存抢救珍稀孤秘古代文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记忆遗产的保存与传承居功至伟。

2.反映了本土和世界的关键性信息。《四库全书》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本土文化,也是周边邻邦文化的反映。反映了日本、越南、朝鲜等地区的关键性信息。而作为18世纪东方文化的代表,它还记录下和西方世界互动的信息,丰富了世界历史和文化。

首先,反映中国本土的关键性信息。《四库全书》通过入著的各类书籍及其提要,尤其是史书及其提要,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历代历朝关键性信息的完备记载体系。

如通过《四库全书》入著的史部正史类书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变迁军事民情文化状貌民族关系人事更迭等历代关键信息都可以见晓,再加以其余史书的补充,如史部地理类书籍,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些关键性信息会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示。如云南一地的关键性信息,我们查考《四库全书》入著的《云南通志》《滇考》《徐霞客游记》等地理书籍,以及其余史书所道云南信息,云南一地的关键性信息全貌是可以大体得到的。仅就《滇考》而言,自庄蹻通滇至明末清初的云南一地沿革旧迹,治乱大端,我们就能基本见其中大要。而明代南方丝路的状貌,《徐霞客游记》的“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南日记”足可提供可信的一手文献。

具体就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发展到清朝中期已经实现了“三教合一”,即儒释道共存局面的这个关键信息被《四库全书》反映了出来。《四库全书》不仅著录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同时对于佛教和道教书目的也给予一定的收录。儒家类的书目除了在经部收录正经正注的“十三经”外,在子部儒家类中也收录了先秦儒家学派其他代表人物以及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学派“理学”的著作,如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四库提要》评论为“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则把老师的学说进一步引申发展,从而诞生了法家学说,主张治国需用“法、术、势”,为法家出现奠定了基础。又如南宋朱熹与吕祖谦合撰《近思录》,集中体现了朱熹主张“格物致理,由博返约”以及“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反对“厌卑近而骛高远,流于空虚”的治学理念。佛教著作方面,如梁代释僧祐的《宏明集》辑录了东汉以下至梁代的一些阐明佛法的文章,《四库全书总目》虽然对它评价不高,认为它“抑周孔,排黄老而独伸释氏之法。……恐人不尊不信而嚣张其外以弥缝之。”即存在很深的门户之见,刻意抬高自己的学说。但是《宏明集》对于保存梁代以前的佛家著作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道教著作方面,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八卷,不仅论及道教本身宗教教义,还涉及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体现了作者利用道家黄老学说观察世界的方法。

当然,维护礼教、提倡朴学、传统文化观念浓厚等,《四库全书》也是有所反映的。如视释道二教为末技的思想在《四库全书》中是存在的。因重经史之作轻术艺之书,因而在纂修中,忽略自然科学著作,使原本不多的自然科学著作也未能在《四库全书》或《四库全书总目》中自如反映。此外,对汉学的崇奖对宋学贬抑也在《四库全书》及其提要中时有反映。

不过,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四库全书》大体上做到了兼容并包,并较为公允评价。

其次,周边邻邦文化关键性信息的记载。《四库全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反映周边邻邦文化的书籍,从中可以了解到周边国家的信息。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对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也有详细记载。不著撰人名氏朝鲜人《朝鲜志》,书中则较多记录朝鲜国典章制度和一些奇闻异事。又如成于明嘉靖年间“宁波争贡事件”之后的明薛俊撰《日本考略》一书,专记对日防御之事,并兼有对日本国内风俗的记录。而清潘鼎珪撰《安南纪游》一卷,是潘鼎珪游历广东因船只遇到风暴飘至越南所记,书中内容多述及越南山川风土人情概况。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中记录周边国家文化的书籍多为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可信度高。记录的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在世界尚封闭不通的情况下,这些信息都是难能可贵的,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珍贵文献。

再次,《四库全书》以书目著录及其提要形式介绍了当时欧洲的关键性科技文化信息,以及中西互动的成果。如入载了当时欧洲数学的基础书籍、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基本术语的《几何原本》,入载了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使中国音韵学从此与西方接轨的《西儒耳目资》。此外,在记录海外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的著作方面,《四库全书》也收录了较多优秀之作。如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的《坤舆图说》。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分十五个条目记载海外诸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卷以五大洲分类记载海外诸国人文地理的状况,其中对于世界的七大奇观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当时中国了解世界诸国的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开拓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动摇了中国人中国为世界中心的观念,使中国人开始知道世界有五洲。

最后,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消失的地理环境、城市或某些机构。如春秋曲阜古城与鲁国故城、楼兰、唐轮台遗址等已消逝的城市,像今天已经消失的秦汉以降各朝中央行政机构,如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等。

《四库全书》收录了许多反映中国地理环境、城市、古代政府机构的书籍。像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今天已经改变,依赖《四库全书》各史书记载,方得以传世。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的《水经注》记载了先秦到北魏约2000多年的1000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对随时代变迁而来的城邑兴衰、河道及其名称改易、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地理环境变化做出了详细描述。史部地理类古迹之属的书籍也记录了不少已经消失的地理环境。

像春秋曲阜城与鲁国故城、齐国临淄、楚国郢、汉隋唐长安、隋唐东都洛阳、楼兰、交河故城(新疆吐鲁番市古城)、唐轮台遗址、高昌、北宋汴梁、北宋大名府、邺城、晋阳城、瓜洲、兴庆城、上京临潢府等消失的城市,都可以通过《四库全书》入著的史书见到它们当年的盛况。像今天已经消失的秦汉以降各朝中央行政机构,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的中朝外朝、东汉台阁、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明清内阁等,则可见它们的具体构成及运行机制。如唐代杜佑的《通典》囊括了从上古到唐天宝年间的政治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可见今天不复存在的唐以前典章制度的记录。而地理环境及郡县沿革方面代表性著作如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四库提要》把它列为地理总志之首,是因为它著述体例最善,而隋唐经籍及艺文志所录的舆地图志大多散佚,也只有它最古。另外,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也是舆地方面的佳作,《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它道:“其书前四卷,先叙历代疆域,提其纲要。五卷以后乃列宋郡县名,体例特为清析。其前代州邑宋不能有,如燕云十六州之类者,亦附各道之末,名曰'化外州’。亦足以资考证。”这书把不在宋朝版图内的燕云十六州收录其中,更便于对有宋历代郡县沿革作出系统考察。以上这些地理环境、城市或机构的原貌,依赖《四库全书》入著的相关书籍,方使我们见到它们。

总之,《四库全书》在中国本土地理政区沿革著作方面的保存较为注重体例的严谨以及考证的精审,为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五、人文性

《四库全书》产生时的文化背景:一是中华记忆处于困境。当时藏书本身堪忧。明代无不臆改书籍,加以明末战乱,造成记忆断裂残缺,书籍迫待正本清源,厘清记忆。又,典籍收藏状况堪忧。虽然藏书兴盛,但居安思危,需要为书籍找到妥善收藏书籍的佳所良方。面对此等状况,仿照佛道二家藏儒家书的儒藏理论被重新倡导。二是盛世修书传统对记忆大制作的呼唤。《四库全书》的纂修,是盛世下政治与学术文化发展的双重需要。首先,政治上需要通过对学术思想文化全面整理总结,由崇理转而崇实,以汉学代替朱子学的官学地位,进而一统思想,超越历代。其次,当时,社会向学,人文兴盛,出版业超越过往,藏书空前繁荣,各种文献流通日广,学者纷纷自觉发出了对学术文化整理总结的呼声。这个时候,也需要调和满汉纷争,对西学进行总结,以引导臣民对西学的认知。这样一个文化工程,必须由国家出面完成,而乾隆时期,正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强有力的政治经济保障,解决了人力物力财力问题,于是《四库全书》得以纂修。

《四库全书》捕捉到政治学术文化运动、变革、学术文化整理总结、时代的盛,以及盛极而衰的本质。即从朱子学走向汉学,以经学救济理学之穷,摒弃门户党争、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调和满汉之争,以学术文化导向确立思想一统,确定西学政策。这一切都通过书籍的著录与取舍,对书籍的禁毁、改窜,以及书籍提要等形式反映出来。实践了仿照佛、道二家,收藏儒家书,以便使书籍藏之久远的儒藏理论,确定了汉学独尊地位,确立下“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西学政策。而评点尽千古学术文化,定论重大学术问题,这就是《四库全书》对盛世宏阔的呈现。在呈现中,所透露出的新学术文化信息,无疑预示着盛极而衰,是思想解放的前奏。

《四库全书》描绘了上述领域内杰出人士的生活,是18世纪著名学者集体智慧结晶,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各个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与思想,不仅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时代,而且触及了人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

六、题材和主题

《四库全书》从宏观讲,包含天文、历算、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农学、艺术、体育、谱牒、星象、风水、堪舆、化学等学科,全面整理了学术文化典籍,考察总结了古代经验教训,对于弘扬传承文化,保护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孔子孟子等名儒大家的众多政治论著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讲,对著书立说、读书学习,可以提供浩如烟海的资料,并从中得到综合贯通的训练;对游学或涵养心志,也非常有帮助。

它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政治、意识观念、体育或艺术等领域书籍的有序著录与取舍,来完成“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任务,传授知识学说、传承思想、培育人才、敦风化俗,使我们得以有机会系统见到上述各领域的历史或智力的进步。

它是中国古典学术学科体系的最高峰,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峰,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整理总结,解决了前人不能解决的诸多疑难,建构了一部以清人学术观指导的、以文献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各门学术学科史等,反映了如出版印刷、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科技发展到清乾隆时期的成就等。

它所代表的具体领域的历史、智力进展,有总体与具体反映两方面。

总体方面。它所著录的书籍,有百科全书式的,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它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以及社会历史等方面,是含天文历算、地理、物理、生物、中医药学、音乐、书画、文学、史学、语言学、军事、工程学、化学、考古学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记载了中国北宋及其之前的各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智力的进步。而《梦溪笔谈》所获得的世界认可,也正是它在这些领域所有的历史发展、智力进步的明证。它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日本有《梦溪笔谈》的排印本,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学者对《梦溪笔谈》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译本。此外,《四库全书》收录的各类综合性史书、类书、笔记体裁书籍,也有代表上述各领域的主题,反映这些领域的历史的、智力的进展。

具体而言,各专门书籍记载了上述各领域的历史的、智力的进展。

1.自然方面。《四库全书》对自然地理是很重视的,举凡有关中国重要山川、名胜、古迹的著作几乎都入载其中。这些著作述及了它们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它们的辉煌与落寞,及其寓于其中的人文内涵,反映了中国对自然认知的进步与智力进展。

具体而言,这在史部地理类所著录的书籍中多有体现。这些书籍,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防、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10门,构成了一幅幅整体到局部,总括到专门,中央到地方,京城到郡县,中原到边关,中国及于外域的自然地理图画,细览可知中国及外域宫庙、殿堂、山川、形胜、古迹,及其变迁等。如《水经注》就是一部自然地理的总志,反映中国先秦到北魏对自然认知的进步与智慧发展。如果想知道中国六朝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在唐代以前,尤其是汉代时期的古迹,我们可以阅读《三辅黄图》。打算了解唐时长安古迹则莫过于宋人宋敏求精博宏赡的著作《长安志》;倘若要去感知人间天堂杭州曾为都城时的形胜,可以从《方舆胜览》《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中寻觅。其中的《方舆胜览》在杭州山川方面用力之深曾获有四库馆臣的“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名为地证,实则类书也”的赞誉;假设还计划对向来以锦绣河川著称的巴蜀之地进行体验,则可以从《岁华纪丽谱》《益部谈资》《蜀中广记》等中见知。而南方草木、荆楚春华秋实、岳阳风土、岭南风物、台海山川形势,则有《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岳阳风土记》《岭南风物记》《台海使槎录》等一一介绍。至于其余都会郡县的自然风光等,则有各都会郡县志等加以展示。

《四库全书》对山川、名胜古迹等自然人文的重视,还可以从它专门为自然人文风光设置的门类,即山川、古迹、游记门中见晓。如山川门有记载中国名山大川的《南岳小录》《庐山记》《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等,古迹门有介绍古都洛阳、长安、杭州、开封等的《洛阳伽蓝记》《长安志》《长安志图》《武林梵志》《汴京遗迹志》《江城名迹》《关中胜迹图志》等。游记门有可访唐代都邑旧址的宋张礼《游城南记》、可访河朔的,多向来其他地志记载所未详,对山川古迹,以及金石遗文记载尤其详悉的不著撰人名氏《河朔访古记》。而几乎登临中国各地河山,饱览华夏形胜,遍历东南佳山好水,自吴、越到闽,到楚,向北历经齐、鲁、燕、冀、嵩、洛,登华山而归,不久又由闽到粤,又由终南背走峨嵋,访恒,又南过大渡河到黎雅寻金沙江,从澜沧北的寻盘江,再出石门关几千里,穷星宿海而还的徐宏祖为自己游迹所至而写的《徐霞客游记》,对自己游迹所到的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实可为今天我们游览这些地方的最佳向导。

此外《四库全书》还注意到了域外自然地理,虽然认知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确是中国已逐步与外界交往,走向世界的表现。它著录有唐时玄奘远赴印度求佛书,记载所过各国山川道里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今朝鲜、韩国二国山川土地的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明董越《朝鲜赋》、不著撰人名氏《朝鲜志》;介绍印度、 罗马诸国风土的宋赵汝适《诸蕃志》;讲述柬埔寨境内国家山川风土的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遍及亚、非、澳各洲,到达220多个国家与地区,记载下它们风土的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历览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境内,及其附近地区各古国的地理、气候、名胜的明张燮撰《东西洋考》;奉命出使土尔扈特的清人图理琛,撰写的经由喀尔喀跨过俄罗斯,到达土尔扈特,所经历的道里、山川等的《异域录》;清人陈伦炯详考东南亚、南亚、日本、澳洲等国沿海山川扼塞,道里远近,沙礁岛屿夷险,风向气候测验等的《海国闻见录》,以及介绍五大洲自然风土的艾儒略《职方外纪》、南怀仁《坤舆图说》。

以上著作的入载,不仅反映出中国本土自然人文的变迁发展,对自然认知的进步,也反映出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对本国及外域自然地理的逐步了解中,自然观念得到发展,对外域自然的认知也加强并接轨了。这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念的历史进步,是中国人对自然认知智识发展的结果。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充分证明台湾、澎湖等自古以来就为中国的领土,也提供了中国古代就有先进航海技术的证据。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也认识到《岛夷志略》的世界性价值,纷纷对它进行研究,肯定了它在自然观念方面的某些先进性,表彰它对世界历史地理所做的巨大贡献。清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则影响了中国当今海岸地理、世界地理的研究,为海防及海港城市建设提供了鉴借。艾儒略《职方外纪》、南怀仁《坤舆图说》则为中国引进了西方自然观念,使中国人的天圆地方,中国为世界中心的学说开始动摇,世界观念得到了扩展。

这一切都是对自然人文著作总结整理的结果,使我们得以有机会系统见到中国自然观念的进步,智慧的发展。

2.社会方面。《四库全书》展示了中国社会,及其所能认知的外域社会。中国社会方面,《四库全书》以所著录的著述揭示了中国家庭关系,共同的文化以及传统习俗。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儒家所建构的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由礼仪等具体行为所约束,规定了君臣、夫妇、父子、兄弟姊妹的纲常行为,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恭谨良善美、忠孝节义等为中心的具体道德规范,维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些集中体现在经书中。如经部礼类的著作反映儒家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建设理念,具体实施措施,及其基本仪节。其中《周礼》是一部“以政治组织表示出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的书,《仪礼》是一部“以生活仪式表示出儒家理想行为秩序”的书,《礼记》大体是儒家表示自己社会秩序的理论与规范的论文集。《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儒家认为它是中国的基本道德,其余一切道德都是孝的扩大。它要求各阶级的人都应由孝德扩大社会行为,并讲述如何扩大。所有一切社会行为都由他们来评判认定,无以逃离其中。

不过,这些社会行为和规范,以及相关伦理道德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个渐进过程。随时代的需要,经各朝各代儒家的增删改益才发展到今天的。这正如儒学一样,今天的儒学并非原始的儒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也和它相隔不远的先秦儒学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儒法等的合流,合众家之长而成一家,符合董仲舒时代需要的儒学。《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些社会方面书籍,合之一道,系统反映了中国社会各方面历史的智力的进展。在经部所建立的社会规范基础上,史部各类书籍对社会各方面都有详细介绍。如各史书在讲各朝代时,各朝社会人文风俗都会述及。像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则具体介绍各都会郡县社会风俗、人文教化等。此外,如笔记等书中也有社会习俗的具体介绍。

以史部载记类《华阳国志》为例见一班。《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对中国西南地区各地社会人文习俗,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等有丰富反映。以巴地(所辖地大部分在今重庆辖区)为例。反映巴人民风民俗的,像“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反映人生道德的,如“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等等。这些诗歌、谚语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当时民众社会生产生活,道德文化观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并且它从巴地上古社会风俗一直记载下来,形成一完整的从上古到东晋的巴地社会风俗画。如从上古巴蔓子传下来的巴人忠勇节义民风讲起,一直讲到东晋时期巴人的忠勇节义,可以见知从上古到东晋初年的巴地“贤士列女”。而这些代代相传的淳朴社会风俗铸就了今天巴人的性格,蔚然成为今天巴地民风民俗。一部《华阳国志》就是巴地社会领域各方面,及其行为观念的历史与智力的发展线索。

总而概之,这些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书籍,系统而全面反映了社会领域各方面,及其行为观念的历史与智力的进展。

3.科学方面。以天文历算为例,《四库全书》通过对天文历算学著作的著录,阐释了中国历朝历代及国外,尤其是代表西方知识界的欧洲的天文历算学的成就。中国方面,从勾股的鼻祖《周髀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九章算术》、唐时最伟大数学家王孝通《缉古算经》、天元术代表金元时期数学家李冶《测圆海镜》,到明邢云路《古今律历考》、明徐光启《新法算书》,到清王锡阐《晓庵新法》、清梅文鼎《勿庵历算书记》、清康熙《御定历象考成》,整个中国天文历算发展史清晰可循。其中历史的智力的进展,天文历算及其观念沿革,脉络清晰。

其中徐光启《新法算书》、王锡阐《晓庵新法》、梅文鼎《勿庵历算书记》、康熙《御定历象考成》等则是引进了西方历算等知识与中国历算知识结合的佼佼者。不但反映出中国天文历算学的进步,也反映出对世界天文历算学认知及其人类智识方面的进展。

而欧洲天文历算著作的入载,则是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触,科学观念发展知识进步的证明。如欧几里德撰,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无疑改变了中算历来对《九章算术》的恪守,成为研习数学、掌握西历的必读书,对明清中算多有影响。还有如利玛窦《乾坤体义》、熊三拔《简平仪说》等。*虽然这些国外天文历算著作入载不多,但这些著作实为当时欧洲天文历算学的代表,加以中国自己的天文历算学著作,并以此类推其他科学领域,足可为人类科学方面历史与智力进展的代表。

《四库全书》本身也体现出科学方面的历史与智力进展的内涵。首先,分类体系严密,足为后世效法。《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每部之下,又分析子目,使条理分明。不仅厘定循名失实之作,约分子目,还改隶新目。如将《山海经》改隶小说,《太玄经》改隶术数;而且区分典籍,别立门目。因修纂它而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等提要,更是中国目录学史上里程碑著作,既指引了读书治学门径,为学者读书治学津梁,又承载了中国学科体系与知识系统。其所体现的学科分类体系与方法,达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峰,足以垂范后世。

其次,明辨古书真伪,倡导科学精神。中国古书流传到明末,难免有依托原书,增弥赝造者;也有真伪相参、踵误传讹者。四库馆臣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详核,辨正是非,体系之严密,辨证在精详,都远迈前代,富有科学精神。

最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它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多辩论文字。对于各种说法互不相同的,权衡去取,实事求是;具有价值但没有得以彰显的,则加以表彰。不唯考订源流,如将有清一代内外官职品阶在历代的沿革情况,纂成《历代职官表》一书,参稽前代,因革损益,以明它的源流得失;而且,还以编目的形式达到考镜源流的目的,既撰《四库全书总目》,又另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使学者由《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而寻《四库全书总目》,由《四库全书总目》而得全书。

4.政治方面。《四库全书》稽古右文,意在聿资治理。《四库全书》通过与政治相关书籍的入载及其提要,完成了上述主题。

具体就政治而言,除各正史对历代政治发展有详细记载之外,诏令奏议为政治文献的汇集、职官类为有关政府官职的书、政书类是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它其中的邦计之属收录关于国计民生的书籍、军政之属收录关于兵制及与军事有关的书籍、法令之属收录政府制定的法令书籍,考工之属收录建筑造船等的行政与技艺书籍。这些书籍为历代政治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场所。

其中正史类书籍从《史记》一直著录到《明史》,但凡重要的官修的史书都入著了。可以从中见到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明朝,前后历时4000多年的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的事迹。载记则是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著录有《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江南野史》《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蜀梼杌》《南唐书》《安南志略》《十国春秋》《越史略》《朝鲜史略》《西夏事略》《明氏实录》《高丽史》《唐馀纪传》《南诏事略》《朝鲜国纪》等,历代非正统割据王朝政治等事迹都详细可寻。其余如纪事本末、别史、杂史等史书都可以一一溯源追流,见各朝政治概貌及其发展之迹。

诏令奏议类则是各朝皇帝诏令臣子奏议。有清朝乾隆之前各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两汉诏令》《政府奏议》《尽言集》等,从中可见政事枢机。

职官类,有关政府官职的书。分官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官箴(做官的格言)二属,可见各代官制沿革损益。有《唐六典》《翰林志》《南宋馆阁录》《麟台故事》《秘书监志》《礼部续稿》《土官底簿》《州县提纲》《历代铨政要略》《官职会通》《明功臣封爵考》《职官志》《官爵志》《古今官制沿革图》《历代铨选志》《政学录》等。

政书类是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有通制、仪制、邦计、军政、法令、考工之属,为历代政书荟萃。如通制属的杜佑《通典》,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凡是各门历代沿革,都加以记载,详细但不烦杂,简明扼要。元元本本,都是有用的实学,并不是那些只为大家读书记忆提供准备、查询查资料的书籍可以比拟的,是考察唐代以前掌故的渊海。《唐会要》分为五百一十四类目,对唐代制度沿革增减,叙述极其详细精核。邦计属有《救荒活民书》《钱通》《捕蝗考》《荒政丛书》《钦定康济录》《漕政举要录》《明漕运志》等,有重要的法令书籍《唐律疏议》《大清律例》,沿波而讨源,可见历代法令沿革损益。

5.意识观念方面。《四库全书》在意识观念上体现了维护正统道统以教化天下,以及兼容并包,整齐古今中外,一统思想的主题。

关于维护道统以教化天下。《四库全书总目》凡例道“今所采录,惟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的分类顺序,以及入著书籍去取的标准就能见到它的这个主题。《四库全书》所有的经部为核心、史为肱股、子为旁参,集为黼黻,羽翼经训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顺序,为思想教化,尊崇经学供万世师法的主题就表露无遗。像史部正史列在史部第一,就是因为“正史体尊,义与经配”的缘故。而不入著或存目某些书籍,也反映了尊经以教化天下的主题。

具体而言,四库修书,是对18世纪及其以前,尤其是明代以前的书籍按照统一的编撰体例与思想标准,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整理,意在“崇真黜伪”、“敦崇风教,厘正典籍”,就正风俗人心。《四库全书》收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论人而不论其书,有益于世道人心,并把这定为准则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凡例。

关于兼容并包,整齐古今中外,一统思想。教化天下,是思想一统的前提,但思想一统并非教化就能全部达成的。在教化的基础上,还得建构理论、宣传导向、制定相应政策法规等。为此,《四库全书》总体上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兼容并包,裁定古今中外,确立理论,完成了思想导向工作。没有海纳百川之势,是不能使众流归一的。《四库全书》所收的书,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释道闺阁、凡夫俗子,各类人等的撰述都能见诸其中,且前史罕载的外国著作,《四库全书》所载也明显增多。它剖析中国古今书籍源流,斟酌古今,辨章学术,高挹群言,评判功过是非,确定下正统。对西学,确定的只要西方的技能的西学政策,并不值得肯定,但在当时中西双方都未能深入了解对方,中西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立场目的的客观历史事实面前,未可苛责,并且对一向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以天朝自居中国为天下中心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四库全书》各派书籍都收录,不以门户定去取,也体现出以上主题。四库馆臣深谙门户之见有害世道人心,因此它虽然重在奖励汉学,有自己的学术归属,但却不以门户定书籍去取,对所收各流派书籍都详为考订,务核其真。故而,以汉学相标榜的《四库全书》于一时宋学著作也能收录。如入著黄宗羲《明儒学案》就意在反映这个主题,馆臣在对这书的评价“犹胜国门户之余风,非专为讲学设也。然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明季党祸所由来,是亦千古之炯鉴矣”中点明了这个主题。能收录西学书籍,也是不以门户之见去取书籍的一大表现。当然,虽然有这些不以门户收录的书籍,但《四库全书》并没有完全做到不以门户定去取。

为达至以上主题,《四库全书》求真务实。只有求真务实,才不至于思想多歧。四库修书的重要宗旨之一,就在于揆诸时势,明体以达用;务为实学,致远而经方。四库收书,不以高谈阔论、连篇累牍为好尚,而以切于人伦日用、见诸实事者为去取。它所著录,都以考证精核,论辩明确者为主,而于异说空谈、迂谬之言都行辟黜,务求有用之学。

6.体育艺术方面。即是完成为专门撰述、游艺养心服务的主题。《四库全书》以提要的形式对经史子集各门入著的典籍,介绍它们作者,考述它们优劣,品评它们得失功过,价值高低,源流传承。这些提要,为读者提供了阅读认知各人各门各派学术的门径,实可得专门撰述的启迪,可游艺。并可获各方面知识技艺与心性道德的熏陶,能养心。而从它本身抄写、装帧和封存形式所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也可明了它完成了为专门撰述,游艺养心服务的主题。像首次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宋李诫《营造法式》、百科全书著作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金石等专学著作,读之,都可得到专门学科的知识,也可领略工艺、自然、人文之美,完成这个主题。

七、格式和类型

首先,《四库全书》具有突出的美学、风格或语言方面价值。

《四库全书》具有浓郁的中国皇家气派。运用中国传统的装帧形式包背装,这种方式在线装之前,现已消失。上有天头、下有地脚,中间有鱼尾,用毛笔和墨汁,以竖排繁体,从右往左的书写形式,采用馆阁体,在皇家特制的宣纸上手抄而成,每页8行,每行21个字,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原始形式与风格。书中有汉、满、蒙、藏、梵、拉丁等文字并列书写的形式,具有语言的多样性。

它以集大成的四部分类,统序文献,谨严细密,展示出系统美、结构美。而经史子集四部封面的绿、红、蓝、灰四色,对应着春夏秋冬,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宇宙观、兼收并蓄的文化观、胸怀世界、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它各门学科无所不概,在反映自然、人文内涵美、语言美的同时,也展示出思想美。

1.就美学方面的价值而言,表现如下:

系统美。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序,各部之下再分属,以自己时代所能达到的尽可能完善的分类标准,以及总序大序小序,确定书籍排列顺序及书籍取舍,统系上下几千年典籍,谨严细密,展示出系统美。

结构美。既体现在《四库全书》全书构架安排上,也体现在各入著典籍自身表现出的结构美上,还体现在碑刻等著作反映出的文字结构之美,以及四库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结构美。

语言美。《四库全书》入著的各类书籍本身就蕴涵了语言美,它们自身及其馆臣对它们的提要就是中国语言凝炼含蓄美的代表,如外交辞令之美、抒情拟物、描摹世间万象之美、涵咏收纳之美,等等,而其中集部各书籍无疑更是中国语言美的一次大荟萃。中国几乎所有的为文著书者都是语言艺术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被他们赋予了生命,灵动机智,是他们所思所感的寄托,魅力无穷,具有极强的美感。

艺术美。以官方重典的形式将书法类从经部小学类归入子部艺术类,并确定下来,为日后目录书籍编纂所效仿,符合书法自身特质,也是对书法体用认识的一大进步,充分肯定了书法与身具有的艺术功能,展示了书法的艺术美,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美学史上的大事。虽然,前此已有如此著录之法,但终没有如四库修书一样能有确定为准则的功效。

此外,所收钟鼎款识、传世墨迹、碑帖、拓本、刻本等书画著作,无疑是历代书画艺术及其发展轨迹的真实再现,而所收历代品评鉴赏书画与书画史方面的著作则是书画观念变迁,以及书画自身发展史的演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般于毫端”,如此风格多样的书写描绘形式,以及众多识鉴,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表达审美观念抒发审美感受,提供了品种繁多的选择,为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材料,是美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美学研究意义重大。此外,像无论是“宣豫导和,感神人而通天地”、“辨律吕、明雅乐者”的经部乐类方面书籍,还是“讴歌末技,弦管繁声”子部艺术类杂技之属和集部词曲类书籍所涵括的音律美,以及经部小学类音韵学方面著作所展示的韵律美,诸如此类,从外到内,夯实了美学内容,对美学贡献不小。

内涵美。《四库全书》入著的书籍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自然、人文内涵,即《四库全书》各门学科无所不概,天文地理、人文风俗等书籍无不集于其中,本身就是一幅幅风韵天成的自然人文景观图,而这些自然景观常常成为人们流连驻足之所,更为文人墨客所歌咏,被赋予了深厚的内蕴,反映出这些景观所代表的内涵美。像美因表及里沁入肺腑由此生出的“琴瑟和鸣”“高山流水”等美,实为美的一种体悟。至于像孔子闻尽善尽美的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更是感悟美的极致。这些美,由表象达实质,丰富了美的人文内涵。而《四库全书》所收相关书籍涵括并传达出了这些美。二是思想内涵美。《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去取的标准是要正人心,讲道德,尽人伦,所以它入著的书籍及其各书籍提要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的道德伦理观,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一次完整全面的体现,具有取之不竭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思想内涵美。

形体美。《四库全书》的书册包装采用“经史子集按春夏秋冬四色包装”的方法,即依循“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的理念,按照春夏秋冬四色编排。而为贮书,依照“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而建成的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为版刻书籍而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以及它的“寓藏于修”等理念,无疑创新了古籍编撰和保护工程。这不唯体现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暗含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四库全书》的书册采用包背装的方式,书册装订完成后为了方便阅读和长期保存,还设计了木匣书套。最终采用楠木书套加以保存,每一匣衬以夹板,束之绸带,起到了防虫防潮的作用并且外观上也较为美观。至于贮藏七阁《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样式都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布局格调,这种中国古典藏书楼样式的保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

此外,所著录的钟鼎款识、传世墨迹、碑帖、拓本、石刻,以及小学类文字方面等书籍,是研究形态学的重要史料。象形摹物是中国文字的一大功能,中国的文字是具有形态美的,所以才能发展出书法艺术。《四库全书》以著录的小学类文字之属书籍,如《说文解字》等,展示出文字所表现出的形态美。的确,书法,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融入中国人血脉中,从最初仅为描摹勾勒来表情达意,从与之相应的神话传说,所谓仓颉造字鬼哭狼嚎开始,就书写着中国人的感情与思绪,传写着道德与技艺,为文化中独具性格的一种。在文献书写载体变化中,在与之相应的甲金、篆刻、隶书、草书、楷书等形态中,一路走来,书写着中国的独特艺术,书写着每个历史片断中书写者独特的情感与体验,折射出历史的光芒。 

《四库全书》的这些美,给时人后人在美学方面诸多启益。为美学增添了内容,注入了活力,是美学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成员,至今泽被世人。

2.体裁、格式、文体论方面的价值

《四库全书》所收书籍容纳史学、文学等各类体裁,还有不少谈文体的著作,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史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体裁是中国传世文献的重要编纂方式——丛书的编纂方式,在体裁上独具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丛书所具有的保存传承文化的特质,为当时及清中叶以后古代典籍的保存传承提供了借鉴,对现代图书编纂也影响极大。

3.语言方面的价值

《四库全书》具有丰富的语言方面价值。它以著录的训诂、文字、音韵等专门语言书籍,以及相关语言方面的书籍及其提要体现出自己重要的语言方面价值。

从这些书籍著录顺序看,小学类训诂著作名列第一,音韵学著作名列末尾,可见清人的小学观念,即小学为经学附庸,音韵学为小学附庸。训诂明,六经才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人语言学的信息。

从这些书籍本身而言,这些入著的语言学方面书籍无疑是中国语言学中的经典作品,在语言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价值不菲。如《尔雅注疏》《尔雅注》《方言》《匡谬正俗》《广雅》《埤雅》《骈雅》《六书指南》《六书正讹》《古俗字略》《诸书字考》《石鼓文定本》《释名》《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字原》《字诂》《康熙字典》《字学正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钦定西域同文志》《古今通韵》《毛诗古音考》《广韵》《洪武正韵》《六艺纲目》,等等。像其中的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提要认为:“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故此书谓葬音臧,谊、议音宜……皆误以今韵读古音,谓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皆误以古音读今韵,均未免千虑之一失。”道出语音是随时代发展变化的。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它的提要道:“国朝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永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而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大旨以为古人之音,原与今异。凡今所称叶韵,皆即古人之本音,非随意改读,辗转牵就。”既道出语音随时地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讲明了学术源流。宋陆佃《埤雅》一书,提要赞誉它“又推而通贯诸经,曲证旁稽,假物理以明其义。中多引王安石《字说》。……然其诠释诸经,颇据古义。其所援引,多今所未见之书,其推阐名理,亦往往精凿。谓之驳杂则可,要不能不谓之博奥也”,显然是清代注重广征博引及规范性的朴学之风的反映。此外,在《匡谬正俗》提要中,馆臣运用了统计方法“前四卷凡五十五条,皆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介绍书的内容。而明魏校撰《六书精蕴》,提要用比喻方法评价它“然字者滋也,辗转者滋生如子孙之于祖父,血脉相通而面目各别。校必以古文正小篆,是子孙之貌有不似祖父者,即谓非其子孙也。又择小篆以补古文,是子孙之貌有偶似其祖父者,即跻之于祖父之列,以补其世系之阙也”,如此等等,都是丰富的语言学方法的运用。阅读之,无疑可见一部文字训诂音韵发展史,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及其观念变迁,以及理论与方法的不可多得材料。

而所著录的来华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西儒耳目资》是利玛窦的助手金尼阁在利玛窦创造的拼音方案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成果。它是利玛窦、金尼阁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所以称“利、金方案”,它使中国的音韵学迈出了与西方接轨的重要一步,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大事,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除专门语言类诸书外,在其他一些门类中也有语言价值很高的著作。如《梦溪笔谈》中有30多条记述与语言学有关,内容涉及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诸方面。其中对“反切”法的源起、“右文”说的记述、部分文字的音义考辩等,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宝贵资料,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再如《水经注》,虽然是地理学著作,但却超越地理学界限,广及人文风俗、语言艺术等其他领域。也就是说,《水经注》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郦道元在书中对所述及的山水、人文风俗等进行了生动描述,有学者称“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可媲美魏晋南北朝散文佳作,是文学艺术的珍品,语言方面的价值重大。

总之,《四库全书》中所著录的语言方面书籍大致可以反映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历代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中国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次,《四库全书》是中国各地区,乃至世界某些地区人文风俗的载体,是它们集中展示的典型场所。

一是中国各地人文风俗乃至世界某些地区人文风俗的载体。在所入著的各史书,尤其是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地理方面史书,集中再现了中国各地,及世界某些地区民风民俗。二是中国藏书文化风俗的展示。《四库全书》的七阁收藏反映明清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藏书文化风俗的集中表现,即既要防火防盗防湿防蠹,又要世代相传,还要寄予人文雅趣、审美情致。因七阁建筑都仿造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制式,所以主要集中体现了江浙一带藏书楼的规格和审美情趣。而这类藏书楼,存于今的为数极少,并且现代中国除个别情况外,基本上不再有兴建这类藏书楼的行为出现。三是中国传统的盛世修史及官修史书习俗的典型例子。中国有官私修史及秉笔直书的修史传统,官修史书则有开国修史、盛世修史二大传统。《四库全书》本身就是盛世官修史书传统的反映。而它所著录的各史书,不出官私二途,这些史书以本身所有的内容及其体现出的丰富内涵,以及提要内容,把官私修史及秉笔直书的传统,淋漓尽致揭示出来。

再次,是消失了的形式或载体。《四库全书》的装帧形式现在已不用了,它的装帧方式日渐面临消亡,且专门建楼贮藏的方式也消失了,与它们相关的文化蕴涵也日渐成为历史遗迹。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乱等因素,七部《四库全书》消失了三部,仅存四部。所存四部中的一部是就残佚而补齐的,保护弘扬之责重大。

因此,《四库全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否则一旦消亡,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八、社会、精神、社区重要性

《四库全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直至今天仍被学术文化界研究利用,有关它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专学四库学。当年修《四库全书》,意在倡导读书,普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延续文脉。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审视它,也不得不承认它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肯定它在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此外,《四库全书》无疑对它所属时代之前的古籍全面认真鉴别筛选过一次,且它的共生品《四库全书总目》等正是指导读书治学的良径。由此,实可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四库全书》成书以来,整个有清一朝,关注仰慕它的人不少,并掀起了搜集古籍及丛书编纂浪潮。虽然影印、续修计划多以遗憾告终,但完成了部分选印工作、续修了提要,也留下了不少开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发掘了它的内涵与价值。如今,这些人都作古,但他们因《四库全书》而留下的痕迹,仍然启迪影响当今四库学研究。

从民国年间倡议影印、续修,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今天,中国重视传统文化,《四库全书》一直被关注,对它的影印、续修真正得以实现,影印或出版了一系列四库书籍。如上个世纪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据台湾影印本影印之、季羡林主编了《四库存目丛书》、上海图书馆编了《续修四库全书》、王钟翰编有《四库禁毁丛书》等四库系列丛书的出版等。本世纪又掀影印浪潮,如先后两次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等。此外,世界上百科性质的书籍被翻译入中国,取名历程就反映出《四库全书》对今人的影响。世界上百科性质书籍首译为“百科类典”,但中国近代以前最近的一次大型文化工程莫过于《四库全书》编纂,它荟萃众典、文化之大观的影响与记忆历百年不衰,深入中国人心,用它的名字命名国外百科性质书籍,在总结会通文化上,二者主旨相同,且便于民众见名知旨,因此就改译“百科全书”,但又有违分类科学,在体例上不和谐,就再改为“学典”,但终究不如全书的命名接地气,国人接受度高,所以最后仍以“百科全书”命名,至今依然。这些都是《四库全书》社会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再次发挥作用的体现,是当今中国重视民族之根,倡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四库全书》的当世价值正在不断被发掘。人们从《四库全书》中寻找古人的思想智慧,寻找读书治学门径,文化传承脉络。这些都是《四库全书》社会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再次发挥效应的体现,是当今中国重视倡扬传统文化的表现。

而有关《四库全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已成为一门专学,如今研究它的人群与日俱增,有关学会也成立,专门的研究集刊已连续发行,四库文化传播普及已由中国北京向其他城市辐射。四库及其体系,在近代不再使用。今天,用四库这种编纂方式,除整理古籍偶或使用外,也不再使用。因此,作为四库发展到鼎峰的杰作《四库全书》,有关它的研究可谓绝学。倘若我们对它重视得当,用之妥切,行之有法,足可激发起阅读优秀典籍的热潮。反之,《四库全书》及其四库体系研究将后继无人。

九、稀有性

《四库全书》的珍稀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传世古文献。征书、收书、修书规模,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在世界文化史上无可比拟。

二、它所收录的一些书籍是独一无二的。它收录有一些因四库修书得以在《四库全书》保存至今的孤本。如赵万里《四库全书孤本丛刊拟目》(一册,北平图书馆油印本)所选录入的书籍就是仅《四库全书》所收的孤本。

再加上,《四库全书》各阁的某些书,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文字差异。如各阁同一部书很可能不是根据同一种底本钞出的,它保存了这种书的某一古老版本的真实状况,有版本学的价值。如有学者研究,今存各种《长安志》(包括《长安志图》)的版本都来源于明成化本和嘉靖本。而据我们的比较研究断定,文溯阁本《长安志图》既非源于明成化本,又非源于明嘉靖本,而是以乾隆中新发现的某种不知名的古版为底本缮写而成的。

而系于手抄,书手的写字习惯、文化水平、负责程度不尽相同,可以说,各阁的每一部书的版本都具有独特性,可谓新的版本。而七阁中散佚三阁已难复原貌,存留下四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三、它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以及提要的方式,集中国古典学科体系及其知识系统大成,完整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内容,治学方法至今为学界的不二法则。

十、完整性

《四库全书》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书的完整性。它基本上完整保存了中国18世纪及其以前,尤其是明代以前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典籍。由于政治与时代的局限,虽然当年修书时,曾删毁了一些书籍,但总体而言,重要的文化典籍是收齐了的。

(2)内容的完整性。虽然七阁《四库全书》历经浩劫,已经散佚过半,但每阁《四库全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个体,都能完整体现各阁《四库全书》的内容。因此,散佚的三阁《四库全书》并不影响现存四阁《四库全书》的完整性。

(3)保存的完整性。虽然消失了三部,但有四部幸存下来,并且在内容上除文澜阁是补齐的外,都基本上原貌保存。

图片

作者简介

陈晓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编:陈晓华

常务副主编:王玉敏

副主编:魏新

编辑部编辑:董晓月 冯鑫 管众 姜雨行 孔硕 刘兆轩 聂毅 蒲雅丽 孙惟轩 王晴 伍萍萍 姚艳芳

本期责编:聂毅

/

/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