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赞誉此人千年难出,颇为推崇!两人有1共同特点,无人能及

 诗意世界 2024-05-16 发布于河南

共和国是从战火中诞生,经历无数次血战,是鲜血染红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授衔的将军只有1614位,但是各个领域战功赫赫没被授衔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将星云集,群星璀璨!这些经历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英雄豪杰无一不是令人仰慕的对象。

如林帅统兵百万,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功勋卓著!粟裕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时,以60万兵力打败国民党80万精锐……

任何一个开国将军指挥过若干令人啧啧称奇的战役,名垂史册,千古传诵!然而,能被毛主席推崇的将军却不是开国将帅的任何一位,而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大将陈庆之。

陈庆之出生于484年,出身寒门,是梁武帝萧衍的随从。位卑未敢忘忧国,陈庆之常常思虑为国效力。

因为是梁武帝随从,得到信任,而被赏识和重用则是因为才识过人。陈庆之一生战绩惊人,政绩斐然,忠勇无双!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乱世,真正让陈庆之名扬天下,名垂史册的则是其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因为是帝王亲随,陈庆之平时一个重要任务是陪梁武帝下棋对弈,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没人认为他会统兵打仗。

公元525年,虚岁42的陈庆之接到一个任务,率2000人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

这本不是军事行动,而是一个毫无风险的护送任务。意外的是,不甘心徐州被南梁占领的北魏突然出兵2万搞“偷袭”。

事发突然,情况紧急!毫无军事指挥经验的陈庆之却临危不乱,奇迹般一举打败北魏的2万精锐,首战扬名。

如果说一次成功可能凭的是运气,那么接下来的多次“以少胜多”足以说明陈庆之真是一个难得的奇才。

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令人啧啧称奇,难以望其项背的是,陈庆之一生指挥战斗上百次,几乎都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进行,结果几乎都是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敌众我寡不是一般的比例失调,大多都是1:10的比例,甚至更甚。与他对阵的人也不乏所谓的名将枭雄,如尔朱荣、侯景。

结果均成为陈庆之的手下败将。一生酷爱读书的毛主席,在1969年3月重读《南史·陈庆之传》时,对陈庆之是“喜爱有加,心生敬意”,他在6月时在传记的第二页毛主席批注了一段话:

“再读陈庆之传,为之神往。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

“神往”一词传达出毛主席对陈庆之的推崇之意,陈庆之也被人世人评价为后“千载之下,唯陈庆之。”

也就是说陈庆之千年难出,连毛主席都推崇的人的确世所罕见。也难怪,古今中外,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总是能在各方面处于劣势情况下,还能做到多次以少胜多的人几乎没有。

另外,陈庆之不擅骑射,更不善战场冲杀,却能指挥千军万马,将士们甘愿为其效力,誓死跟随冲锋陷阵。能做到这样的,历史上也无几人!

陈庆之是一个特例,539年,陈庆之病逝!时隔千年之后,又出现了了一个一辈总打逆风仗,几乎均能做到以少胜多的伟人!

毛主席诞生于1893年,遵义会议(1935年)事实上确定了伟人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军事指挥上的领导权,伟人当年也是42岁。

也许正是因为两人身上有一些其他人难以做到的相似之处,所以才会有惺惺相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