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宗朝(1022—1063年) 15/23 文彦博【简易版】

 新用户4541Ay47 2024-05-16 发布于上海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按,关于文彦博卒年,《文忠烈公彦博传》作“绍圣四年四月丁巳,降授太子少保、潞国公致仕文彦博薨”。但《宋史·哲宗纪》、《宋宰辅编年录·卷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七》均作“五月丁巳”,故从五月之说。]),字宽夫,号伊叟 [《石林燕语》:潞公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官殿中侍御史。又改河东转运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始终反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在洛阳时,相继组织“五老会”“耆英会”。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元祐五年(1090年),以守太师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终年九十二岁。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宋朝元老重臣。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平反刘平冤案;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有贤相之誉。 [38]撰有《大飨明堂纪要》《药准》,皆不存。今有《文潞公集》传世。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3日),其祖先本姓敬,因避晋高祖石敬瑭和宋翼祖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文彦博少年时与张昪、高若讷跟随颍昌人史炤学习经术,史炤的母亲觉得文彦博不同寻常,对人说:“是贵人啊。”十分厚待他。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翼城县知县、通判绛州、监察御史等职,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当时,宋夏战争兴起。军中如果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文彦博说:“这种办法在平居无事之时还可行。但现在连年作战,将领带兵数十万,如果没有权力自主处置这些事情,将权不集中,军法不严峻,怎么能成功呢?”宋仁宗赵祯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吸取他的意见。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西方用兵,偏校有监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

当时,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与鄜延路副总管刘平有矛盾。三川口之战后,刘平及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兵败被俘。而临阵脱逃的黄德和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己说证实刘平投敌。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而被捆绑入狱。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府设法庭进行审理。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但黄德和的同党很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以至于动员朝廷另派御史来河中办案。文彦博拒不接纳,说:“朝廷忧虑此案办不成功,所以才派你来。现在案情已审出结果,你应该马上回朝廷。倘使此案现有反复,我文彦博宁愿承担责任。”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8]

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时,曾考虑修复这条旧道,但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继承他父亲的志愿,修复了旧道,并由此而储备了大量粮饷。西夏李元昊入侵时,围困麟州十日,知道城中做了准备,便撤围而退。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

之后,文彦博改任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接连升任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不久,又改知益州。他曾在钤辖官舍踢球,听到门外喧嚣,一打听,才知道是卒长鞭打一兵士,兵士不认罪。文彦博让他们进来,询问了事情原委,命人把兵士拉出去接受鞭打,但这个兵士还是不认罪,文彦博叫人把他斩了,踢完球后才回家。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改益州。尝击球钤辖廨,闻外喧甚,乃卒长杖一卒,不伏。呼入问状,令引出与杖,又不受,复呼入斩之,竟球乃归。]

贝州平叛

主词条:王则起义

庆历七年(1047年),仁宗召文彦博入朝,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贝州士兵王则发动起义,明镐对王则进行讨伐,很久也攻不下来。文彦博请求去贝州讨伐,于次年(1048年)正月被朝廷任命为宣抚使,前往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军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平息。 [11]

初任宰执

王则起义平定后,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文彦博为相后,向朝廷推荐张瑰、韩维、王安石,说他们恬淡名利,有道德、讲原则,请求对他们进行褒奖以激励风俗。并同枢密使庞籍商议裁省兵员,总计裁撤为民以及支付原俸禄一半的士兵和将佐共八万人,对这件事,当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些人一定会聚为盗贼,仁宗对此也感到疑虑。文彦博说:“现在公私困竭,就是因为兵员过多。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臣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他的谋划终于执行,而裁撤的兵士也没有闹事。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荐张环、韩维、王安石等恬退守道,乞褒劝以厉风俗。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

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彦博被授为昭文馆大学士。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进昭文馆大学士。]

皇祐三年(1051年),御史唐介称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所以才有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的机会。唐介被罢职,而文彦博也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许州知州,改为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御史唐介劾其在蜀日以奇锦结宫掖,因之登用。介既贬,彦博亦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改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

安定危局

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次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同一天被任命,士大夫都以朝廷用人得当为庆幸。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至和二年,复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同拜,士大夫皆以得人为庆,语见《弼传》。]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仁宗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发病,被扶入宫内。文彦博叫来内侍史志聪了解情况。史志聪说:“宫里的事我不能向外泄露。”文彦博叱喝他说:“你们在宫廷里来来往往,却不让宰相知道天子的身体状况,目的何在?自今天开始,如果陛下病情加剧,一定要告诉我,否则,以军法从事。”他还与同僚刘沆、富弼计谋开启大庆殿,设醮祈祷,并留宿大庆殿外的小屋。史志聪说:“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文彦博说:“这个时候,还能考虑有先例没先例吗?”开封府知府王素半夜扣打宫门,宣称要报告谋反的事情,文彦博不让他进来;第二天早上,王素说有京师禁卫告诉他都虞候要作乱。刘沆主张逮捕都虞候,加以审理。文彦博把都指挥使许怀德叫来,问都虞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许怀德说他可担保都虞候不会谋反,文彦博说:“那么这事是禁卫有怨仇,诬告都虞候而已,应该立即把这禁卫杀了以安定众心。”于是请刘沆把案情做个结论,把禁卫在军门前斩了。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彦博呼内侍史志聪问状,对曰:“禁密不敢漏言。”彦博叱之曰:“尔曹出入禁闼,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为邪?自今疾势增损必以告,不尔,当行军法。”又与同列刘沆、富弼谋启醮大庆殿,因留宿殿庐。志聪曰:“无故事。”彦博曰:“此岂论故事时邪?”知开封府王素夜叩宫门上变,不使入;明旦言,有禁卒告都虞候欲为乱。沆欲捕治,彦博召都指挥使许怀德,问都虞候何如人,怀德称其愿可保。彦博曰:“然则卒有怨,诬之耳。当亟诛之以靖众。”乃请沆判状尾,斩于军门。]

在这之前,富弼采纳官员李仲昌的计策,从澶州商胡河贯穿六漯渠,使之流入横垅旧道。北京留守贾昌朝一向厌恶富弼,暗中勾结内侍武继隆,指使司天官二人等执政大臣在一起讨论朝廷大事时,于殿廷宣扬国家不应该在北方开河渠,开河渠(损害地脉)导致仁宗身体欠安。文彦博明白了他们用意所在,但没有采取办法加以制止。过了几天,这两个司天官又上书,请仁宗皇后一同处理政事,这也是武继隆所指使的。史志聪把司天官的上书拿给执政大臣看。文彦博看了以后,把它藏起来,不给其他同僚看,而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慌不忙地把两位司天官叫来盘问,说:“你们今天有些话要讲吧?”二位司天官回答:“是的。”文彦博说:“天文变异,你们的职责就是要如实反映。但怎么随便参预国家大事?你们的罪行应该株连一族。”二位司天官害怕,面色都变了。文彦博说:“我看你们不过是狂狷愚蠢罢了,不忍心治你们的罪行,但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两位司天官退出去后,文彦博才把司天官的上书给同列看。众人都非常气愤,说:“这些家伙竟敢如此僭越而上书,你怎么不把他们给斩了?”文彦博说:“把他们斩了,事情也弄大了,恐怕引起皇后不安。”众人都说:“想得周到。”不久朝廷议定派遣司天官核实六漯渠的方位,并派二人前往。武继隆代表他们请求留下,文彦博说:“他们本来不敢乱说,有人指使他们这样干罢了。”武继隆沉默不敢回答。二位司天官到了六漯渠,害怕究治前面所犯罪行,改而说六漯的方位在东北,不是在京师正北面。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先是,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漯渠,入横垅故道。北京留守贾昌朝素恶弼,阴约内侍武继隆,令司天官二人俟执政聚时,于殿庭抗言国家不当穿河于北方,致上体不安。彦博知其意有所在,然未有以制之,后数日,二人又上言,请皇后同听政,亦继隆所教也。史志聪以其状白执政。彦博视而怀之,不以示同列,而有喜色,徐召二人诘之曰:“汝今日有所言乎?”曰:“然。”彦博曰:“天文变异,汝职所当言也。何得辄预国家大事?汝罪当族!”二人惧,色变。彦博曰:“观汝直狂愚耳,未忍治汝罪,自今无得复然。”二人退,乃出状示同列。同列皆愤怒曰:“奴敢尔僣言,何不斩之?”彦博曰:“斩之,则事彰灼,于中宫不安。”众皆曰:“善。”既而议遣司天官定六漯方位,复使二人往。继隆白请留之,彦博曰:“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继隆默不敢对。二人至六漯,恐治前罪,更言六漯在东北,非正北也。]

仁宗病愈,文彦博等人才回到家中。在仁宗患病期间,京师吏民担心害怕,靠文彦博、富弼老成持重,众人的心情才得安宁。刘沆在仁宗病愈后偷偷告诉仁宗说:“陛下身体不好时,文彦博曾擅自诛斩报告谋反的人。”文彦博听到了后,把刘沆的判词呈给仁宗,仁宗的疑虑才消除了。御史吴中复请求把唐介召回朝廷。文彦博因而认为,唐介过去做御史,弹劾臣的事大多都针对臣的毛病,其中有些是道听途说,难免不实,但当时臣也过分责备了他,请陛下按吴中复的奏折办理。时人都认为文彦博品德高尚。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帝疾愈,彦博等始归第。当是时,京师业业,赖彦博、弼持重,众心以安。沆密白帝曰:“陛下违豫时,彦博擅斩告反者。”彦博闻之,以沆判呈,帝意乃解。御史吴中复乞召还唐介。彦博因言,介顷为御史,言臣事多中臣病,其间虽有风闻之误,然当时责之太深,请如中复奏。时以彦博为厚德。]

数度出入

很久后,文彦博被任命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为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不久改镇成德,升任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不久,再镇保平,判河南府。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久之,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又改镇成德,迁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俄复镇保平、判河南。丁母忧......]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宋英宗赵曙即位,任命文彦博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多次上表,请求能够让自己守完丧,朝廷允许。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

当初,仁宗身体不好,文彦博与富弼等人请求立太子。仁宗答应了,但后宫又有怀孕的,这件事拖了下来。不久,文彦博离职,后来,富弼亦因守丧离职。文彦博守丧完毕后,官复原职,判河南府,英宗下诏命他到朝廷拜见。英宗对他说:“朕被立为太子,是你的功劳。”文彦博严肃地回答:“陛下被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的意愿,也是皇太后(曹皇后)襄赞之功,臣没有什么功劳。而且陛下被立为太子以及继统之时,臣不在朝廷,都是韩琦等人根据先帝意愿而受命行事,臣没有参与。”英宗说:“让先帝有所裁择,以及开始创议,你都对朕有恩。”文彦博谦逊地回避,不敢认为有功于英宗。英宗说:“你暂且西去任职,不久就会把你召回朝廷。”不久,即升文彦博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任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而后宫将有就馆者,故其事缓。已而彦博去位,其后弼亦以忧去。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闻力之有?兼陛下登储纂极之时,臣方在外,皆韩琦等承圣志受顾命,臣无与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帝曰:“暂烦西行,即召还矣。”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陈升之为宰相。下诏说:“文彦博是世人所敬仰的名臣,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的礼贤之意。”文彦博说:“大宋的枢密使职,没有在宰相上面的。只有曹利用曾经在王曾、张知白上。臣下对礼义难说全懂,但不敢仿效曹利用所为,以紊乱朝廷礼法。”他坚决推辞才没有使自己位在陈升之之上。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

西夏进犯大顺城时,将帅李复圭把阵图和方略授给钤辖李信等人,命他们出战。等到失败后,他却诬奏李信有罪。文彦博把其中的是非暴露出来,而宰相王安石曲意诛杀李信等,秦地人认为他们都冤枉。庆州兵乱,文彦博对神宗说:“朝廷施政,务必符合人心。应该兼采各种意见,以静重为第一要务。陛下励精图治,而人心不安,恐怕是法令改变太大的缘故。祖宗之法未必都不能实行,不过是有偏而不全的弊端而已。”王安石知道这些话是针对他来说的,起来反驳道:“谋求为百姓除害,怎么做都行。若万事都拖拖沓沓,那是西晋亡国之风,对国家的治理有什么好处?”御史张商英欲依附王安石,指使枢密院以其他事动摇文彦博,张商英由于事实不真而被贬斥。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脞,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

文彦博在枢密府任职九年,终因激烈地争论说市易司监卖果实,有伤国体,并引起百姓怨恨,引起王安石的嫉恨,最后请求辞职。神宗任命他为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移判大名府。文彦博尽管不在朝廷,但神宗对他的关注却有增无减。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

当时监司有许多新提拔的少年,转运判官汪辅之就奏告文彦博不办事,神宗批示了这个奏折,并把它交给文彦博,说:“因为您的旧恩德,所以请您守护京师北门,细小的事情不必劳心。汪辅之官小位卑,竟敢如此无礼,将会另加处置。”没过多久,就罢掉了汪辅之的官。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请求以铁龙爪治黄河,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制作浚川耙,天下都笑着谈论浚川耙,认为拿它治理黄河等于儿戏,而只有王安石相信它。派遣都水丞范子渊实行此法。范子渊奏称田浚川耙的功用,可以让河水都回原道。退出被淹没的民田有数万顷。神宗诏命大名府核实,文彦博说:“黄河不是浚川耙就可疏通的,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臣不敢跟着别人胡说以欺骗陛下。”文彦博的奏疏呈上,神宗看完不高兴。另派知制诰熊本等人去考察,考察的结果就像文彦博所说。范子渊于是请求拜见皇上,说熊本等人看到王安石被罢相,臆测文彦博将为宰相,故意附会文彦博的说法,御史蔡确也弹劾熊本等人受命考察时不守法纪。熊本等都得到处罚,唯独不涉及文彦博。不久加官司徒。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时监司多新进少年,转运判官汪辅之辄奏彦博不事事,帝批其奏以付彦博曰:“以侍中旧德,故烦卧护北门,细务不必劳心。辅之小臣,敢尔无礼,将别有处置。”未几,罢去。初,选人有李公义者,请以铁龙爪治河,宦者黄怀信沿其制为浚川杷,天下指笑以为儿戏,安石独信之,遣都水丞范子渊行其法。子渊奏用杷之功,水悉归故道,退出民田数万顷。诏大名核实,彦博言:“河非杷可浚,虽甚愚之人,皆知无益,臣不敢雷同罔上。”疏至,帝不悦,复遣知制诰熊本等行视,如彦博言。子渊乃请觐,言本等见安石罢,意彦博复相,故傅会其说。御史蔡确亦论本奉使无状。本等皆得罪,独彦博勿问。寻加司徒。]

元丰三年(1080年),文彦博被拜为太尉,再次出判河南。当时王尧臣之子王同老说起仁宗至和年间议论立皇太子的事,文彦博恰好入朝。神宗为此询问他,文彦博还是以从前对英宗说的话对神宗说:“英宗皇帝天命所在,国家政权有归宿。这实在是仁宗皇帝了解儿子的贤明,慈圣太皇太后拥佑之力,臣下有什么功劳可言?”神宗说:“虽然是天命,但也靠人谋,您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阴德如丙吉,真是定策的大臣,是国家的依靠。”文彦博说:“像周勃、霍光等,才可算是定策的臣子。自至和年间以来,朝廷内外建议立皇太子的人很多,臣虽然也有建议,但并没有立即实行。后来,韩琦等终于把大事办成,主要是韩琦的功绩。”神宗说:“开端更难,当时仁宗高皇帝的意向已定。嘉佑年末,只不过是把以前的诏命再复述一遍而已。正好像丙吉、霍光,不致相互掩盖功劳。”于是加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彦博推辞不受。将到河南府任职,神宗在琼林苑赐宴,并两次派宦官送给文彦博他写的诗。时任都认为此事十分荣耀。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元丰三年,拜太尉,复判河南。于是王同老言至和中议储嗣事,彦博适入朝,神宗问之,彦博以前对英宗者复于帝曰:“先帝天命所在,神器有归,实仁祖知子之明,慈圣拥佑之力,臣等何功?”帝曰:“虽云天命,亦系人谋。卿深厚不伐善,阴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彦博曰:“如周勃、霍光,是为定策。自至和以来,中外之臣献言甚众,臣等虽尝有请,弗果行。其后韩琦等讫就大事,盖琦功也。”帝曰:“发端为难,是时仁祖意已定,嘉祐之末,止申前诏尔。正如丙吉、霍光,不相掩也。”遂加彦博两镇节度使,辞不拜。将行,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

王中正经管边事时,但凡所到之处都宣称受密旨招募禁兵,而把他们向西边带去。文彦博以没有看到诏令为由他拒绝在河南府招募,王中正也不敢招募而离开。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文彦博求请辞职回家,以太师职位致仕,住在洛阳,洛阳人邵雍以及二程兄弟都以儒家道统自重,对待文彦博如布衣之交。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神宗曾想把洛水通过京师,但主管者却堵绝洛水,不让洛水入洛阳,洛阳城里的人都为此事烦忧。文彦博趁宦官刘惟简到洛阳的机会,把其中的情况反映了。刘惟简将此事告诉神宗,神宗特诏洛水如以前照样通行,于是洛阳城得到了无穷的便利。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神宗导洛通汴,而主者遏绝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颇患苦之。彦博因中使刘惟简至洛,语其故,惟简以闻。诏令通行如初,遂为洛城无穷之利。]

元祐功过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司马光推荐文彦博,说他是宿德元老,应该重新起用,来辅佐朝廷。宣仁太后将任命文彦博为三省长官,而议论政事的人认为不行,于是任命他为平章军国重事,六天朝觐一次,一月两次到皇宫讲经,宋哲宗对他恩礼有加。但文彦博每年都要求告退,于元祐五年(1090年)以太师充任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职再次致仕。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将用为三省长官,而言事者以为不可,及命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

文彦博在朝期间,被后世认为是旧党的重要成员,支持司马光退回神宗熙丰时所占城、寨、州、军的主张。经廷议讨论,朝廷最终同意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但该策未能换取和平,西夏仍不断侵扰,妥协政策失败。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砦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场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惟乞圣心以此反覆思虑,早赐裁断,无使西人别致猖狂。”于是朝廷许还五砦,夏人遂服。]

高寿而终

绍圣四年(1097年),章惇执政,言官议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反对王安石变法,诋毁神宗,于是将他由太师降职为太子少保。同年五月四日(6月16日),文彦博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蔡京任右相时,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崇宁中,预元祐党籍。后特命出籍,追复太师,谥曰忠烈。]

后来徽宗特别命令将文彦博从党籍中除名,追复他太师之职。政和五年(1115年),赐谥号为“恭烈”,后改谥“忠烈”。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崇宁中,预元祐党籍。后特命出籍,追复太师,谥曰忠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文彦博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北宋诸臣入祀的还有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司马光。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