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顿火锅》的工夫,中国电影大出丑

 矦文摘 2024-05-16 发布于福建


引子


刚过去的这个五一档,乏善可陈。

没有哪部新片值得写一篇长文,不管是称赞还是批评。直到,《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以下简称《一顿火锅》),在几天之内,先砸锅,再撤档,最后,秒上线。

整个过程,太有趣了。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去年6月,电影释出首支预告,正式启动宣传,《一顿火锅》可谓从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出中国电影看似复杂,却也极度可笑的现实状况。

从这个角度,这部电影的前前后后,确实值得一篇长文,记录总结。以便10年20年,30年50年后的人们看到,然后感慨:

原来中国电影以()前(zhí)是这样啊。

关于电影本体的评论,都在视频号里了,文章不再赘述


1.
陈旧、自恋的导演


《一顿火锅》的导演、编剧、剪辑丁晟,可以视为国内一批执掌话语权的创作者之典型(几乎都为男性)。

执掌话语权,是这里的关键词。

首先,这一批执掌话语权的创作者,从电影理念,到对时代、对市场的观察了解,都是过时的、陈旧的、落伍的。

以《一顿火锅》为例: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一个好几年前的网络流行语,拿来做片名——即便不谈有多冗长——既看不出是什么类型,更没有任何信息点,但从丁晟的各种采访来看,他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甚至有点得意。

得意到,在片尾真的安排田雨对着银幕外的观众,把片名念了一遍,还跟着说了这个流行语的下半句,“如果有,那就两顿”。


具体到内容,大到主题表达,小到人物塑造,也都透着陈旧。

哪怕抛开节奏的拖沓和逻辑的崩坏,折腾半天,主题不过就是直眉瞪眼地劝人向善;人物上,大肆吹嘘如何突破、怎样颠覆的杨幂,饰演的依然是那种最刻板印象的情人小三儿。

爹味儿、直男味儿,一个不少,一个不落。

如果是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地方,比如好莱坞,跟不上时代,落后于观众的创作者,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时,有没有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丁晟代表的这一批国内创作者,另一个关键身份,就是老板

他们年轻时吃到了时代红利,在市场腾飞、最缺人才时进入这个圈子,凭实力也好,被大明星、大老板看中也罢,水平肯定是有的,偶尔也能拍出一部不俗的代表作(比如丁晟唯一能称得上好电影的,就是那部《解救吾先生》)。

随着时间推移,水平和理念都逐渐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成立公司,自己做老板。有资历和代表作摆在那,加上内陆电影市场远未成熟,总是不愁筹不到钱的。

只是,市场再不成熟,投资者也明白一直亏钱不是好事。丁晟这五年来,《英雄本色2018》《特警队》《一顿火锅》连续票房口碑双输,下一部是否顺利,可能真的到了检验话语权含金量的时候了。


其次,这一批执掌话语权的创作者,历经时间的沉淀与环境的腐蚀,骨子里都是麻木的、傲慢的、自恋的。

这部分其实不需要太多描述和分析,一个“爹味儿”,几乎就概括了个七七八八。

丁晟这次被大量嘲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谢飞导演的那次映后对谈。他说自己的电影观影门槛高,沉迷短视频的观众稍一走神,就看不懂了;他还说自己的电影宣发难度大,且自己有一种艺术家式的坚持,不想为了宣传而妥协。

这个能出圈,更多是因为谢飞导演直言不讳的反应。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最扎眼的是,它映衬出丁晟这一批创作者最大的悲哀,即:

陈旧且不自知。

当谢飞导演指出他的电影太冗长,结构有问题,丁晟的第一反应是,“您80多岁了,我是给20多岁的人看的”。

这里的可笑,不在于谢飞的意见是对的,而是80多岁的谢飞导演,才是那个每年看大量海外新片,时刻关注最新创作理念、拍摄技术,分享感受的人。而50多岁的丁晟,不仅下意识看低他的老师,同时更自恋地认为,20多岁的观众会喜欢自己陈旧、过时的创作。

就像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一顿火锅》热度不高,票房不行,是因为自己拒绝在宣传时放入太多正片片段。

我想,他很可能被身边的宣传人员误(hu)导(you)了。

热度高、票房好,只跟观众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挂钩,跟宣传时刨多少正片,没有必然联系。

只能说,这批执掌话语权的创作者,活在真空中太久太久了。本就是一身爹味儿的老中直男,身边又常年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最终陷入“从高高在上到恼羞成怒”的无限轮回。



2.
被动、尴尬的演员


《一顿火锅》的主演杨幂,是某一类成于流量,也困于流量的演员代表。

我很少评价国内演员的演技,既因为在我看来,演员表演往往是影响一部商业电影优劣的最末一环,也因为,在中国电影的分工体系中,演员表演可能已经是相对最好的环节之一了。

所以,对于杨幂在《一顿火锅》中的表演,我没太多想说的。表演本就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她和剩下几位一样,演得好或烂,都影响不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

我感慨的是:

那些贴着流量,而非演技标签的演员,一旦选片不慎,很容易引火上身。

选择接拍《一顿火锅》,显然,已经成为了杨幂演员生涯的一大败笔。戏里戏外,对她都是得不偿失的。

戏里。

看片前,观众(肯定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粉丝)对她的角色是有期待的,结果呢,幺鸡这个角色,不过是对她大众形象的进一步加固。

所谓的电影中形象转变,无非是换个造型。一头红发,一身豹纹+皮短裤,就是最直男的那种女性剥削(变装那个段落最为明显)。而回到角色本身,她的幺鸡也是五个主要角色中最扁平,也最刻板的。

本质上,杨幂这次,就是被直男导演,和主流的直男审美消费了一把。考虑到她的圈内陆位和女性崛起的时代背景,这一切就更显尴尬。


戏外。

从去年6月《一顿火锅》启动宣传,丁晟在各种公开场合都在强调一个重点,杨幂,不同以往的杨幂。

遣词用句大概有:

“一番”、“前所未有”、“可以说演了两个人”、“惊艳”、“刮目相看”、“焕然一新”、“完美”、“梦幻女主”等等。

我不知道杨幂团队和她本人,有没有在宣传启动前确认过这个宣传策略和方向,但除了部分硬核粉丝,我想没有人在看完电影后,会认为丁晟不是在虚张声势、夸大其词。

作为宣传策略,这肯定是有效的,它成功地带动起一部分观众的兴趣。但对演员本人,这种观影前后的落差,显然是伤害巨大的。

最简单的,在《一顿火锅》前,我只是怀疑杨幂是否能在一线商业大片中做一番,万一,有合适的呢?

现在,我很肯定这事情不会发生了。



3.
混乱、业余的宣发


不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中国电影在宣发上的核心问题。

平心而论,咱们国内的电影营销和发行,这些年来进步还是相当明显的,至少比起中国电影的进步幅度,宣发的表现肯定是碾压的。

但多数时候,电影宣发的效果还是依赖于资方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掌握决定权的人,到底有多懂电影,有多懂宣发,有多懂市场。

以及,如果他/他们不懂,是选择相信自己,还是相信专业。

某种程度上,这还挺中国的。

对《一顿火锅》,宣发最大的失败,肯定就是改档。从1月13号的小档期,改到了五一档的大档期。


为什么改档?

当然就是认为,自己这片子有更高的票房潜力,值得去一个体量更大的档期。

看过电影后,专业点的人应该都有一个判断,《一顿火锅》全片就只有两个场景,全是室内戏和对话戏,这带来两个最直接的结果:

一是营销难度。

全片就两个室内场景,还都是对话戏,且不能剧透,宣传难度大是必然的。

二是票房上限。

单一场景,故事又很简单,哪怕质量在线,票房上限也真的没有多高。可能有人会提那个黑马《扬名立万》,但它们之间确实没有可比性——话剧再不是电影,那也不是剧本杀能碰瓷的吧?

冲这两点,1月13号的档期,其实是很合适、也很合理的选择。至少,破亿不是问题。

要啥自行车呢?

但显然,有决定权的一个人/几个人,认为可以得到更多。

转变的契机,应该是去年底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可能是被杨幂粉丝的热情影响了,可能是被一些专业人士看过电影后的积极反馈触动了,也可能是发生了更多提涨信心的事情。

从媒体报道来看,电影节首映的映后,丁晟就透露,“在准备一件大事儿,敬请期待”。可见,改档五一当时已经拍板决定了。


谁拍板决定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但自己的公司就是主出品之一,丁晟在宣发上的话语权和参与度,肯定不会低。

宣发的第二大失败,是点映。

这部分没什么可多说的,质量不佳的新片,点映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杀”行为。

这背后的失败逻辑,自然就是“普信男”那一套。

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另外,我还想多提一句的,是所谓的映前口碑测试。现在很多国产电影都有这个流程,即成片初剪后,通过第三方组织普通观众内部观影,整理观感和意见,做进一步修改调整。

《一顿火锅》的总制片人在映前参加活动时表示,他们做过三轮超前测试,媒体、普通观众都有,对口碑放心。

这句“放心”,现在回看多少有些扎眼。那具体当时的测试是哪里出了问题,也只能当事人自己去找答案了。



4.
自私、无奈的片方


行业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则制度,更缺乏进退一心的共同体意识,是制约中国电影走向真正成熟的关键。

撤档,从春节档到五一档,贯穿始终。

本来对多数观众,撤档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当大档期也开始接连沦陷,这对中国电影的观众形象和整体口碑,无疑又是一次跌破下限的打击。

我们没法要求中国电影像好莱坞那样,提前几年就完成定档,肉眼可见的未来,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想观众和影院的要求也很简单,能不能不要上了没几天,一看不成,转身就跑呢?

这要求,不算高吧?

况且,目前为止,撤档的片子千千万,真正撤了再上还能拿到好成绩的,

是零啊。

反过来,这当然就要求片方,做定档的决定前,务必深思熟虑,三思而行。


而《一顿火锅》,在撤档这个事儿上更进了一步。撤了没几天,直接官宣,上线变网大了。

显然,这对中国电影的观众形象和整体口碑,再次造成跌破下限的打击。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事实上,如果换位思考,我能理解片方这一系列撤档再上线的操作,也不愿做更多苛责批评。毕竟对个体来说,比起什么虚无缥缈的行业口碑和责任感,及时止损,回收现金要实际太多。

只是感慨:

制度规则,我们比不过好莱坞;团结一心共进退,我们也比不过韩国。

我们比得过的,可能就是庞大到好莱坞也眼红、韩国更是嫉妒死的观众数量。

中国电影,请珍惜你(越来越少)的观众吧。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