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湖北篇(解放战争中的十堰(郧阳))

 武雁雄飞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中原突围·鲍鱼岭之战

1946年6月初,国民党全面部署“剿共”。6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中原军区部队杀出国民党30余万大军的重围,从宣化店分三路向西突围。中原北路突围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的率领下,于7月11日到达内乡的南师岗地区后,分为左、右两翼向郧阳的荆紫关、南化塘地区挺进。7月14日,左右两翼部队连夜渡过丹江,进入郧县境内。此时,蒋介石3次电令胡宗南“务于荆紫关以南将李部包围歼灭”。7月17日,王震率领的右翼部队359旅进抵郧县南化塘、鲍鱼岭一线时,敌整编90师53旅、61旅已沿山梁构筑阵地进行阻击,将北路军右翼部队包围在竹扒沟至鲍鱼岭地区。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包围,北路军右翼部队第七一九团以第一、第三营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以第二营主攻正面国民党军阵地。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王震副司令员、郭鹏旅长、王恩茂政委组织旅直干部和勤杂人员参加战斗,一鼓作气,拼死杀开一个缺口,迅速突出重围。三五九旅刚一突过,国民党军又组织兵力将缺口合拢,干部旅后续部队一部又被围堵。在情况危急中,干部们拿起武器和警卫团一部奋起向国民党军冲击,终于再次突破围堵。此役,敌死伤惨重,我军亦伤亡百余人。

鲍鱼岭之战,吸引了胡宗南主力,减轻了李先念所率中原局和军区机关的压力,为中原突围北路部队顺利实施突围和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战机。

中原突围·玉皇山之战

1946年7月17日,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北路军左翼部队进入郧县南化塘地区。当部队进抵南化塘东北之玉皇山附近时,敌胡宗南精锐部队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已抢先占领玉皇山顶峰及其周围一带的山梁,并构筑了坚固工事,我军被压在玉皇顶右侧的深沟内,左右两侧均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尾追的国民党军又源源扑来,处于四面围攻之中,面临覆灭的危险。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李先念和中原军区、二纵等首长沉着应战,决定从正面突破,杀出一条血路,打开入陕的通道。果断命令十三旅三十七团从正面强攻黄家堡一线阵地,以警卫团一个营佯攻玉皇项,三十八团从右翼助攻,三十九团从左翼掩护,四十五团断后。战斗于上午10时打响,北路军左翼部队集中数十挺轻重机枪和仅有的4门“八二”迫击炮及数十发炮弹,向国民党军主阵地猛烈攻击,与敌展开了一场血战,经过两小时的搏斗,终于攻下玉皇山阵地,三十七团的勇士们乘胜追击,俘国民党军100多人。随后,部队又坚守阵地10多个小时,打退国民党军的数次冲锋,掩护首脑机关和大部队突出了重围。

玉皇山这战是中原北路突围部队经历的一场最艰险、最激烈的战斗,打败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于荆紫关以南地区全歼我军的战略企图,也打开了北路主力入陕的大门。

中原突围·王树声创建鄂西北根据地

1946年6月下旬,在中原突围北路部队从宣化店向西突围的同时,中原突围南路部队在王树声、刘昌毅的率领下向西突围,于7月11日冲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宜城水沟、垭口强渡了襄河,跨过襄河天然屏障,跳出了敌军包围圈,遂挥师突进武当山区。与此同时,中原军区所辖之江汉军区部队在罗厚福、文敏生的率领下,先期渡过襄河,连克6县,直驱川鄂陕边。8月27日,两部在房县西南之上龛地区胜利会师,并在房县以西之狮子岩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成立鄂西北党委和鄂西北军区,王树声为区党委书记,司令员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分别为第一、二副司令员。在随后召开区党委第一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方针。之后,各分区部队分散活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形成了以武当山地区为中心,包括湖北房县、竹山、竹溪、郧县、均县等20个县和陕西镇坪等3个县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5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6个中心县委和政府,18个县委和政府,100多个区、乡政权组织。

鄂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前后的战略转移,均在敌后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兄弟解放区的作战,为赢得解放战争战略全局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在郧阳的战略展开

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清边县小河口村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各战区协同作战。毛泽东主席指示陈赓兵团渡河南下,挺进豫陕鄂,配合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豫西、陕南、鄂西北地区实施战略展开。根据中央的指示,陈赓决定把进军鄂陕的艰巨任务交给四纵十二旅及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十七师,要求进入鄂陕地区死死拖住胡宗南的主力,把其进犯陕北和豫西的兵力吸引到陕南、鄂西北,以减轻敌军对陕北和豫西的压力,并迅速打开局面,开辟鄂陕根据地。十二旅在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的指挥下,由河南济源县小教口渡过黄河,进入陕东南地区;三十八军十七师在师长张复振、政委梁励生的率领下,攻占陕县会兴镇,逼近撞关,威胁西安,后奉命进军陕南,于9月28日与12旅会师龙驹寨。11月3日,陈赓兵团十二旅在刘金轩、李耀在带领下兵分三路向鄂西北进军,11月12日,解放了山阳县重镇漫川关和郧西重镇上津,在上津组建了十堰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上关县委和县民主政府。11月16日,解放了郧西县城,成立了中共郧西县委和民主政府。11月24日,在郧西土门镇组建了鄂陕地委和鄂陕军分区,李耀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金轩兼军分区司令员。11月30日,十二旅旅部由陕西镇安进抵郧西黄云铺。12月9日是,鄂陕地委在黄云铺召开地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郧西黄云铺、土门为中心,开辟鄂陕根据地。至此,解放战争在郧阳的战略展开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解放战争在在郧阳的战略展开,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吸引和牵制了胡宗南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和中原战场的作战,为夺取解放战争战略全局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郧阳首府,开辟鄂陕区

1947年12月30日,陈赓兵团12旅34团、36团解放了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郧阳城,中共郧阳县委、县民主政府随即成立。1948年1月3日,十二旅在郧阳城召开英模大会。5日,郧阳城关举行万人群众大会,庆祝解放。至此,十二旅解放了鄂陕边10余座主要城镇,解放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6个县级政权,基本控制鄂豫边境大部分地区。随后,巩固和发展解放区的斗争全面展开。2月3日,鄂陕地委和军分区党委在郧西中学召开县团干部会议,确定了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机动灵活的对敌作战、加强根据地建设的方针。3月21日,解放均县。4月2日和18日先后解放白河、旬阳。5月初,配合中原野战军发起宛西战役,先后解放淅川、西峡等大片地区,使鄂陕根据地与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至此,彻底打破了敌人对鄂陕边解放区的封锁和妄图把解放军逼出解放区的阴谋。此时,鄂陕地区共辖8个县级政权,人口近百万,土地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

鄂陕边解放区的开辟,使十二旅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和“在陕南创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陕南区党委地设郧阳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

5月29日,对中原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豫陕鄂划分为陕南和豫西两个省级区。6月7日,陕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在郧县城关正式成立,汪锋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兼行署主任,刘金轩任军区司令员,隶属中原局领导,辖一、二、四地委、专署、军分区,8个县级政权,人口200万。军事组织有十二旅、十七师共1.5万人,地方武装有5个独立团,8个独立营、47个区干队共近万人。6月下旬,刘邓大军决定陕南部队东进参加襄樊战役。7月2日解放谷城。7月16日解放襄樊。11月6日,

陕南部队进至淮河以南的双堆集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牺牲2000多人,获刘邓“钢铁阵地”锦旗一面。1949年1月,陕南区党委决定发动房竹战役,1月10日,房县解放。1月20日,竹山县解放。在开展军事作战斗争的同时,陕南区党委还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干部培训、整党和剿匪工作,在郧县创办了陕南公学、《鄂陕报》和《陕南日报》,使解放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得到同步发展。

陕南区的成立,标志着鄂陕边解放区政治、军事各方面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在战略上继续配合西北、中原人民解放军作战,郧阳及汉水流域中段变成了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十九军诞生鄂北郧阳城

1949年5月1日,奉中原军区命令,以陕南军区为基础在郧阳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军长刘金轩,政委张邦英,第二政委汪锋,总兵力39036人,辖55师、57师,两个军分区、五个独立团,十多个县大队。19军成立后,陕南区隶属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十九军归一野和西北军区指挥,陕南区党委划归西北局领导,下辖两郧、商洛、安康地区,两郧地区党政军首脑机关仍设在郧县城关。19军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一野在关中平原的作战,进军汉中,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退路,同时,保卫鄂豫陕边区。胡宗南深感形势危急,急忙调兵部署, 集中兵力在安康至白河、竹溪县间以4个军的兵力设立三道防线,阻止十九军西进陕南入川,企图经四川退入云南。十九军按照毛主席“打到汉中去,解放全陕南”的指示,发动白竹平战役,实行西进,解放全陕南,进而挺进川东。英勇的十九军三次西进,摧毁了敌人的三道防线,行程2000余里,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两郧、商洛、安康、汉中广大地区,毙伤敌3000余人,俘敌10753人,使数百万惨遭胡宗南部压榨蹂躏的人民重见了天日。

十九军纵横中原、西南,转战鄂豫皖川陕甘,是深插在蒋介石脊背上的尖刀。被誉为中原雄师。

十九军西进·破胡宗南十万大军

十九军成立不久,即奉中央军委和二野命令,于1949年5月23日开始西进,配合一野以策应关中地区战场的进攻。此时,胡宗南为了保住入川的退路,在安康至白河、竹溪县间以4个军的兵力设立三道防线,企图阻止十九军西进。5月25日,十九军发起对白河县的围攻战,解放白河县城,摧毁了敌第一道防线。接着,突破关垭子,于5月30日,解放竹溪县城,31日又解放了平利县城,摧毁了敌人的第二道防线。之后,为诱敌东进,寻机歼敌,十九军主动撤出平利县转到竹溪境内休整待命。7月8日,为钳制安康地区之敌,十九军奉命继续西进配合作战,7月10日,再次强攻鄂陕交通要塞关垭子,在收复平利县城后,攻占女娲山,激战牛蹄岭,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攻克安康新城。至此,十九军突破胡宗南十万大军的阻击,完成了第二次西进。

十九军西进,实现了配合一野以策应关中地区战场进攻的战略部署,切断了胡宗南部队的南逃之路,为解放大西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九军西进·解放陕南、挥师川北

1949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十九军由陕入川作战的命令。11月26日,十九军兵分两路从平利、蜀河口出发向汉中挺进,追歼南逃之胡宗南部。北路部队11月26日解放旬阳,27日解放安康,随后连克汉阳、石泉、城固等县。南路部队11月30日解放岚皋,12月2日解放西乡。12月8日,十九军先头部队和十八兵团同时进入汉中,解放汉中。至此,除镇平县外,陕南区全部解放。随后,中央军委指示十九军配合十八兵团入川,继续追击胡宗南逃跑之敌,并在四川广元、剑阁地区歼灭王凌云部1.2万多人,后又参加剿灭蒋胡残部及匪特武装等1.77万人,为陕南的进一步安定作出了新贡献。

十九军解放陕南、挥师川北,吹响了解放大西南的号角,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大西南地区建立“陆上台湾”的阴谋,为赢得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堰(郧阳)人民的巨大牺牲和

无 私 奉 献

为了早日取得革命的胜利,广大十堰郧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与子弟兵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篇章。为支援中原部队作战,人民群众主动为中原部队站岗、送情报、筹措粮款、冬衣等,保护、转移受伤人员和干部及其家属子女达千余人。为支援襄樊、淮海战役,支援陕南十九军部队配合一野追剿敌胡宗南逃军,郧阳数千名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仅用于支援西进部队的运输民工就达23万人次,直接运住前线的粮食达400多万斤,参加征粮的工作人员400多人,担架2500多副,船130余只,还有大批军鞋、衣物、医药等物资,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保证了前方的需要,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郧阳全区为此牺牲的干部、战士、民兵、民工和群众达7000余人。

在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西进四川的作战中,十堰(郧阳)地区是重要的支前基地,十堰(郧阳)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支前运动,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今日十堰美丽如画

十堰既是一块浸透革命先烈鲜血汗水、印满革命先烈光辉足迹的红色土地,又是一块美丽如画、欣欣向荣、充满无穷激情与魅力的热土。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青山秀水与人文景观齐美,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鄂西北秀丽的群山怀抱之中。这里有'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轰动中外的'郧阳人'头骨化石,举世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是驰名中外'东风车'的故乡,闻名全国的汽车工业基地,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这里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襄渝铁路、汉十高速、十漫高速以及银沪高速、襄天高速、郧房高速在此交汇,是连南带北、承东接西的交通枢纽。进入新世纪,“一主四大”、“一统三分”、“一城两带”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破解了十堰发展难题,并成为成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引擎,呈现出水电建设星罗棋布、库区两岸春潮涌动、魅力乡镇一线串珠、产业集群后劲凸显、县域经济百舸争流的繁荣新景象。一个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百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正承势崛起。强“汽车之城”,造“山水之城”,建“和谐之城”,立“生态之城”,绘“区域中心之城”,“五城”并进势力, 增强。十堰,正进入厚积薄发的跨越发展时期,交融昨日的胜景与今日的繁荣,一幅振奋人心的创新画卷正在山水间诗意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