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不能想得太美

 82年的老周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581天



袁绍,很生气,怒目切齿。
曹操当了大将军,袁绍成了太尉。这让袁绍很没面子,他跳起来骂街,要没有我,曹操早就死好几回了,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现在居然指使起我来了,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
这,就是所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因,当然也是证据——汉献帝,是曹操挟持的天子;袁绍,是曹操企图号令的诸侯。
曹操,并不承认。他、他的谋士、他的将士,从没说过这句话,也没有用过“挟天子”这样的说法和字眼。
曹操那边,只说过——奉天子;只说过——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
那,挟天子和奉天子,有区别吗?
有,当然有,而且是本质的区别。奉,是尊奉和维护,挟,是挟持和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前者是纲领,后者是策略;前者是要实现国家统一,后者是要实现个人野心,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都是别有用心的人说曹操别有用心。你看,诸葛亮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那边的人,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作为政治对手,他们都知道“挟天子”是不道德的,所以毫不犹豫地给曹操扣上了这顶大帽子。
其实,这句话最早的版本,出自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之口。沮授说——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田丰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这,是他俩对袁绍的建议。
你看,这俩人都使用了这个字——
从这一点,就可以窥见——袁绍集团的境界,不高你看,曹操那边,不但有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荀彧的3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按荀彧的说法,有此大顺、大略和大德,就堂堂正正,气壮山河,无往而不利。
很明显,荀彧着眼于,沮授着眼于。荀彧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尊奉和维护现任皇帝,就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大义”。沮授则反复强调一个策略:挟持和利用现任皇帝,就能拥有政治资本,这是“大利”。
境界高低,格局大小,一眼看穿。
谋士的格局,就是老板的境界沮授看利,说明袁绍重利;荀彧看义,说明曹操重义——至少,那时的曹操,是重义的,或装作重义的样子。
当然,任何说法和决策,都是双刃剑。你看,毛玠和荀彧制定的高大上纲领,给曹操戴上高帽子的同时,也给曹操套上了紧箍咒,使得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悍然称帝。后来,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野心膨胀到极点的曹操,对他俩产生了怨恨——荀彧被逼自杀,毛玠也下了大狱,差一点死掉。
当然,这是后话。
再看,沮授。
沮授,是袁绍从韩馥手里骗得冀州之后,顺手打包接收的谋士之一。投靠袁绍之后,他跟袁绍也有过一次谈话。正如毛玠的谈话是——“曹操版”的《隆中对》,沮授的谈话可以看作是——“袁绍版”的《隆中对》,而且说得波澜壮阔,文采飞扬。
原文如下: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这一席话,说得袁绍惊喜若狂、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此吾心也!可惜,袁绍可能只听进去了那些溢美之词,沮授最希望的迎奉天子和恢复社稷,却未实行。
所以,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不久,沮授再次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遗憾的是,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东汉眼看要完蛋,大家都在问鼎中原,与其把皇帝弄过来,不如自己当皇帝。
机不可失,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了先,时不再来。
于是,袁绍眼睁睁看着——曹操得了本该属于他的东西: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许县之后,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的人民也纷纷归附。更重要的是,曹操成了匡扶汉室的英雄,反对曹操的,则被置于不仁不义的不利地位。从此,曹操无论任命官吏扩大地盘,还是讨伐异己打击政敌,都可以借用或动用皇帝的名义,再不义也正义
曹操捷足先登,占了大便宜,袁绍坐失良机,吃了大亏。
刚把天子安顿好,曹操就小试牛刀,一本正经地以皇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全是责备——你“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没见你“出事勤王”,只见你不停地欺凌弱小、欺骗同僚。袁绍接到诏书后,那个气啊,但又不敢撕诏书,只好忍气吞声地上书——为自己辩解。
此刻的袁绍,悔不当初,悔得肝肠寸断。于是,他想亡羊补牢——他以“许都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鄄城(现在的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袁绍的“小九九”,无非就是想和曹操共享皇帝这张王牌。曹操心知肚明,大手一挥——不干
当然,曹操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跟袁绍翻脸,于是,也做出了让步——上表辞去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
袁绍很得意,欣然接受,有面子了,不闹了。
其实,袁绍不在朝中,号令也出不了自己管辖的范围,这个大将军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何况,这职位是曹操让出来的,并没有面子,只会徒然让人耻笑。
曹操又不是傻子,面子给你,实权不会给。你看,后来,袁绍因为与杨彪和孔融有过节,就要求曹操随便找个理由,把这两人杀了。曹操知道,现在不是杀人的时候,更不能乱杀名士。就算要杀,也是曹操自己想杀,哪轮得到袁绍发号施令。
于是,曹操又一本正经地给袁绍写了一封信,全是教诲——当今天下土崩瓦解,英雄豪杰相继并起,君臣将相既不同心,也不同德,正处于“上下相疑之秋”。这个时候,作为重臣,即使心怀坦诚,恐怕也难取信于人,你却还要杀一两个名士,你这是在制造人人自危的紧张氛围啊!想当年,高皇帝(刘邦)册封跟他有过节的雍齿为侯,就安定了整个朝廷和天下,这个故事,你难道忘了?!
义正词严,有理有据,不容反驳。
袁绍看完,怒目圆睁,怒火中烧,怒不可遏,却也无可奈何(至于有没有撕信,不得而知)。
曹操明白袁绍的心思,也清楚他和袁绍总有一天会——公开翻脸。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曹操有自知之明。不要以为掌控了小皇帝,当了大将军,天下就是自己的了,想得美!事实上,袁绍不听他的,袁术不听他的,吕布、张绣这些小军阀也不听他的,更不用说千里之外的刘表和孙策了。
打着皇帝的旗号,只能耀武扬威,军阀的天下,只能靠金戈铁马、真刀真枪打出来。
于是,曹操再次扬起了马鞭……
· 未完待续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