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苗乡的雨声中醒来 -- 乡情紫云 -- 韦天罡

 乡情紫云 2024-05-16 发布于贵州

乡情紫云(2024.第22期,总第735期)

作者:韦天罡

布依族,1988年4月生,贵州紫云人。中华诗词学会、江西省诗词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安顺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顺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紫云自治县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个人诗词专辑《画眉深浅入时无》,曾获全国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第八届“黔中文艺新人奖”。

在苗乡的雨声中醒来
进入五月,持久干旱的宗地迎来了汛期的第一场雨。
清晨,农户家的公鸡还在打鸣,穿过绵密的雨声,直抵床头。起床拉开窗帘,穿着灰布衣服的苗家人,从披着晨曦的木屋中走出来,撑着一把破旧的雨伞,手中拿着一块油布,径直往鸡舍旁边的牛棚走去。耕种的时节已过,正是老牛养膘的时候,农人对牛的感情格外深厚,生怕雨水把草料打湿,便早起将油布搭在牛棚檐下的草垛上。

地处麻山腹地的宗地镇,苗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苗族英雄亚鲁王的后裔。全镇山多地少,勤劳的苗家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便已经在岩缝间破碎的土地上种满苞谷,立夏之后便可以薅地里的第一道杂草。宗地的苗家人苞谷种得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来是青壮劳力过完正月十五都要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趁年轻劳动力在家的时候早早栽种;二来对于干旱的宗地来说,早点在地里种下春耕的第一粒种子,方便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如果遇上雨水充沛的年份,层层叠叠的大山之间便是绿油油的拔节的苞谷苗。如果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刚冒出芽的苞谷苗就会干死在岩缝间的沙土里,需要重新补种并人工运水浇灌。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苗家人深谙农耕之道,并能结合本地实际适当调整农事,比如在惊蛰天该做什么,在春分日该做什么,在他们的心里早已盘算好,只等时光掠过、时令到来,便匆匆下地把一年的希望种在崇山峻岭的岩缝间。

苗家人自己种的苞谷除了酿酒之外,最大的消耗便是喂猪。在宗地这方贫瘠的土地上,苗家人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驯养出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猪种——宗地花猪。宗地花猪又称六花猪或宗地六花猪,以红岩、坝绒、打郎、戈枪等村饲养较为集中,宗地花猪以皮厚、肉鲜、味美著称,是宗地苗家人的“当家猪种”。宗地花猪体型中等偏小,毛色黑白,嘴短腿粗,四肢、腰及颈部、额心、尾尖呈白色,其余部分为均为黑色。六花猪喜欢吃青草,以苞谷粒、野荞菜等为主食,一年到头也就长到一百七八十斤,肉质紧实。
苗家人有杀年猪的习俗,无论家庭贫富,每家每户年初都要喂养一两头六花猪,待到进入腊月,一头卖掉继续买猪崽喂养,另一头则作为年猪。杀猪匠会将杀好的年猪按照不同部位分成条块状,主家则准备几袋食盐,讲究点的人家还会佐以花椒粉、五香、八角等,将杀猪匠分割好的猪肉用食盐敷上,放在大木盆中腌制。第二天一早,苗家妇女便早早起来,到山上石壁间的棕树上割一些棕叶回来,在灶房的火塘里烧一堆柴火,把坚硬的棕叶放在火苗上适当烘烤,待到棕叶疲软之后,一片一片撕下,把腌制好的花猪肉一块一块分开捆上,再一块一块挂在火塘上早已准备好的木架子或竹架子,苗家人称之为“秋腊肉”。

花猪肉在烟熏火燎的灶房中静静“秋”了半月后,“秋”好的腊肉便成了味道鲜美的苗家待客珍品,花猪肉“秋”的腊肉,肥而不腻,入口回香,加上苗家人自己酿的小米酒,一口花猪肉、一口小米酒,神仙来了也不想走。

主办:紫云自治县作家协会

编辑:杨小刚

一审一校:杨小刚

二审二校:余惠

三审三校:王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