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方宝剑简史

 zqbxi 2024-05-16 发布于江西

尚方宝剑

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至明代称尚方剑,即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在戏剧、小说中以及民间俗称其为“尚方宝剑”。成语尚方宝剑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尚方

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元惟置中尚监。明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司马贞 索隐:"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故云工官尚方。"《三国志·魏志·钟繇传》"於赫有魏,作汉藩辅……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昔忝近任,并得赐玦。尚方耆老,颇识旧物。名其符采,必得处所。"

尚方多以役徒服劳作,因以为系罪囚之所。《宋书·恩幸传·戴法兴》:"上大怒,赐敬死,系明宝尚方。"《梁书·良吏传·孙谦》:"永明初,为冠军长史、江夏太守,坐被代辄去郡,系尚方。"《隋书·高励传》:"高方役徒,积骸千数;疆埸防守,长戍三年。"

谓掌管方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属岐伯使尚方。"《汉书·郊祀志上》"栾大,胶东宫人……已而为胶东王尚方。" 颜师古 注:"主方药。"

复姓。汉有长陵大姓尚方禁。

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秦、汉少府所属有尚方令及丞,令秩六百石,掌制造供御刀剑等珍贵器物。《通典》谓汉末分为中、左、右。而出土文物表明,武帝时已有中尚方,所造多钟、鼎、壶等用器,宣帝初已有右尚方,三尚方之分至晚始于武帝时。魏、晋沿置,东晋仅置一尚方。南朝宋、齐有左、右尚方,各设令、丞,并造军器。梁分左、中、右三尚方署。北朝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北齐因之,三尚方均隶太府寺。隋炀帝分设太府寺与少府监,三尚方署(隋改"中"称"内")又属少府。唐沿置,称"尚署"。中尚署掌供郊祀圭璧、天子器玩、后妃服饰之制,并制造赐给百官的鱼袋;左尚署掌供扇伞车辇等;右尚署供十二闲(厩)马之辔。唐以后,金少府监亦有尚方署,掌造金银器物、车舆、床榻、鞍辔、伞扇等物。元惟置中尚监。明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马贞索隐:"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故云工官尚方。"《隋书·高励传》:"尚方役徒,积骸千数,疆场防守,长戌三年。"唐司空图《容城侯传》:"其先因秦时调发诣尚方输作,世苦之。"后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饴饧》:"饴饧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清吴伟业《织妇词》:"少时织绮贡尚方,官家曾给千金直。"

尚方宝剑历史

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藏在“尚方”的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明代称尚方剑,在戏剧和小说中大家一般俗称其为“尚方宝剑”。“尚方”也称“上方”,是专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属名。尚方剑本为斩马剑,非常锋利,可以断马,由于藏在尚方,便俗名为“尚方宝剑”,从汉代就已经开始有了。

据《前汉书》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之特权。但这样先斩后奏也必须按法行事,不能胡来。

以尚方剑为名而象征专断权力,并且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应该从元代开始。忽必烈(1260至1294年在位)时,道士张留孙以神道治愈皇后的病,“帝后大悦,即命留孙为天师,刘孙固辞不敢当,乃号之上卿,命尚方铸宝剑以赐,建崇真宫于两京,俾留孙居之,专掌祠事”。 此时的尚方剑还没有用于政务和军事,但已经被看作专断权力的象征。至元七年(1270年),四川、陕西发生反抗蒙古的武装叛乱,中书“省臣患之,请专戮其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这时,翰林学士、侍御史高鸣认为:“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忽必烈采纳高鸣的意见,没有授予征伐将帅以“专戮”权力。

从史料上看,赐尚方剑以专杀和便宜行事的做法,是在明代“万历三大征”时开始实行的。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万历皇帝“用尚书(石)星言,赐(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魏学曾尚方剑督战”。而魏学曾调兵包围宁夏镇却“惑于招抚”,明廷便以甘肃巡抚叶梦熊替代魏学曾,“亦赐尚方剑”。 此时明军已经围城长达半年之久。叶梦熊决河灌城,并乘哱拜内乱之际,攻破城池,“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哱拜之子哱承恩等被绑赴京师,皆被处死。 此战的获胜,使明廷尝到甜头,赐尚方剑也开始频繁起来。

  典故

有关尚方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成帝(公元前32至公元前7年在位)时,朱云上书云:“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 所谓的“佞臣”指帝师张禹,尚方斩马剑乃是皇家特制之物。

尚方剑帝王御用之剑。尚方,秦、汉少府属官,制造供御器物,所制剑,锐利可以斩马,号尚方斩马剑。

秦汉官制设有少府,少府设尚方令,尚方丞,其职责掌御刀剑及玩好器物,到汉末分为中、左、右三尚方,之后历代沿袭,到了唐代,尚方宝剑成了至高无上的象征,本来就是皇帝的御用兵器,赐予元老重臣,赋予特权,在外即可先斩后奏。《汉书·朱云传》:汉成帝时,诤臣朱云上书:“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张禹之头。”张禹时为丞相,且是汉成帝刘骜的老师,正受宠幸。成帝大怒:“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命御史将朱云绑下,朱云紧抱殿前栏杆,据理力争,以至栏杆为之折断。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求情,幸免朱云一死。这就是“朱云折槛”的著名故事。朱云要求的尚方斩马剑,即民间俗谓的尚方宝剑,也叫上方宝剑。唐代颜师古注谓:“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 《后汉书·蔡伦传》载:东汉和帝刘肇时,“中常侍蔡伦加位尚方令,监作剑即尚方剑。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这里的剑即尚方剑。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


《广雅·释器》记古剑有“蔡伦”之名,便是蔡伦职掌尚方令时监制的精良剑。后世天子或赐钦命大臣尚方剑以专杀伐。《后汉书·彭宠传》:朱浮对光武曰:“前吴汉发兵时,大王遗宠以礼必剑。”《冯异传》:“赤眉延岑暴乱三辅,以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晋书》载:张轨镇凉州,南阳王摸遗轨以帝所赐剑,谓轨曰:“陇以西征伐,悉心相委,如此剑矣。”尚方剑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政治的产物,明刘基诗曰:“先封尚方剑,按法斩奸贼。”这种法律思想和作为法律的施行主体之刑具其实是法外之法,刑外之刑。聪明的戏剧作家便匠心别具地借用了这法上之法,刑上之刑,使戏剧中的思想意义得到合情合理的表达。

汉代有一种官叫尚方令,专替皇帝制做御用刀剑及好玩器物,所以后来皇帝的御用剑就叫做尚方剑,或称上方宝剑。汉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张禹的人,曾经做过汉帝的老师。他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物,私生活极其淫奢,却偏偏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当上了丞相。敢于直谏的朱云请皇帝赐给尚方宝剑以斩佞臣张禹。皇帝大怒,说朱云居下谤上,遂定以死罪。幸亏左将军辛庆忌出来缓解,皇帝才给朱云留了一条命。“尚方剑”成了巨大权威的象征。

《前书音义》曰:“导官,主导择米以供祭祀。尚方,掌工作刀剑诸物及刻玉为器。”尚方是少府的一个属官,主要工作为皇帝供应器物。少府是九卿之一。 尚方宝剑就是由“尚方”所铸造的宝 ,亦称为势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 皇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是于秦朝所始设的。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御用剑,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朱云所谏之皇帝即为 汉成帝。明朝刘基《赠周宗道六十四韵》:“先封尚方堍,按法诛奸赃。”

宋淳佑十年(1250年),太学生刘黻上书,痛诋侍御史陈垓、右正言蔡荣为奸佞之人,要宋理宗早将他们逐出朝廷,不然“异时虽借尚方剑以砺其首,尚何救于国事之万一哉”。 宋开庆元年(1259年),国子监主簿徐宗仁谈到此事件时也讲:“是以廷绅抗疏,学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剑为陛下除恶”。

宝刀非宝   出鞘反亡

     遏必隆腰刀是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佩刀,遏必隆死后,刀入宫中。乾隆十二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的孙子,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腰刀。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命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腰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行前特赐遏必隆腰刀,以壮军威。由此可见,遏必隆腰刀就是尚方宝刀,和尚方宝剑一样具有生杀大权,只是形制不同,一个为刀,一个为剑而已。无论是“尚方宝剑”还是“尚方宝刀”,都是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产物,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是法外之法、邢外之刑。正如明代刘伯温《赠周宗道六十四韵》诗中所写:“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清廷为了加重统兵大员的威权,仿赐尚方宝剑则为赐刀。道光、咸丰之际,正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太平天国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声势锐不可当,清军围剿无功。咸丰元年,朝廷派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赴湖南防堵,特赐御府宝刀,实际上也就等于尚方宝剑了。这把刀就是“遏必隆刀”。

遏必隆刀(鞘长94厘米,刀长60厘米)

遏必隆为满洲镶黄旗人,钮钴禄氏,为额亦都的十六子,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女和硕公主。天聪八年袭一等昂邦章京,崇德六年从太宗皇太极入侵中土起,屡立大功,多尔衮奉顺治帝福临入关,他南下武昌。及顺治亲政,他袭封一等公,不久又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保。顺治驾崩后,受遗诏与鳌拜等同为辅政大臣,康熙帝玄烨加恩辅臣,赐双眼花翎,加太师。

钮钴禄·遏必隆

他受赐的这把刀,是纯钢合以金刚石混铸而成,光采夺目,寒气迫人,刀身长二尺五寸,削铁如泥,称得起一柄宝刀。刀由人传,故称“遏必隆刀”。四大辅政大臣当朝时期,鳌拜最为恣意妄为,康熙八年,治鳌拜罪,因遏必隆明知鳌拜之恶行,而不加阻止,也不参劾,遂也一并把他下狱。康亲王议遏必隆十二大罪,论当死,康熙帝宽宥了他,仅夺了爵位、削太师,这把遏必隆刀也收回内府。次年,康熙帝念他为功臣之后,命以公爵身份宿卫内廷,但这把宝刀并没有赏还给他。

遏必隆死后,他的第四子尹德,从康照帝征噶尔丹,由都统跻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卒后,由其次子讷亲袭爵,并在军机上行走,宠用甚隆。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讷亲参与顾命,直到乾隆嗣位,恩眷尤厚,授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这讷亲相当勤敏,也颇能廉洁自律。他在家里养了一只大狼狗,见生人便狂吠,所以车马绝迹。

钮钴禄·讷亲

乾隆十三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攻革布什咱土司,侵及边境,乾隆帝命川陕总督张广泗进讨无功,旋命讷亲为经略大臣,带禁兵前往助战。他到了军前,也不能取胜,乾隆帝遂命岳钟琪摄经略,傅恒摄川陕总督,召回讷亲和张广泗,将张广泗下狱,讷亲夺官,令自具鞍马从征噶尔丹赎罪。讷亲曾以“金川事大难,不宜轻举,徒使许多满兵受苦”等言论,触犯了好大喜功的乾隆帝,乾隆批他道:“军旅事重,不日治事详侦,探守深清,举不足言,方寸一坏,天夺其魄”。十二月诛张广泗,同时派侍卫鄂实携遏必隆刀,监视讷亲还军,就军前斩以儆众。乾隆十四年正月,鄂实在斑拦山奉到皇帝命令,即以这把曾经讷亲祖父受过的尚方宝剑,斩了讷亲。

讷亲被杀的事情,《啸亭杂录》里曾记其经过:“上命讷亲为经略,讷自侍其才,蔑视广泗。甫至军,限三日克刮耳崖,将士有谏者,动以军法从事,三军震惧,极力攻击,多有损伤。讷自是慑服,不敢自出一令,每临战时,避于账房中,遥为指示,人争笑之,故军威日损。有三千军攻碉,遇贼数十人,轰然下击,其军即鸟兽散。上知其不足侍,然欲其稍有捷音,然后召还,以全国体。讷乃毫无举措,惟日乞增兵转饷,至有欲乞达赖喇嘛、终南道为之助战之语,上大怒,立褫其职。初尚令其往塞外效力,后因其匿败事闻,立封其祖遏必隆之刀,即于途中斩之。….”

这把刀斩了讷亲之后,复归内库,整整隔了一百年,到了咸丰元年,咸丰皇帝以赛尚阿为亲信近臣,除了发库帑二百万做军饷外,又搬出遏必隆宝刀赐给他,以壮其行。却不料赛尚阿是个不中用的脓包,根本不敌初起的太平军,屡次失机损将,诏斥赛尚阿调度无力,号令不明,赏罚失当,以致劳师靡饷,日久无功,褫职逮京治罪,命大学士等会审,赛尚阿伏地涕哭,自言不忍杀人,论死并籍没其家。后来开恩总算饶了一命,改戍军台。

于是命徐广缙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十月至衡州,抵挡进犯汉阳武昌的太平军。当时清廷上谕寄广缙云:“如有迁延观望,畏不前,甚至贼至即溃,贼去不追,贻误事机者,即将朕赐之遏必隆刀军法从事,以振玩积,而肃戎行”等语,这把刀就转到徐广缙手里了。

太平军攻陷汉阳武昌后,声势甚盛,徐广缙在岳州,不知所措,诏斥徐广缙迁延不进,调度失机,驻守岳州,拥兵自卫,二年十二月,着拏解还京,命向荣代为钦差大臣,督师湖北,及署湖广总督张亮基派员将徐广缙解送到北京时,这把遏必隆刀也一并收缴。这徐广缙还算命硬,虽也抄家论死,到次年之夏便获释,以带罪自效,去防剿捻匪。

咸丰三年,洪秀全扬言先取“金陵小天堂”,利用舟师,直取江南,并准备分兵北伐,直取河南、北京,由李开芳、林凤祥等统军前进,共分编二十一军,分三路出发,夏秋间,已自晋边透入直隶,由深州、河间窥天津,清廷大为震惊,九月初九日,咸丰帝简命其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赐锐捷刀,蒙古科尔沁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赐讷库尼素光刀,出京负责指挥军事,在深州设置行营,调度诸军,加意防御。

当太平军进入山西时,清方钦差大臣讷尔经额狼狈而逃,幸简会办军务的胜保率兵尾追,并绕道截击,使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北伐之师,减去锐力,清廷以胜保果勇有为,命继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特赐以康熙朝安亲王岳乐所进的神雀刀,凡贻误军情者,副将以下,立斩以闻。胜保责任既专,与僧格林沁进军会剿,阵毙太平悍将吉文光,太平军势大挫,不获北向,逐恨大城、阜城等地,与清军相持一些时候,终被清军消灭,北伐失败。

威丰帝生来命苦,他一生全在内忧外患中度过,迫近京师的太平军,刚被逼退,而广州方面,“英夷”和“法夷”又在要求修约,从咸丰二年拉锯式的交涉一直到咸丰八年,英法俄等国不耐烦了,恃其船坚炮利,迫成天津条约,还不满意,又带了兵船一直开到大沾去换约,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驶入白河,炸断锁港铁链,和清兵交锋,第二次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与僧格林沁大战,清兵大败,胜保面部受伤,咸丰帝命恭亲王奕訢交涉,谈到八月二十一日,联军翻脸不谈,进入海淀抢掠圆明园,威丰帝急奔热河,赐给奕訢白虹刀,命他巡卫畿辅。

这有关于尚方宝剑的赐予,以咸丰一朝为最多,总共有用于应付内患者被赐的有赛尚阿、徐广缙、绵愉、僧格林沁、胜保共计五人,用于捍卫外侮者,则为奕訢。可见尚方宝剑并非吉祥之物。

       第一把刀叫“锐捷刀”,是惠亲王绵愉曾佩戴过的佩刀,绵愉于咸丰年间时,由皇帝亲颁“锐捷刀”,任命为“奉命大将军”出兵抵抗太平军,这把刀曾为其立下赫赫战功。第二把刀为“素光刀”,是蒙古科尔沁僧格林沁的指挥刀,在当时被称为“不世宝刀”。第三把刀为“神雀刀”,是皇帝御赐清军统帅胜保的,胜保镶白旗人,曾指挥攻打太平军,抵抗过英法联军,这把刀跟随其征战多年。第四把刀则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它叫“遏必隆刀”,是四把刀中持有者身份最尊贵的一把。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亲外孙,曾经多次跟随舅舅皇太极与明军交战,一生喋血屡立战功。这四把刀最终堕落为为亡国儿皇帝看门刀。


这几把御刀,仅遏必隆刀开过利市,见过血光,到民国时还出过风头。遏必隆刀自从徐广缙缴还后,又过了一甲子,大清亡了,时已民国五年,正是袁世凯黄袍加身,云南蔡锷起义讨贼之际,老袁也兴兵征云南,却又怕入川诸将,不肯用命,听人说过遏必隆刀的故事,特派人到紫禁城里找末代皇帝溥仪索取此刀应用。那溥仪哪敢不肯,即命内务府大臣世续,亲自将这把刀送到新华宫。老袁大悦,择了吉日,召集文官武将们,在居仁堂还举行了授刀典礼,面授雷震春为西征军军政执法大臣,佩刀星夜出京,驰赴前敌,“严威俨恪,如朕亲临”,凡西征将士,迟疑畏怯不前者,即以遏必隆刀杀之,先斩后奏。雷震春也煞有介事地喏喏连声,顶之而出。

辅袁世凯复辟的“十三太保”之一雷震春

雷震春到了四川境内,四川将军陈宦与“项城告绝”的电报已发出了,陈树藩、汤芗铭也继而通电独立,新华宫一场春梦,袁皇帝魂归洹上,雷震春抚摸着宝刀,喟然悲叹,悄悄地乘江轮东下,路过金陵,冯国璋留他吃饭,席间谈起,爱好古董的冯国璋索宝刀欣赏,他便把刀取出,冯做出识宝刀的英雄模样,摸弄不已,雷见他有兴趣,再则自己名列通缉令中,只好借取卖好,索性恭谨奉呈,冯的面子上也有点过不去,讪讪地说:“这宝物将来还是归还国库,暂时由兄弟保管好了。”从此,这把宝刀便下落不明了。

非刀不利,在民心尽失!

明清宝刀  不祥之物

明清名刀,在明清兵书和武术典籍中均有记载,这些刀在民间藏家和官方博物馆收藏很多。

民用单刀。民间习武和江湖中人使用的一种短刀,单手使用,故名单刀。这种刀自宋代手刀演化而来,后成为练家子的一种武器。武术单刀的长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刀形与官刀有所区别,质量也没有官好。练习单刀时,一手执刀,另一手随刀法变换而做伸缩,开合、缠裹等相配合,以助刀势,所以有“单刀看手”之说。单刀特点: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

民用大刀。民间使用的一刀砍刀,可单手、双手使用。这种刀是明清时期最常见的刀,刀头较宽,环柄,练家子多习练此刀,著名的大刀王五,用的就是这种刀。

明朝官刀。明朝官员的一种佩刀,刀型与明军骑兵用柳叶刀相仿,为卫所低给军官装备,刀鞘为木胎,外覆皮革,可劈可刺,主要用于指挥和防身。

清朝官刀。清朝官员的一种佩刀,刀型与雁翎刀相仿,清军官员及大内侍卫多佩这种刀。刀的质量不是很好,久砍易断。清军抗英名将葛云飞使用这种刀与英军肉搏,一刀将英主将安突德的头劈为两半,刀折,拔出第二把佩刀继续搏杀。

雁翎刀。明清步兵刀,出现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清朝晚期到民国,单刃,利于砍杀,刀法尖锐,又利于刺击。刀身为铁质,嵌钢结构,经反复锤打而成,刚柔相济,双道血槽,使此刀的杀伤力更加强大。

柳叶刀。明清骑兵刀,出现于14世纪,流行于17到18世纪,长93厘米,重900克左右。单刃,利于劈砍。此刀在明朝中晚期战果最为辉煌,著名边将马芳用此刀打得蒙古铁骑胆寒。

牛尾刀。出现于明朝中晚期,流行于晚清时期,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而得名。刀身宽而薄,手感较轻,便于携带,比雁翎刀、顺刀更具威慑力。此刀开双血槽,同时刀身重心后移,劈砍更加有力,轻薄的刀尖可以留下较深伤痕。

戚氏军刀。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刀制造的刀,在柳叶刀的基础上,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不减少刀刃的强度。这种刀是明清时期战术性能最好的刀,在此刀之下,倭刀十之九断,打碎了倭刀无敌的神话,将其劈下神坛。

清朝三大皇帝御刀,分别是乾隆、雍正、康熙三位皇帝的御用刀,这三位皇帝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他们的刀代表了皇帝形象。乾隆御用鲨鱼皮鞘佩刀。这把刀是乾隆大阅刀中的一把,清宫造办处制造,清宫旧藏,后流落民间。此刀前部反刃、刀背龙形雕刻,龙体鎏金,开双道血槽,装具镂空雕刻,绿鲨鱼皮鞘,线条优美,装饰华贵,工艺考究,品质精良,代表了清宫造办处的最高铸造水准。2009年12月,此刀以319.2万元的价格拍出。此刀之奢华与乾隆帝极为相配,一看此刀,就知乾隆是个土豪皇帝。

雍正铜鎏金嵌宝石龙纹佩刀。雍正是大清最勤勉的皇帝,也是最干实事的皇帝。雍正这把刀注重实用,而不注重奢华。精钢打造的刀身,中间开两道血槽,刀刃精工细造,制作精良,相当锋利。铜柄铜鞘,其上鎏金,雕石龙纹,刀鞘和刀柄上共嵌十余颗红绿宝石,高贵而又得体。

康熙战刀,大气磅礴,却又巧夺天工。300多年前,42岁的康熙帝西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凯旋,回京时路过归化城,时逢崇福寺建成,遂将此宝刀和盔甲等随身之物,留在崇福寺作为纪念,而现在原版康熙战刀被收藏在内蒙古博物馆。

  清代铜鎏金鲨皮鞘刀 估价:RMB 80,000-120,000  尺寸:长120cm  

 乾隆 大马士革马首刀  估价:NTD 2,500,000-3,800,000  尺寸:长40.5cm 

乾隆 御制水牛角柄鎏金钢刃仪仗刀估价:HKD 3,000,000-4,000,000    尺寸:总长28.5cm    

乾隆 御制羚羊角柄鎏金铜刃义仗刀估价:HKD 8,000,000-12,000,000  尺寸:长33cm     

清代顺刀

顺刀始于前锋营士兵的标准配备,主要作为砍伐、切割、挖掘工具和护身短兵。《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说着,就把他四个用的那些顺刀、钢鞭、斧子、鐡尺之类拿起来,用手里那把倭刀砍瓜切菜一般一阵乱砍,霎时削作了一堆碎铜烂铁。”

清代普通士兵使用的军刀

清代腰刀

顺刀者,顺也。为军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阵杀敌,打扫战场,砍人首级之用。从结构上来说,刀身与手柄的连接与其他佩刀不同,其他佩刀,大都刀身阔长而茎部狭窄短小,手柄以木头包裹刀茎,用尾铆或茎孔固定。顺刀之刀身与手柄同宽,仅在手柄处以两片木片以多枚铆钉固定,因此极其牢固,顺刀厚背而薄刃。

刀背厚度往往达到1厘米以上,并刻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刃薄处一经开锋,就能常保锋利,刀身锻造精良,可见细致的锻纹,刃口夹钢,与刀身的厚铁结合,即刚柔并济,无坚不催。刀身份量重,极大的提高了重力加速度,使劈砍更为有力,再加上整体重心分配极佳(柄前三寸处),在保证冲击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使执刀手臂不至于太累,符合力学原理。

清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 长100厘米。晚清笔记汇编《清稗类钞》记载,此刀有雌雄两把,风雨雷电之际,刀身呈显紫红色。

清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 局部

清末《雪桥诗话》中亦载:“遏必隆刀,道光三十年上所赐赛相者,刀有牙牌上镌'神锋握试’阴文字四,乾隆御书也,柄镂空,鞘系柔皮,鞘上记'乾隆三十年杀乐青开用一次’。”

廓尔喀刀  清 木柄绒鞘番属刀 长88厘米

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献给乾隆皇帝的腰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乾隆三十六年一月(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17万部众踏上重返祖国的征途,临走前他们烧掉自己的住所,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长途万里,历经艰险,最终只有不到一半人成功抵达。乾隆皇帝听闻,为之震撼,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写下多篇御制诗文,将这一壮举称为“不可不记之事”。面对邻国要求交还土尔扈特部众的威胁,乾隆皇帝也曾霸气回应:“或以兵戈,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时至今日,距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已经过去了251年,这把见证了民族团结伟大壮举的渥巴锡腰刀。

清 木柄皮鞘番属刀 长86厘米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四世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进献给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礼物,以及彼得一世时期制作的俄罗斯剑,琉球国进献的精美太刀,高丽国特有的巨大刀具,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清朝北洋新军军刀:德国造骑兵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