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好自己,就从“少说话”开始,尤其是这种体质

 仰望岐黄 2024-05-16 发布于上海

笔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验,如果一天工作生活中,即使坐着、不动用什么体力,但如果讲话过多,明显超出平时的输出量,比如有朋友访谈、有工作需要,不停的在讲,那一天下来,明显感觉有些疲乏,必须要打坐恢复。

这样多讲话,多输出,笔者认为是很不利于养生的,尤其气虚、体虚之人,无形之间,泄了许多气。

古人认为,寡言养气、多言耗气

从中医角度讲,咱们的肺主气,气吸进去则满,呼出去为虚,声音的发出,依赖肺气的鼓动,所以讲话输出过多,会过度耗气、随之还会损伤津液,出现气虚、疲劳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燥等症,长此以往,还影响免疫,容易感冒生病。

所以,有时候想想,老师教师这个职业是满辛苦的,直播这个行业,也不容易,职业所需,不得不停的讲话,可用黄芪泡水常饮,补充点津液和气。

但是对于普通人,少讲几句,还有更高层面的意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会养生的人,社会层次较高的人,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讲话偏少,轻易不讲,也不会轻易打断别人讲话,不急于输出自己,所以呢,一讲,就比较稳当、很少废话、也不容易引起误解和非议,也不嚼舌根、不闲言碎语、不造口业、远离是非

而话讲的多,过度表达,就容易争论不休,过度耗散“神气”,还让人久久处于紧张、焦虑、疲惫的状态,影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其实爱讲的人,笔者粗分一下,大体两点,一个是表达自己,一个是通过语言、想改变影响别人。

如果从养生角度看,这两点似乎都没有太大必要,养生重要的是多修行自心,而不是被外界牵引。

一个自信有底气的人,也无须对外多解释,所以,外放表达的欲望,可以多加克制。

而想去影响、改变别人,这个就更难了,这个世界之大、各种思维之广,人人处境不同、看法不同、性格不同、眼界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活法,佛祖都做不到让人们思想统一,哪能轮到你来?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有缘、懂你之人,无需多言,不懂、无缘之人,何须废话?

所以后来,笔者渐渐明白,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闭嘴不讲话了。

少说话、少争论、少解释、少劝说,学会闭嘴、多持沉默,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这就是养神、养生之要。

每个人的体质皆不同,本文介绍之知识,也不会适用100%所有人,调理应根据个人情况,在使用时遵循医师指导,按照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