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我真的捡到了三枚“金子”

 书生游子 2024-05-16 发布于浙江

      人,有时很奇怪,总是想碰碰好运气。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了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宣传广告,什么这里是“风水宝地,来了就有好运气”,什么“遂昌金矿,让你走上人生巅峰”,什么“金矿游一游,一生钱不愁”……于是一介书生穷酸潦倒的我便对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也就“心向往之”。没成想还真的捡拾到三枚“金子”,哈哈!心满意足!

     我捡到的第一枚“金子”就是“草鞋换粥”的双赢金点子。
      在通往唐代金窟的山脚下,有一上元茶楼,茶楼的下面便是“草鞋换粥”的小景致。
      据典籍记载:遂昌“矿每箩二十五斤,得银三、四两,少或二、三钱。”可见经选矿后,精矿品位最高可达10000克/吨,冶炼场中,这些含金银很高的矿砂、炉渣自然也会撒落在地上,被矿工的草鞋粘在里面。
       相传在初唐上元年间,一位精明的李姓商人心有所思,便凭其独到的思路在此修建了一间简易的茶楼,取名“上元茶楼”。茶楼免费向挑矿的矿夫和采矿的徭役提供米粥和新的草鞋,条件是回收他们脚上的破旧草鞋。旧草鞋有什么用呢?因为每一双旧草鞋可能都沾满了金矿的矿金砂沫,这对精明的李商人来说可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绝好商机。于是李商人就是用廉价的粥和新草鞋来换取矿工的旧草鞋,为的是换取散落在旧草鞋里的金银矿,由此而发了财,名扬江湖。
       之所以认为这个故事是实实在在的“金子”,是因为李商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于弱势群体的矿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了他们实际的生活需求,并且自己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那就是破草鞋里去淘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据说,他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今天几十万元人民币,而粥铺和草鞋的支出,一年不过三五万而已。
       我认为,李商人用的是时间、耐心和爱心赢得利益,这样的商人,是自己和矿工的双赢,这总比那些急功近利、巧取豪夺、暴殄天物的无良商家强上千万倍。这是人性闪闪发亮的金子。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也曾经读到一个美国淘金者的故事。那些金矿工人每天上下班要经过一条河,很不方便。一个美国人发现了这个商机,就在河边设立一个渡口,用一条渡船来回运送淘金者。结果那些出苦力的矿工们出没有发财,船老大却赚了大钱。这个故事和“草鞋换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捡到的第二枚“金子”是文天祥的一段我从未了解的经历,它是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铁血丹心。
      在通往唐代金窟的半山腰上有着与文天祥相关的三座小亭子,那就是“正气亭”“夜坐亭”和“夜起亭”。
      正气亭的正中央竖立着一块黑亮亮的石碑,碑上刻着文天祥的《正气歌》。这首诗作于诗人被囚元大都的狱中。瞻仰石碑,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的“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充溢于胸中。
      我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夜坐亭”“夜起亭”我不了解。
      据说1275年,元军突破长江防线向南宋发动进攻,文天祥荡尽家财筹集款项,组建抗元义军,曾到金矿召矿工加入义军,在文山上夜宿,写《夜坐》一诗:“淡烟枫叶路,细雨萝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蛰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遂昌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于是便有了这“夜坐亭”。
      夜起亭则是1276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从元伯颜军逃脱,联络义军转战闽浙赣,也是在遂昌,他写下《夜起》一诗:“梦破东窗月半明,此身虽在只堪惊。一春花里离人泪,万里灯前故国情。龙去想应回海岛,雁飞犹未出江城。客愁多似西山雨,一任萧条白发生。”也便有了这“夜起亭”。
      据史实记载,元世祖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
文天祥就义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我想,文天祥这种毁家纾难、舍生取义的铁血丹心可昭天地,实乃黄金难买!

      顺着正义亭往下走,穿过金索桥,我便捡到的第三枚“金子”是禅月亭,它是贯休的禅意人生。
     禅月亭后人为纪念诗僧贯休建造的亭子。贯休是五代时期名僧、画家、诗人,号禅月大师,和齐己、皎然一起被誉为唐朝三大诗僧。贯休也曾云游到遂昌金矿,并且写诗讽刺朝庭贪婪黄金:“汉王废苑生秋草,吴王荒宫入夜涛。满屋黄金机不息,一头白发气犹高”。人们怀念他,就在他云游的歇脚之处建禅月亭以表心迹。
      贯休才华横溢,品格高尚,他的身上,不仅有着禅师厚重的朴质气质,而且骨子里还跳动着文人豪士入世而不媚世的刚猛雄健的清高之气。这种清高志气在他的《献钱尚父》里展露无遗。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特别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夸人得体,诗意勃发。
      其实这首诗是有来历的。
     那时贯休因避黄巢之乱,来到越地,意欲投靠吴越王钱尚父,并以此诗为见面礼。钱尚父一见此诗,赞赏不已,但他认为“一剑霜寒十四州”气势不够,应该改成“一剑霜寒四十州”。

     贯休听后认为献钱尚父不懂诗,非志同道合者,故因此大笑拂袖而去,并吟诗四句,转身入蜀:
      不羡荣华不惧威,
      添州改字总难依。
      闲云野鹤无常住,
      何处江天不可飞?

     为此,《唐才子传》评价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笔吐刚猛之气,果僧中一豪也。”这里的“豪”既指他精通书画、文采豪放的风格意度,更指他为人清高、气度豪迈的禅意人生。这难道不是为人处世的黄金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