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轰轰烈烈的扶阳派,后来却偃旗息鼓,乃是丢了根源

 紫薇院 2024-05-16 发布于甘肃

导读:曾几何时,扶阳派炙手可热,各种讲座论坛红红火火,人人以敢用附子为荣,不少教授学者也加入扶阳派大军之中。风华过后,扶阳派事故频出、药不长效,逐渐偃旗息鼓,不少人转进经方派,原因为何?本篇文章,我们讨论扶阳派浮沉的原因所在。


扶阳派,重视人体阳气,认为真阳虚衰是人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张治病以顾护人体阳气为要,常使用附子、干姜这些温阳药物,并且附子的用量很大。扶阳派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治疗很多沉积旧疴,尤其对一些顽固性寒性疾病,甚至是部分虚热性疾病,效如桴鼓,故而使不少医生成名。

扶阳派的优势,在于敢使用温阳药物、会使用温阳药物,这是很多普通中医做不到的,因为畏惧附子之毒性。

轰轰烈烈的扶阳派,后来却偃旗息鼓,乃是丢了根源

附子花开

扶阳派从红红火火转为偃旗息鼓,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人体疾病具有复杂性,很多疾病并不是阳气不足,而是阴亏,或者单纯的热证,这类疾病并不适合温阳疗法。扶阳派固有的“补真阳无错论”,容易使扶阳派医师忽视阴虚、实热的疾病实质。第二,真阳对于人体非常重要,这个理论本不错,但人体阳气运行系统非常复杂,故而盲目补阳,容易出现偏差。扶阳派提出了“真阳”的概念,但对于真阳实质的认识,仍有不足之处。

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治疗人体阳气不足,包括了四个方面,即补阳、温阳、通阳与藏阳,若不明此机理,只是一味温阳、通阳,达不到根本疗效,且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就目前扶阳派理论及实践,附子使用率最高,其在温阳方面做得最好;通阳方面做得也不错;藏阳方面,以“潜阳丹”为代表,也能较好达到治疗目的;补阳方面,潜阳封髓丹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还不够彻底。

综合来讲,目前的扶阳派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且有很多好的方剂,但其致命之处,是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调节阳气理论,补充真阳虽好,但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故而使临床医师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补阳药物。

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先生立论很高,不但重视真阳,也重视真阴,后世扶阳派医师遵从了顾护真阳的扶阳理论,但却没有进一步发展该理论体系,且有逐渐表面化的征象。

重视了真阳理论,失去了研究方向,等于丢失了扶阳之根源,这是扶阳派未能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