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RC宣武之声|后循环血管的定位

 鲁军0ubhwsymi5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文章转载自“宣武脑血运重建CRC”

后循环血管的解剖和供血复杂吗?各种穿支、各种变异、各种吻合,很多重要而细小的血管在造影上根本看不到……我在初学时感觉很复杂。后来我发现,这些复杂的知识可以通过一条线索变得简单:利用胚胎学知识,学习后循环血管的位置和供血会变得非常简单。

开篇预警:

这篇文章假设读者对神经系统解剖有基本的认识,那些血管发出点、走行、脑组织结构的知识略过不提。

一、脑血管胚胎发育的原则

脑血管胚胎发育遵循“经济原则”,也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包括:

就近供血,即在胚胎阶段,脑组织的供血都来自最近的主干;

用进废退,即供血需求量越大,血管越粗,需求量小,则血管越细;

供血平衡,即供血血管此消彼长,某根血管强势,则和它平衡的血管就会较弱,影像是就是粗细的差别。

成人好像不是就近供血啊?因为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卷曲。但上述原则是不变的。就像牛顿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条件下的情况,但并不影响实际应用,加些参数就可以了。

二、后循环脑组织胚胎发育特点:直

虽然端脑在发育中有个“卷曲”的过程,但后循环供血区不是,脑干是膨胀性地“长胖”,小脑从桥脑后长出来,可见后循环供血区几乎没有卷曲! 

图片

图1. 脑泡和脑曲的形成(来自八年制《组织学和胚胎学》

教材第二版)

结合脑血管胚胎发育的原则,可推断:供血区和供血血管在同一平面。通俗说,横着找就是供血动脉。

如图2,在胚胎期,后循环脑组织的供血分支都是垂直地从腹侧的主干发出,这条主干便是椎-基底动脉。由于小脑的出现,这些横向穿支有的变粗了,也就是PICA、AICA和SCA。基底动脉末端的分支去供应部分端脑,变成PCA。

图片

图2. 胚胎早期,后循环供血呈“横向分布”

(来自网站)

三、后循环的楼层

可见,后循环的供血区可以想象为一栋大楼的自来水供应。为便于记忆,我个人喜欢把后循环的供血分为6层。

1楼:枕骨大孔区

这个区域有哪些东西?对应的供血血管又是哪些?我们一处处捋。

  • 椎旁软组织、骨质——椎动脉的节段分支;

  • 后方硬膜——脑膜后a/脑膜后支;

  • 前方硬膜——脑膜前a/脑膜前支;(侧方硬膜呢?来自ECA的分支咽升a,知道为什么枕大孔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为什么不好搞了吧)

  • 脊髓后方——脊髓后a×2;

  • 脊髓前方——脊髓前a×2(但该血管的发出点不是这一层)

图片
图片

图3. 下:Rhoton的图,展示脊髓后动脉

2楼:延髓

同样的套路,先看有哪些东西,再看其对应的供血动脉。

  • 延髓前方:脊髓前a、椎动脉穿支PICA穿支(浅色代表这条血管经常不出现)—三者相互平衡

  • 延髓侧方:PICA穿支、椎动脉穿支

  • 小脑后下方:PICA(如同张开的手臂托住小脑)

  • 第四脑室脉络丛:PICA

Tips: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PICA这条“钉子户”的血管。胚胎早期,神经组织的营养很大一部分来自神经管内的脑脊液弥散,而脑脊液来自大量来自脉络丛,这就使得胚胎早期的脉络丛供血动脉动脉发达,脉络膜前动脉尤为明显。PICA在胚胎早期供应第四脑室脉络丛,在成人,即使动脉发生变异,不管是AICA-PICA还是SCA-PICA,第四脑室脉络丛的供血血管几乎都来自PICA。

图片
图片

图4. 下:延髓水平供血分布的一般情况

(李松年 主译,脑血管造影诊断学(第二版))

图片

图5. Rhoton的图,展示椎动脉和PICA的穿支

3楼:桥脑-延髓交界区

在这一层,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在桥延沟,发出VI/VII/VIII颅神经。

  • 桥延前方、深部——BA,AICA

  • 桥延沟侧方&内耳——AICA,迷路a

  • 小脑前下方——AICA

图片

图6

这一层需要特别提的血管是迷路a。这条血管很重要,但几乎无法在造影上看见,很多人不熟悉。它供应内耳,故也叫内耳动脉。急性闭塞时表现为突发耳鸣、眩晕,甚至耳聋。常常从AICA发出,也可能独立从BA发出,即使不是AICA发出两者两者发出点的层面也会很接近,故两者供血区症状常常同时出现。

图片
图片

图7. 迷路动脉可能从AICA发出,也可能从BA发出

(Haidara A, Peltier J, Zunon-Kipre Y, et al.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Labyrinthine Artery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Turkish Neurosurgery, 2015, 25(4):539-543.)

4楼:桥脑

桥脑的供血几乎都来自BA,所以我们了解BA就行。当然,根据就近原则,也可能有穿支来自AICA和SCA,根据平衡原则,AICA和SCA的脑干穿支很强时,BA的穿支就会相对少——做基底动脉狭窄时知道这点就很重要了。

BA穿支的穿支总是从背侧发出,根据“翻山越岭”的远近,可分三组:

  • 旁正中支:桥脑前正中

  • 短旋支 :桥脑外侧

  • 长旋支:桥脑后外侧

图片
图片

图8. 上:基底动脉穿支分布;下:脑干穿支的此消彼长

(上:李松年 主译,脑血管造影诊断学(第二版);

下:http:///anatomy-and-variants/basilar-artery/)

5楼:桥脑上端

因为有SCA,所以这里分出一层。SCA和PCA发出点接近,但前者位于小脑幕之下,后者位于幕上。SCA一般分为两大分支。

  • 桥脑中央——基底动脉穿支

  • 桥脑侧方——SCA的主干作为胚胎期一条基底动脉的分支,它走行过程中仍然会有穿支供应脑干

  • 小脑上部头侧——SCA的头侧干

图片

图9. SCA侧面观

至此,可以总结一下小脑的血供来源,如图10。

图片

图10. 小脑血供

6楼:大脑脚-中脑-颞叶-枕叶

这一层说的是PCA。如图11,PCA供血的特点是“立足中央,向两侧和后方辐射”。同样,以脑组织为线索梳理供血。

图片

图11. PCA走行

(Osborn's Brain imaging, pathology, and anatomy, Elsevier (2018))

中央:

  • 大脑脚、顶盖:P1的穿支

  • 丘脑后方:P1的脚间丘脑穿支/旁中央a(两组丘脑后穿支的1st组)、P2的丘脑膝状体穿支(两组丘脑后穿支的2nd组)

  • 3rd脑室脉络丛:P1发出的脉络膜后内侧a

  • 侧脑室脉络丛:P2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a

  • 四叠体和膝状体:P3发出的四叠体支和膝状体支

  • 胼胝体压部:P3发出的后胼周a

侧后外:

  • 颞叶内侧和下方:P2发出的颞前a、颞中a、颞后a(可能是一组而不是固定的2~3支)

  • 枕叶上方:顶枕a

  • 枕叶下方:距状a

图片

图12. PCA的皮层供血

图片

图13. PCA的分段

四、根据缺血灶位置找责任血管

对于初学者,有了上述知识,在后循环区域根据缺血灶找责任血管就会变得很简单。

首先确定楼层,了解该楼层有哪些血管和分支,再根据“就近原则”和这些血管分支供血区的大致分布,就可以精确定位责任血管了。

例如:

图片

定位责任血管:桥脑水平→BA穿支→BA旁正中支

图片

小脑上端、桥脑上端、大脑脚、枕叶水平→SCA和PCA→SCA的桥脑穿支、P1的穿支、P4

图片

桥脑下端水平→BA或AICA→小脑深部、前方→AICA(根据脑干无缺血灶推测患者的BA脑干穿支可能很发达)

图片

延髓水平→VA或PICA→延髓侧后方→PICA的脑干穿支

图片

桥延沟层面→BA或VA→延髓前方(侧方和深部未受影响)→VA穿支

作者简介

图片

陆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学习经历:2014年7月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研究方向:缺血性脑血管病,系统医学。

科研经历: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书籍1部,参编1部,参译1部。拥有临床医生少有的哲学知识背景和研究能力。

宣武脑血运重建CR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