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墉小楷行书手卷

 栎阳钓晚 2024-05-16 发布于贵州
清代书法

中国书法是我国5000 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书法的发展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清代的书法被人们公认为是书道中兴的时代,在继承前朝书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复兴。清代前期,政治局势尚不稳,书法基本继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与帝王的喜好有很大关系,皇帝大多喜爱“馆阁体”,如顺治帝爱临黄庭坚书、康熙帝推崇董其昌书、乾隆帝以赵孟頫书为重,时人以皇帝的喜好为喜好,出现了一大批临帖书法大家。清代中期,随着汉魏碑刻的不断出土,兴起了金石学,除了研究史料外,这些碑刻也为书法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开创了碑学,形成了清代自身的书法特色,至清末时临碑之风依旧盛行,并影响至当代书法。

清代书法发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新乡市博物馆藏有部分名家书法作品,本文精选《刘墉小楷行书手卷》以飨读者。

刘墉小楷行书手卷》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唐代李公佐所撰传奇类小说《古岳渎经》中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鸱脾桓木魅水灵山袄石怪,奔号聚绕, 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二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写《送乔仝寄贺君六首( 并叙)》,“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文后有落款“戊申处暑日书于天香室,刘墉”;款下有两方钤印:上方为“刘墉之印”白文方印,下方为“东武”朱文方印;手卷有两方朱文鉴藏印:“日观后半道人”和“蒲竭山房”。

“浓墨宰相”
                                   

刘墉(1719 ~ 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祖籍江苏徐州丰县,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清代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刘墉以为官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宰相刘罗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不仅做官出色,书法造诣也甚为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与成亲王、翁方纲和铁保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其书法初学赵、董,“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后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力雄健,举势堂皇,墨色浓重沉郁,晚年后潜心碑学,书法归于平淡而又入炉火纯青之境。刘墉的书法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时人对其评价也很高,清代学者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有载:“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编辑 | 信息中心

文字 | 秦欣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