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然去雕饰!走进最“清雅”项目

 陈正兴 2024-05-16

中建三局“最清雅”项目——

国内体量最大清水混凝土项目

广东省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近零能耗建筑

珠海规划科创中心

建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的三局匠心和争先绝技。

“灰”的艺术——课题组百天攻坚战

天然去雕饰!走进最“清雅”项目

珠海规划科创中心位于珠海香洲区健民路和香华路交界处,总建筑面积约8.1万平方米,由裙房和塔楼两部分组成,将作为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

清水混凝土也称装饰混凝土,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质感作为饰面,被誉为建筑“素颜霜”。我国清水混凝土技术起步较晚,大多用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科创中心应用的深浅两色清水混凝土超过总方量的50%,如此大体量的高层清水建筑在国内屈指可数,在高温、高湿、高盐的南方地区更少,这成为项目最大的设计特色,也构成项目最大的技术难点。

配比设计,是首当其冲的一道难题:作为清水混凝土的核心工艺,除基于普通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外,还需要满足“内实外美”的要求。“我们找了三四家混凝土实验室做试配,最终确保混凝土强度、观感达到最佳配比,并使造价控制在合理水平。”项目总工程师王磊说。

其次是1:1样板构件制作的难题。样板构建相当于一场“模拟考”,既是为了试验混凝土适配的效果,也是演习清水混凝土施工过程,。“标准层双飘板结构”是整个工程最复杂的节点:四周飘板连续设置,东西向99.3米、南北向30米的大跨度;有外框、有内框,还有超长平面、高大圆柱;除了不同标号、不同颜色的清水混凝土,还有普通混凝土。

为了攻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一公司珠海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成立课题组,从2022年4月中标到8月正式开工,一直驻扎在横琴项目试验场地,开展试配分析和样板制作。数千组小样,三个1:1大型样板构件,经过三个月不断验证优化,深色清水圆柱及浅色飘板效果最终成型。

“匠”的雕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攻克配合比和样板构建制作,只是大型清水混凝土工程“打怪升级”的第一步。下一步,便是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更好提高施工效率。

由于一次成型、不可更改的特性,清水混凝土对施工要求极高,原料配比、模板质量、“打灰”的手艺,甚至运输条件、天气变化、拆模时间……任何一点偏差,都会直接反映在混凝土表面,无不考验着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匠心”。

天然去雕饰!走进最“清雅”项目

参与施工的混凝土工、木工都是逐个面试挑选的“特种工”,提前两个月开始储备调配;平板选用芬兰进口高强度WISA模板,并采用雕刻机及精密锯加工,厚度差控制在0.5毫米内;与搅拌站合作“囤货”,设置专门生产线确保最终成效……

除了施工细节的讲究,“匠心”更体现在过程管理的创新。

清水混凝土须人工浇筑,耗时是普通混凝土的3-5倍,工期成为始终紧绷在管理团队心中的一根弦。

为了高效打造清水混凝土标杆,项目以“一次成型、一次成优”为目标,设定创优计划,落实样板引路制度,明确施工标准,运用全过程BIM技术,对所有在清水混凝土表面预留洞口、预埋套筒、预留接驳口等措施性预留深化设计,确保“每一处清水都是用BIM建模”,以精准定位规避无序拼接,用动画演示进行直观交底。

精工出品质。实践表明,珠海规划科创中心清水混凝土成型质量显著提高,施工效率较传统工法提高20%~40%,经广东省建筑业协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23年3月21日,项目历时1年8个月全面封顶,实现“十天一层楼”——这个速度对于清水工程来说实属不易!

“绿”的探索——综合节能率超50%

区别于常规写字楼,珠海规划科创中心在裙房四周、六层、十三层分别进行地表绿化、立体绿化、空中花园及屋顶绿化设计,形成立体绿化的三个层次。建设过程中,项目深度融入“绿色建筑”理念,除了清水混凝土自带的“环保”属性外,主要从遮阳、通风等方面降低建筑能耗。

天然去雕饰!走进最“清雅”项目

遮阳方面,在优化外围护结构设计,屋顶采用“光伏组件遮阳棚+屋顶花园”,利用绿植培植达到隔热遮阳的目的;优化幕墙外窗太阳得热系数,有效降低供冷需求。

通风方面,建筑整体布局朝南,利用夏季主导风向气流通风散热;设置电动排烟窗强化自然通风,通过管理平台执行节能策略,在室外空气焓值较低的晚上自动开启天窗,自然冷却建筑。

此外,结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屋顶平铺900块光伏板,年提供清洁电力30.6万千瓦时、减排195吨二氧化碳,综合节能率达到50%以上。

2023年,珠海规划科创中心入选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名单,成为珠海市第4个获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项目,也是目前广东省内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将争取在运营阶段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项目先后承办了全国建造师大会现场观摩会等多场专业观摩会,累计参观人数上千人。项目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全过程BIM运用、绿色建筑方面的特色成果,不仅展现了三局建设者的工匠精神,也成为建筑央企探索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