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昆明治愈你

 海棠海平_行者 2024-05-16 发布于北京

 // 

从城市的喧嚣寻觅到古刹的静谧,再到道观的清幽,听禅舍钟声入耳,相遇天人合一的道院。

听禅问道,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人的修行,也可以是一种遇见东方美学生活的践行。

来春城昆明,一起到禅舍道院坐坐。

筇竹寺

真庆观

盐隆祠

圆通寺

筇竹寺

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第一寺

“玉案晴岚”是古代“滇阳六景”之一。玉案山为昆明的佛教胜地,旧时环山有十余座佛寺。筇竹寺就坐落在昆明西郊玉案山上,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

筇竹又叫罗汉竹,是西南地区特有的竹种。杖与僧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以“筇竹”作寺名,既是该地翠竹茂密景色的写照,又暗寓其寺为云南佛寺之代表。

筇竹寺始建于唐宋年间,建立之初并不为人所重,直到元初有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声誉才慢慢提高。至今大雄宝殿内,还存有元仁宗颁敕的蒙汉文圣旨碑。

明清两代,筇竹寺屡建屡废,现存建筑除了寺后明代徐霞客游记中记录过的“三僧塔”,其它建筑均为清代以后重建。

筇竹寺建筑因山就势,依山而建,采用中轴东西方向,坐西向东布局方式,形成四进三院式的庭院空间。

一反“开门见山”的传统布局,若要进入筇竹寺,须经一坡山道缓缓而上,绕过院墙,古朴庄重的山门才呈现眼前。这么含蓄隐蔽,似乎在等待有缘的你来探寻。

坡道尽头是钟楼,对面为鼓楼,在山门前相对而立。进山门,有松柏四棵,分植左右,均系明代遗物。

过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殿内居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的金身塑像。

大雄宝殿两边是祖师殿和伽蓝殿。伽蓝殿上悬“义薄云天”的匾额,是对关圣帝君的崇高赞誉,更是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大雄宝殿后面是华严阁,原本是昆明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斗拱建筑,可惜1984年毁于意外火灾,1989年重建。殿内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华严阁后还有观音阁,殿内供奉观音菩萨。

筇竹寺后院,有元至清的大德高僧的灵骨塔。其中有三座古塔相连,均为片石砌筑,塔身古朴简洁。居中便是雄辩大师塔,左为玄坚塔,是雄辩大师的弟子,这两座灵骨塔是元塔。右塔是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黄龙庵主无相大师塔。

塔林边有犀牛望月雕塑,暗示着古寺久远的传说。元仁宗正是根据这个传说,颁敕了蒙汉文圣旨碑。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也用诗句引证了这个传说:“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季竹传奇。”

筇竹寺南侧约百米处,有海会塔一院,安放僧衲骨灰。

坐在古树下的石桌旁,仰看蓝天白云,侧听木鱼风铃,彼时彼境,静思禅定顿悟,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没有迷信,无关信仰,我修的是自己内心的佛。

筇竹寺五百罗汉

就这么有精气神儿

在佛教给予大众的认知里,佛是觉悟者,菩萨是救世者,罗汉是自渡者。如此说来,佛最庄严,菩萨最慈悲,罗汉各管自己最随性,表现出来的塑造手法也最丰富。

作为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筇竹寺最闻名的当属五百罗汉彩塑,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从光绪九年至十六年(公元1883年到1890年),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应筇竹寺住持梦佛和尚邀请,同他的弟子历经七个寒暑,从无到有塑造了一尊尊惟妙惟肖的罗汉。

摆脱了其它寺院罗汉正襟危坐的呆板模式,在造型上颠覆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入圣形象,在塑造手法上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把罗汉拟人化,既有平民百姓、侠客乞丐,也有达官贵人、武士书生,更有王侯将相、皇帝臣僚,充分展示出他们的七情六欲与生活百态,构造了一幅“皇帝与庶民平起平坐,乞丐与公卿促膝谈心”的极乐大同世界的画面。其主题所表现的正是禅宗的主导思想:人人平等,人人都能成佛。

每个罗汉的神采造型各不相同,面目表情与姿态各异,绝大部分接近真人的器官比例,面部四肢的外形结构和肌肉筋节基本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看起来更加真切动人。而且他们手中所握的花、杖、鞭等道具,多为就近山中采择略加制作而成,古朴自然。观之,既亲切又眼熟,似曾相识。

筇竹寺500罗汉塑像实际上有503尊,分列于大雄宝殿、梵音阁及天台莱阁中。其中,大雄宝殿68尊,左右各有34尊,呈两层分列两侧墙壁;梵音阁217尊,中堂奉千手观音和57尊罗汉,左右两堂各75尊,外廊10尊;天台莱阁218尊,中堂奉有孔雀大明王菩萨和58尊罗汉,左右两堂分别有75尊,外廊10尊。左右堂中的罗汉分三层围绕在墙壁,一、三层是坐姿,二层为站姿。

整个罗汉堂既有单个的雕刻,也有组雕,有一线形的布局,也有圆形的构图,多种形式,交互使用,在统一中求变化,既多姿多彩,又有完美的整体效果。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五百罗汉中,筇竹寺的艺术价值当属最高。 

出筇竹寺,择林间小路徒步下山

在玉案山中觅三碗水石拱桥

终在黑邛公路旁

寻得此五华区级文保

真庆观

诸葛亮曾在此屯兵

昆明市拓东路82号,相信每个路过这里的人,都很难忽略这片城市森林里与周围大相径庭红墙黛瓦的秘境。这里就是始建于元代的真庆观。

真者,真武所居,万人瞻仰;庆者,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真庆观由武当山著名道士宋披云创建,因观内供奉真武祖师,初名为“真武祠”。明朝时期,这里成了长春真人刘渊然的居所,因此改名为“真庆观”,并且开始扩建。八百年间,历经数次重修与扩建,才形成如今从元代到清代都有相对应建筑的古建筑群。

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由南至北建在同一轴线上,中轴线两侧是东西回廊。紫微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紫微大帝。紫微殿后是老君殿,仍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太上老君。

在真庆观东面有一个都雷府,是当年黔国公沐晟带领乡绅捐建的,主要用于祭祀雷神。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在都雷府内还有一口三眼古井,相传是当年诸葛亮安营扎寨时所挖凿。

仿佛自带一种神秘的磁场,无论多心烦意乱,只要踏进这方空间,心就得到了清净和安宁。徜徉于满目绿意的古典庭院,择树下茶座焚香观云听鸟鸣。一下午的时光,是渗入骨子里的惬意。

盐隆祠

曾经盐商的聚集地

盐隆祠就在真庆观都雷府的北侧,光绪七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清末和民初的盐行即此处。

这里是三皇祖师的道场,由戏台、前殿、两边厢房和大殿构成。

墙里墙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墙外熙熙攘攘,墙内是廖道长和他的几个徒弟在坚守。就这样一座被喧嚣淹没的道观,却一直在坚持公益做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包括古琴、书法、绘画、太极、国学讲坛、茶道、手工制香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课程。

一只萌犬追着怕狗的我嬉戏玩耍,无忧无虑……

圆通寺

罕见的“倒坡寺”

圆通寺,始建于中唐,规范于元,中兴在清,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

圆通寺正门位于圆通街,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越向里走,地势越低,大雄宝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这在我国寺庙建筑上是较为罕见的“倒坡寺”。

圆通寺是三大流派汇集一寺,由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

因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深受东南亚小乘佛教的影响,在圆通宝殿的后面兴建了泰式小乘佛教“铜佛殿”,供奉释迦牟尼铜像;藏传佛教,喇嘛教,“普光明殿”里释迦牟尼的法身,旁边分别是宗喀巴和莲花生两位大师。这是藏传佛教黄红两大流派的祖师,这样的排序,哪怕在西藏也是少见的。

圆通寺门票只有6元,还免费赠送三支香和两支蜡烛。沿抄手回廊绕池而走,寺内楼阁独特,山石嶙峋,林木苍翠,被誉为“螺峰拥翠”,是昆明的八景之一。

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交相辉映,有点置身池塘院落的错觉。

走过圆通宝殿,右侧可见一座刀劈斧削般的山崖断壁,崖下泉水淙淙,崖上有摩崖石刻,名为“纳霞屏”。

峭壁上分布着二十多处历代摩崖题刻。最早的题刻是南诏王异牟寻于“元封元年”(784年)命属下书刻的“寿”字;最晚的是李根源1938年所题,时间跨度达1200年。

遇四月初八佛诞日,寺内殊胜浴佛,诵经礼佛声不绝。佛缘往心灵,随机所到极乐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