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明知嘉庆要杀自己,为何不举兵造反?全因这个将军死得太早

 戏秦皇汉武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和珅,是清朝著名权臣,深受乾隆皇帝的宠幸。出于对他的信任,乾隆皇帝给予和珅许多权力,他不仅兼任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要职,还把持吏部、户部、理藩院尚书的工作,将大部分政事、人事、财权揽于一身。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曾这样评价和珅:“此人是中国的二皇帝!”英国人都能看出和珅的地位,何况国人?

此外,和珅还有一定军权,他甚至自己组建了一个“影子军机处”,成了名副其实的二皇帝。然而很多人就奇怪了,和珅在死前,明知自己与嘉庆皇帝关系不好,为何不干脆举兵造反呢?以和珅的权势,应该有这样的实力啊!在笔者看来,和珅并非不想造反,而是他已经没有能力造反。若他做将军的弟弟和琳不死,和珅或许真的会狗急跳墙。

和琳,和珅的弟弟。在兄弟俩很早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一起,他们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之后,两人在家人的资助下,在咸安宫官学读书,两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在生活中,和珅非常照顾和琳,毕竟长兄如父。在工作中,和珅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主要学习诗词文章、为官之道;和琳性格直爽,不喜欢算计别人。他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化课外,还涉猎兵法,研究古代战争案例。和珅、和琳兄弟刻苦好学,一文一武,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

和珅发迹之后,和琳也跟着“鸡犬升天”,由笔帖式升任武官,从此走上了武将之路。而和琳也成了和珅安插在军队中的棋子。在哥哥的提携下,何琳最终做到了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的职位。

公元1791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大举进犯西藏地区,并攻占了拉萨。乾隆急忙命名将福康安为大将军,率军讨伐,和琳被任命为驻藏大臣,随福康安共同进藏,负责后方的军政工作。和琳在西藏整整留守了三年,他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很受同僚尊敬,并出色的完成了朝廷交派的任务。和珅心疼弟弟,想把他调回京城,但和琳自己执意留在西藏,表示要继续完成任务,和珅也不好勉强。

福康安平定廓尔喀后,和琳因征集卓著,被调往四川担任总督。当时贵州、湖南地区发生苗民起义,和琳又随福康安前去镇压。之后,和琳身先士卒,带领士兵攻占起义军的70多座山寨,并生擒起义军领袖吴半生。乾隆见和琳立功,立即龙颜大悦,特任命其为“参赞军事”,赏和琳双眼花翎,晋封一等伯爵。之后,和琳又屡战屡胜,乾隆又将他加封为太子太保。通过这些军功,和琳在军中建立了很大的威望,确立了自己的军事地位。

在文官中,和珅做到了极致;在武将中,和琳又做到了极致。和珅兄弟在朝中可谓是珠联璧合,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势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和珅兄弟的文武组合最终因一场意外而分崩离析。1796年(嘉庆元年),和琳接替病死的福康安担任最高主帅,继续北上进攻起义军,并生擒起义领袖石三保。然而在同年农历八月,和琳在围攻平陇的战役中,由于受瘴气而染病身亡,当时年仅42岁。他和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而还。

和琳病死,和珅哀痛不已。为了栽培弟弟,和珅费劲了心血。为了让弟弟在前线无忧,和珅主动照顾了侄子、侄女的生活,侄子娶儿媳、侄女出嫁,都是和珅一手操办。而现在,和琳却不幸英年早逝,和珅的心都在滴血。为了弟弟,他亲自撰写《挽诗十五首》,并说:“希斋弟督军苗疆,受瘴而卒,痛悼之余,为挽词十五首,言不成声,泪随笔落,聊长歌以当哭云!”

和琳死后,朝野百姓都觉得非常可惜。不同于其兄和珅,和琳生活简朴,从不假公济私,与他贪污腐败的哥哥形成鲜明对比。而乾隆皇帝更是直接下旨,封和琳为公爵,命配享太庙,同时还允许家人建立专祠祭奠。和琳死后,和珅失去了左右手,在军中再无势力,最终只能任由嘉庆皇帝宰割。乾隆死后十多天,和珅就被嘉庆逮捕,并被迅速处死。如果和琳还在,嘉庆恐怕不敢立即对和珅下手。和珅死前还哀叹:要是我弟弟还活着就好了。

和珅倒台后,和琳和他的家人也被牵连。他的牌位被撤出太庙,专祠也被拆毁,他儿子丰绅伊绵的爵位由公爵被削夺为三等轻车都尉。由于家道中落,丰绅伊绵只能靠给贵戚算命为生。由于极度的苦闷,丰绅伊绵最终沉湎酒色而死,留下年仅四岁的儿子。想当年,和琳在兄弟的保护下是多么风光,却因哥哥的倒台全部付之东流,正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